建國後的服飾變革

2020-12-13 農事君語

近日,接了個差,為同志們統一訂製「中山裝」。由此開始對服飾有限度的進行了解。


建國以來,我國百姓衣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服飾的發展朝向革命化和素樸化方向演進,中山裝與列寧裝是這一時期的主流服飾。



文革時期,服飾淪為的政治符號,傳統的長袍、馬褂和西式服裝被列入「四舊」範疇,代表無產階級革命立場的綠軍裝在服飾舞臺上「一統天下」。



改革開放以來,服飾發展走出文革的禁錮,呈現出多姿多彩、變化萬千的風貌,伴隨服飾的西化與全球化,傳統服飾有所復興,中國服飾文化開始走向自覺與自我個性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衣著消費也不斷升級。建國初,政府為應對百姓缺衣少穿的情況,提倡大家崇尚節儉、艱苦樸素,形成了特有的補丁文化。文革期間,隨著政治活動的深入,佔據了個人衣著消費的全部空間,軍裝成為革命和先進的標誌。

改革開放之初,票證制度結束,百姓衣著需求逐步釋放,衣著消費逐漸向多樣化、中高檔化轉變,成衣消費不斷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服裝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穿著越來越國際化,款式多變、顏色鮮豔。新世紀以後,我國衣著消費進入了個性化的時代,消費支出不斷增加,奇裝異服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010年後。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年輕化態勢,80、90後成為消費主流,人們更加注重衣著的舒適健康。



同時,我國紡織工業與進出口貿易實現了巨大發展。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艱難前行,至1978年,紡織工業產值達到720億元,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24.31億美元。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年實現了高速增長,我國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第一出口大國。新世紀以後,我國紡織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深加工產品出口不斷增加,2017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佔世界比重35.77%,穩坐世界第一寶座。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不斷發展,紡織廠的數量也不斷增加,1957年紡織工業企業已經達到5000多個,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5391個。經過多年發展,當前國產服裝品牌已經有了巨大飛躍,但與國際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相信通過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我國服裝品牌定會享譽世界。



【大事回眸】


1950年


7月1日,由蘇聯幫助設計和提供設備的哈爾濱亞麻紡織廠動工建設,填補了我國亞麻紡織工業的空白。


1953年


紡織工業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其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建成了北京、石家莊、邯鄲、鄭州、西安5個棉紡織工業基地。


1954年


9月14日,政務院為了進一步取締市場投機、鞏固物價穩定,發布《關於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棉糧的統購和統銷。


1961年


11月10日,紡織工業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工業七十條》)的指導下,進行了行業整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紡織工業體系。


1979年


3月,法國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應邀來華,在北京民族宮舉辦了一場法國時裝表演,在中國颳起了時尚「旋風」。7月,我國與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雙方達成紡織品貿易協定,對相互間紡織品貿易及其管理制度做出安排。


1981年


7月28日,國務院批轉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於當前農副產品收購幾個問題的報告。報告提出:對棉花繼續實行統購統銷;棉花、土紗、土布一律不準上市;任何部門不能以紗和布換購棉花;對農民自留棉,供銷社要積極做好換購工作;棉花超購加價和獎售的辦法繼續執行,地方留成的比例不變;各地應按照國家計劃完成調撥任務。


1984年


12月1日,商業部發出通告,全國臨時免收布票、絮棉票,對棉布、絮棉敞開供應。


1986年


4月2日,年產1.5萬噸大型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研製成功,我國進入了用國產大型、成套化纖設備裝備化纖工業的新時期。7月,經紡織工業部批准,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總公司所屬的19個紡織廠、所,全部下放到各省市。


1988年


1月,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海南)的省級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建成,3個國家級檢測中心通過國家檢驗,紡織行業基本形成了從國家到省級、直轄市級全國性產品質量監督網。


1989年


10月7日,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在上海發布中國1990年春夏服裝流行趨勢,我國服裝開始與流行接軌。12月2日,中國首屆最佳時裝模特表演藝術大賽在廣州拉下帷幕,是國內第一次具有權威性的大規模時裝模特比賽。


1995年


12月,我國全年的紡織品出口總量,服裝出口總量均位於世界第一。     


1999年


12月31日,紡織行業國有企業改革脫困三大目標基本實現,比預期計劃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底,已壓縮落後棉紡錠906萬錠,全行業實現利潤8億元,分流下崗職工116萬人。


2001年


9月,國家經貿委發布紡織工業「十五」規劃,確定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科技是動力。10月21日,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各成員領導人身穿對襟中式立領休閒服合影留念,中式服裝盡顯華夏丰韻,受到世人矚目。


2005年


1月,世界紡織品服裝配額將取消。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紡織企業「2005中國紡織十人品牌文化」榮譽稱號。


2009年


4月24日,國務院公布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要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穩定紡織工業國際市場份額,擴大國內市場消費需求,推動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我國紡織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2012年


5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簡稱《強國綱要》),成為中國紡織工業首個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的宏偉目標。而今,走上街,看看服飾,萬般皆存,唯我中華國服尚缺!


根據黃玉璽文編輯

相關焦點

  • 談談我們中國近代服飾的變革
    隨著時代的進步,服飾的時代也在一步步的變革,現在看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穿著很時尚,服飾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多異,服飾也正所謂是與時俱進。回想滿清時代大馬褂便是人們的便裝,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都穿長袍,他們的區別在於富有的人用綾緞縫製衣服,而貧窮的人用粗布剪裁衣服。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 中國建國以來服飾的變遷——60年代
    中國女性服飾在60年代中後期以後實際進入了虛無狀態,留下的是一片空白。「美」,變得很蒼白。  大陸是「紅海洋,藍海洋,綠海洋」的世界,而臺灣則是另一個意識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女子服飾更替得很快,60年代女性流行過膝蓋的裙子。
  • 從盡顯奢華到簡約大方,透過政治變革與思想轉變,看英國服飾演變
    在十六世紀和十八世紀的英國,貴族一直引領著時尚潮流,這一時期的服飾有低調奢華的,也有簡約樸素的,下層百姓也跟風爭相模仿,隨著戰爭的爆發,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改變著,因此與時代相適應的服裝也在不斷更新著,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看一看政治變革和思想轉變對英國服飾的影響。
  • 中國服飾百年:民國易服 "拿來"洋裝
    而在這一年民初制定的服製法令頗具意義,使洋服正式步入中國人的衣生活,這無疑在中國服飾歷史書寫了重要一筆。   耐人尋味的是,辛亥的民主革命不甚徹底,但其服飾的革命倒頗為堅決。   民初建國,仿效西方民主政體,在建立法制制度上體現出十分的果敢。
  • 中國建國以來服飾的變遷——50年代
    儘管現在化妝水平,攝影技巧都大大超過了50年代,但是現代拍攝地女子服飾像,似乎沒有50年代那麼親切,真實。濃墨重彩掩蓋了不少缺陷,卻沒有了自然之美。那時照片中的女子,沒有什麼濃重的化妝,一襲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溢著健康的氣息。
  • 建國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你的時尚,都是爸媽玩剩的
    如今是中國建國70周年,改革開放40年。 我們翻開歷史的照片時,就會驚奇地發現,中國這幾十年,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01  50、60年代:響應意識形態 上世紀50、60年代,當時剛剛建國,物資匱乏,百廢待興。 很多人工資一發,首先把全家的柴米油鹽買齊,便所剩無幾。
  • 高貴冷艷后的創新變革,Bally的摩登時尚
    創新變革、功能實用、摩登時尚。LADY服飾美妝專欄
  • 建國71周年祖國慢慢變得強大
    一瞬間,還有半個月建國已經71周年了,新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巨大變化,中國由原來的弱國變成了如今的世界大國,而進入到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同樣有了巨大的變化,從絢麗多彩的服飾·日益豐富的飲食,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四通發達的交通,從衣食住行這些環繞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小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建國以來的巨大變化。
  • 時代浪潮衝擊下的服飾改革:清末民初服飾變化「那些事」
    隨著氏族政治的興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逐漸產生了貧富差距,開始分成三六九等,這時服飾也就不單單代表人們對美的追求,逐漸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服飾成為了區分人們社會等級和高低貴賤的工具。直到清朝末年,受各種思潮和社會變革的影響,中國傳統服飾才開始變革,並逐漸擺脫了被賦予的統治意味,開始追求自由的風格。
  • 新中國70年教育觀變革的回顧與反思
    這個指示明確指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25),這個教育方針的表述與1966年後特殊十年裡的「兩個必須」,即「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已經十分接近。
  • 不是說好了建國後妖怪不許成精
    《非人哉》作為一部輕鬆吐槽向的四格漫畫,在動漫化之前就帶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歡樂,後來變成動漫播了一段時間後收穫了更大的熱度,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這部漫畫。 雖然俗話說得好:「 建國後不許成精!」但這部漫畫裡的人物都是兢兢業業適應時代打工幹活的建國前成精選手!
  • 徐匯區|推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標誌服飾專題收藏展覽
    徐匯區|推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標誌服飾專題收藏展覽 2020-07-23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億蘆淞服飾群硬體升級,引領市場變革
    起步於上世80年代,比義烏市場還要早的蘆淞服飾市場群,已從一個馬路市場成長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服飾市場群,擁有38家專業市場、1.7萬多家經營業主,涵蓋女裝、男裝、鞋類等各個領域,2000多家服飾企業、3900多個自主原創品牌、4900多個省級代理品牌,直營店、加盟店遍布大江南北。
  • 高麗前期服飾與唐宋服飾之間的「姻緣」
    下面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唐宋服飾和高麗前期服飾妙不可言的"姻緣"吧。高麗王大力支持中原服飾文化的引入,並在充分吸收了唐朝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又把宋朝的服飾文化納入學習的軌道,形成了受唐宋服飾影響的高麗新服飾體系。唐宋服飾影響下的高麗祭服體系國王祭服的影響。
  • 建國後的滕縣專區,比現在大太多,有1市13縣
    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金代時有山東東、西兩路,始成為政區名,到明朝建立後山東正式設省。山東設省後省域較為穩定,但在建國初期,由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特殊的形勢,山東轄區與現在及明清時差別較大,這一時期就有一滕縣專區,轄有今山東、江蘇兩省的十多個縣。
  • 客家服飾
    龍南客家服飾沒有少數民族服飾那般豔麗,它秉承古樸、實惠、節儉的原則,雖然顯得有些土氣但頗有特色。
  • 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朝服飾繼承了宋代漢服的式樣,又吸收了蒙古服飾部份元素,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       公元1368年,明朝建國。
  • 獨家首發|隋建國:後現代主義和觀念藝術都不是我想要的
    《衣缽》 高240×160×130cm 玻璃鋼 1997年後現代主義和觀念藝術都不是我想要的。——隋建國「為什麼會導致我從《盲人肖像》開始,發展至這十年的結果?」隋建國覺得,如果想講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從前一個十年創作的演變和動因講起。
  • 【服飾知識】——民國服飾
    民國服飾特點一、歷史背景  (1)1912年,在服裝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擯棄。②最早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文明袋做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做成倒山形筆架式。③配褲為西褲,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襉,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④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3)學生裝,最初形制簡潔,立領,左胸前綴一袋。  (4)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