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讓大家知道了那個神秘的國度——大理。武俠小說中那個玉面青衫、凌波微步縱橫江湖的翩翩少年雖然是虛構的,但作為國寶守護人佟大為為我們守護的國寶「銀鎏金鑲珠金翅鳥」卻真實印證了那段歷史。
佛教的護法神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是大理國時期作品,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中,佟大為顛覆往日陽光暖男形象,古裝造型亮相,化身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歷史原型——大理國皇帝段和譽,深情詮釋金翅鳥的前世傳奇。
金翅鳥梵名「迦樓羅」,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兇的大鳥,可懾服諸龍,體積很大,展翅時可達336萬裡,以龍為食,使龍族苦不堪言。後來金翅鳥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大鵬金翅鳥也是大理歷史的見證,傳說大理原來是個澤國,洱海原來叫「龍池」,但是後來毒龍作怪,周邊的百姓因為水災苦不堪言。為了震懾住這幾條毒龍,人們就把以龍為食的金翅鳥請了過來,把它置於崇聖寺三塔的塔頂,震懾住了毒龍,保佑大理國風調雨順。
1978年,文物部門在對崇聖寺三塔整理維修期間,在千尋塔內果然發現了一隻銀質的大鵬金翅鳥,它昂首展翅,仿佛引頸長鳴,站立於蓮花座上,似乎俯瞰萬頃洱海。據明代雲南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寫道:「崇聖寺三塔各鑄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葆澤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龍畏鵬」指的是金鵬鳥鳴聲悲苦,專以龍為食,每天都少不了吃五百條龍這個傳說故事。「龍敬塔」的觀念則源於佛經故事,因此將金鵬鳥立於塔頂或藏於塔內並解釋為龍敬塔畏鵬。這是大理地區獨特的宗教現象,也是佛教傳播過程中白族化的體現。
南詔時期的藝術品
雲南大理是一個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大理古城(中和鎮)西北2000米的蒼山應樂峰下,矗立著巍峨壯麗的崇聖寺三塔。崇聖寺三塔的主塔又名千尋塔,始建於唐代,為密簷式方形空心磚塔,16級,高69.13米。據史籍記載,塔頂的四個角原來都立有銅質的雞,即大鵬金翅鳥。1925年,大理一帶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毀壞無數,唯有大理三塔依然聳立原地。但不幸的是,千尋塔的塔剎和立於塔頂的大鵬金翅鳥被震落,一些藏在塔剎中的文物也隨之落地,被聞訊而來的群眾哄搶一空,不知去向。1978年國家撥專款對年久失修的大理崇聖寺三塔進行維修。清理的時候,在塔頂、塔基發現文物680餘件,有佛像、經卷、金剛杵等佛教用品,還有大批金銀器,包括金佛像、金翅鳥、金塔、刻文的金片以及籤金的圓盒等。這些金器帶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和民族特色,如金佛既有同於唐代造型也接近宋代造型的,還有典型的大理民族形制的佛像,反映了唐宋時期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
出土的這件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是最具大理特色的金器。這隻金翅鳥高18.5釐米,重125克,造型精美奇特。它的頭部似鷹,雙目炯炯,鳥喙微張,似在長鳴;頭頂有華麗的羽冠,全身布滿雕刻細緻的羽毛,雙翅展開,呈昂首欲飛狀;尾羽鏤空,形狀好似火焰,上面鑲嵌著五粒晶瑩奪目的水晶珠;雙足微微前傾,立於蓮座之上。金翅鳥通體鎏金,周身金黃璀璨,光彩奪目。
這隻金翅鳥在工藝上也使用了多種技法,先將鳥的頭、冀、身、尾等部分分別鑄造出來,經過細部的精巧鐫刻之後,再焊接為整體,綴以水晶珠飾。它那絕妙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代表了當時大理國金銀器工藝的高超水平。
蒼山洱海的守護神
在大理,金翅鳥隨處可見,千百年來,它一直守望著蒼山洱海,守望著大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