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飾

2021-02-17 客家龍南

龍南客家服飾沒有少數民族服飾那般豔麗,它秉承古樸、實惠、節儉的原則,雖然顯得有些土氣但頗有特色。如冬天時老一輩的男人頭上會戴拉得很長折起的線氈帽,穿有十幾個口袋的肚兜。褲子是一條繩子長期固定在腰上的「索腰褲」,外面則穿上自種自紡的土布和自產棉花制的襖子,襖子前一大排布扣子,腰間系一長巾腰帶,顯得利索。天熱時,一般穿背心小褂,褲腳管卷在半腿。他們長期在田間勞動,一般打赤腳,天冷穿稻草製作的草鞋和棕毛制的襪子。而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則穿大襟衫(俗稱大巴衫)。從領子口起一排斜扣,沿肩膀往腋下斜開一縫,正好落在胳膊下面,上面點綴著布扣子,把前胸部位包裝得嚴嚴實實,顯得端莊。冬天,頭上裹冬頭帕,熱天則挽個髮髻在腦後。客家婦女是眾多民族中最能吃苦的婦女。上山砍竹木、放木排、梨田、耙田,內外活一併承擔,所以客家龍南婦女不纏足,大熱天的時候可以和男人一樣腳上穿著「料板」。

千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朝代的更替,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客家民系的服飾文化,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客家各種服飾在承襲漢民族服飾特點的基礎上,各種上衣、下裝、常服、頭飾等等,其功能、類型逐漸完善。儘管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要求,人們在服裝的款式、面料、質地等方面的要求也隨著社會、家庭經濟條件產生變化,但講究樸素耐穿不尚華麗、方便勞作的特點依然貫穿客家服飾變化的過程之中。

龍南有句古語:「爛爛爛,洗淨漫」。龍南人最講究的是穿著的清潔整齊,經常通過服飾來判斷對方的態度以及修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審美能力的提高,衣飾的美化功能也漸漸成為人們的追

求目標。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人靠衣裳馬靠鞍」,這些都說明服飾對人體外在形象的美化功能已經被人們廣泛認識,並把衣飾的美觀作為衡量一個人外形美的重要條件。

相關焦點

  • 客家服飾知多少
    你了解客家服飾嗎?客家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服」即通常意義上的衣服。
  • 最美客家傳統服飾,別錯過!
    客家衫,又稱 「大襟衫」、「長衫」、「士林衫」。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服飾習俗
    「定南客家服飾習俗」是江西省定南縣傳承了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服飾習俗項目,因獨具人文特色,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遺名錄」。獨具特色.內涵吉祥的定南客家服飾形式「客家」為我國北宋末年,因中原戰亂、漢民南遷形成的漢族支系,是贛粵閩客家區域原土族居民對南遷漢民的統稱,中原古漢服飾傳入後被稱「客家服飾」。
  • 翼天文旅集團: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客家服飾
    彰顯獨特的文化、習俗客家人,作為漢族民系之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但是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環境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較,在形制和文化內涵上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中原服飾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寬鬆肥大。自先秦開始,我們的先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飾穿著舒適,顯得輕鬆瀟灑。客家服飾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但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 客家服飾:那一片藍色的海洋
    雲南民族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雲南民族服飾》中發布的水族、基諾族的補遠式女服,劍川白族、怒江白族、克木人、保山傈僳族皆以此藍為服。說到客家人的服飾,不能不提大襟衫和大襠褲。古人云「服以為品,服以為雅,服以為典,服以為序」,服裝冠帽與儀禮密切關聯,但在客家人生活中,冠服更多的是一種實用價值。客人據山而住,顛沛游離,他們崇尚自然、質樸與實用,服裝以簡樸方便為要務,大襟衫與大襠褲便應運而生,且成了客家男女慣常的典型服飾。男、女客民們四季穿的衣服只是顏色、質地、長短不同而已,鮮有款式變化。
  • 質樸整潔也時尚:一起來看看新時代的客家服飾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講述客家故事
  • 贛南客家傳統服飾,你了解多少?
    三、贛南客家傳統服飾的紋飾和中原服飾的區別相比,紋飾較少,也沒有明顯的等級區別,尤其是日常便服和居家休閒服飾。一些客家婦女一年四季把它戴在頭上直到老死。頭巾色彩沉著、平靜、樸素大方。裝飾紋樣有:(1)幾何形:包括點、線、三角形、四邊形、菱形等。
  • 客家藍衫,客家精神的最佳詮釋!
    思想理念千百年來,學界對客家文化的研究、傳承和宣傳、推廣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對於保留有千年漢文化特色的客家服飾——藍衫,卻研究、宣傳、傳承得相對較少。藍衫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和載體,承載了客家人節儉、樸素、勤勞又包容的性格特質,表達了客家人的民情風俗。客家藍衫不僅是一種服飾的代稱, 更蘊涵客家精神。
  • 客家「藍衫」不只是傳說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魏金華藏客家服飾展」正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來到展覽現場,眼前的80件客家服飾實物皆來自清末民國時期的梅州,是魏金華客家服飾收藏的精華,有大襟衫、大襠褲、外褂、背心、百褶裙五大款式,包含春夏秋冬、男女老少各類別。在魏金華的講解中,記者了解到客家服飾文化的許多細節,感受到收藏的意義和魅力。
  • 一襲藍色大襟衫,傳承千年客家情
    一首客家老山歌,唱出了客家藍色大襟衫的模樣,樸素、簡單,也唱出了客家少女的情懷,嬌羞,溫柔。說起客家服飾,就不得不再次提起客家人的遷徙史。歷經一路動蕩,流離他鄉的客家人,不管走多遠,都不忘傳承中原的文化。
  • 客家文化|記憶裡阿婆穿的那件藍衫,你還記得嗎?這是客家精神的最佳詮釋!
    服飾是遮身暖體的工具更是最具「顏值」的文化沉澱其中的是生活習俗、審美情趣還有文化心態思想理念  千百年來,學界對客家文化的研究、傳承和宣傳、推廣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對於保留有千年漢文化特色的客家服飾——藍衫,卻研究
  •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
    客家水席開席。陳思濤 攝客家美食大品碗。農特產品展銷。南充新聞網訊(李斌 張明)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上午9時許,遊客紛至沓來,整個廣場熱鬧非凡。
  • 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開幕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
  • 【影像】那些年代的客家女性
    客家女性盤好髮髻後,大多用釵分左中右自上而下插入髮髻中,再用一根銀簪橫穿髮髻而過,把髻固定。通常,客家女性髮髻上的釵簪大多用銀製作,銀釵為刀形、銀簪為劍形,上面鏨有各種精美的花鳥紋。刀劍型的釵簪還有一個作用,客家女性在面臨危急時刻用於防身自衛的有效武器。
  • 「客家女人喜戴銀,無銀配戴非客家」,為何客家婦女喜戴銀飾品
    戴銀飾是客家婦女的傳統。在客家人居住的村寨,最為顯眼的就是女人們的銀飾,不論是老婦、少婦、姑娘、娃子,都有著她們各自的銀飾打扮自己。銀飾從娃產起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換、充實。剛落地不久的毛伢仔不分男女,婆婆就把她早準備好的「長命鎖」掛在毛伢仔的胸前.意思是鎖住富貴,長命百歲。
  • 當客家男人遇上客家女人,絕配!
    想娶客家妹子,客家嶽母的要求就是:女婿至少得能與嶽母溝通,那你也知道,客家老一輩的基本只會客家話,講個普通話彆扭得呀,所以客家嶽母還是認同本地女婿。大家也都了解客家的風俗習慣吧!不是一般的客家的還真的不知道!
  • 在清流,你還看到有人穿客家藍衫嗎?
    ,她們的勤勞刻苦與堅毅節儉,充分體現在客家服飾——藍衫的各個細節之中,不論從材質、構成、製作甚至是穿著形態上,藍衫幾乎已成為客家文化精神重要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三明市清流縣作為客家之地,穿著藍衫的人已經所剩無幾,亟需政府相關部門的保護。
  • 客家苦筍煲、客家鹽水鴨、客家姜酒雞,推薦3道客家特色菜,好吃過癮!
    今天第一道美食:客家苦筍煲 推薦指數:5星 操作指數:2星接下一道美食:客家鹽水鴨 推薦指數:5星 操作指數:2星今天最後一道美食:客家姜酒雞 推薦指數:5星 操作指數:2星客家姜酒雞材料:醃雞1隻、炒乾薑10克、客家黃酒500ml、冰糖5顆需要1000道經典菜譜、1000多種小吃和500道醬料配方的,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指間味集」即可自動獲得。
  • 來梅州,體驗客家文化
    客天下是梅州客家文化的縮影,想了解客家文化,來這裡就對了。夏天暑熱,還好這裡的叢林、高聳的山峰都可以遮天蔽日,潺潺的溪水、徐徐的清風,更讓人覺得清涼不少,是避暑的好地方。很值票價,暑假期間值得來玩。經歷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濃鬱客家風情的自然村落,村內列入保護的16處單體建築(遺址),其中13座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或依山就勢,或臨溪而建,古味十足,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展示著客家遷徙、客家民俗、華僑史、革命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的保護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這個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雖然地方不是很大,古蹟也不是很多,不過,那份安寧,那份寧靜,讓人不得不誇讚一番。
  • 客家女的傳統髮型是怎樣的?現在想要梳好太難了
    甚至拍個客家電影,要請個會梳客家三把頭的,都不容易。▲臺灣客家電影《一八九五》海報。這個客家髮型,是當時請了臺灣僅存的還會梳髻鬃的師傅邱菊珍梳的頭。這張客家阿媽的範兒,幹練而頗具風骨,簡直是時尚大片,一看就是有故事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