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客家服飾沒有少數民族服飾那般豔麗,它秉承古樸、實惠、節儉的原則,雖然顯得有些土氣但頗有特色。如冬天時老一輩的男人頭上會戴拉得很長折起的線氈帽,穿有十幾個口袋的肚兜。褲子是一條繩子長期固定在腰上的「索腰褲」,外面則穿上自種自紡的土布和自產棉花制的襖子,襖子前一大排布扣子,腰間系一長巾腰帶,顯得利索。天熱時,一般穿背心小褂,褲腳管卷在半腿。他們長期在田間勞動,一般打赤腳,天冷穿稻草製作的草鞋和棕毛制的襪子。而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則穿大襟衫(俗稱大巴衫)。從領子口起一排斜扣,沿肩膀往腋下斜開一縫,正好落在胳膊下面,上面點綴著布扣子,把前胸部位包裝得嚴嚴實實,顯得端莊。冬天,頭上裹冬頭帕,熱天則挽個髮髻在腦後。客家婦女是眾多民族中最能吃苦的婦女。上山砍竹木、放木排、梨田、耙田,內外活一併承擔,所以客家龍南婦女不纏足,大熱天的時候可以和男人一樣腳上穿著「料板」。
千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朝代的更替,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客家民系的服飾文化,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客家各種服飾在承襲漢民族服飾特點的基礎上,各種上衣、下裝、常服、頭飾等等,其功能、類型逐漸完善。儘管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要求,人們在服裝的款式、面料、質地等方面的要求也隨著社會、家庭經濟條件產生變化,但講究樸素耐穿不尚華麗、方便勞作的特點依然貫穿客家服飾變化的過程之中。
龍南有句古語:「爛爛爛,洗淨漫」。龍南人最講究的是穿著的清潔整齊,經常通過服飾來判斷對方的態度以及修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審美能力的提高,衣飾的美化功能也漸漸成為人們的追
求目標。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人靠衣裳馬靠鞍」,這些都說明服飾對人體外在形象的美化功能已經被人們廣泛認識,並把衣飾的美觀作為衡量一個人外形美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