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團隊伍民
看不懂過去,也就看不懂現在,更無法預測未來。
要說起民國初年,很自然就會想到「風雲變幻」這個詞,在那短短的十多年裡,中國社會歷經了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的巨變。然而,那段時期的很多歷史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共和國可以說也是民國時期的產物,因而探尋其背後的歷史其實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將引導各位讀者回首民國初年那段被遺忘的歷史,探秘共和國的坎坷歷程。
清政府的垮臺固然有很多因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國家和民族遭受到極大的恥辱,迫於現實壓力,朝廷再次決定興起立憲改革風潮(上一次是戊戌變法),但是袁世凱主持的改革(行政制度改革,包括司法、教育領域)再次遭受到保守派的極力反對而慘遭打擊。可以公道地說,袁世凱實際上是戊戌變法後最大的改革家,孫中山在當時是一個革命家而不是改革家。後來,袁世凱利用自己的權謀和手段扳回局勢。在地方自治方面,改革派取得了一定成效,1907年8月成立第一個通過民選產生的地方議會——天津議會(此前袁世凱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天津正是袁世凱當時的辦公駐地),可以說是中國憲政史上的重大進步。同時,袁世凱聯合其他立憲派勢力積極向中央上書,慈禧最終頒布相關憲法性文件,決定逐步實現立憲,計劃於1910年召開全國立憲會議,1917年召開國會。
然而沒過多久,慈禧和光緒相繼逝世,滿清貴族急於從漢人大臣(袁世凱)手中奪回權力,於是逼迫袁世凱退休養老以罷免其所有職務(其實他是有機會率軍隊圍攻北京,迫使滿清貴族交權,進而實現君主立憲)。晚清末年,革命黨起義(廣義的辛亥革命是指革命黨發動的所有革命起義)不斷,但由於革命力量較為弱小,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不過黃花崗起義為革命黨贏得了聲譽,革命黨在起義過程中犧牲過於慘烈,但終歸還是喚醒了國人,從此國內輿論不再排擠革命黨(當時的社會主流是和平立憲,百姓們並不仇視滿清貴族的統治)。
1911年5月,清廷迫於全國形勢,推出了「皇族內閣」這一政治鬧劇,結果直接將立憲派和漢族官僚推向了敵對面,革命勢力得到壯大。可以說,清廷的改革總是被迫的,最終還是趕不上革命的步伐,作死將自己搞垮。直接引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可以說是四川的保路運動(一場大規模反清武裝起義),湖北新軍的一部為此被調入四川鎮壓保路運動。革命政黨「共進會」(從同盟會中分裂出來的湘鄂分支)和「文學社」(主要成員是新軍士兵)經過長期運作,成功掌握了一部分革命力量。後謀划起義,因消息洩露而受挫,湖北新軍人人自危,起義力量反而得到壯大,後在領導人缺位的情況下,底層士兵發動起義。武昌起義由此爆發,起義者通電全國宣布湖北獨立,並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多地紛紛響應,不少立憲派和革命黨奪得政權,部分省份的巡撫直接宣布獨立,但部分省份是被攻打下來的。南方呈現出一片獨立的形勢,後孫中山和黃興等同盟會領導人回國領導革命。清廷迫於無奈,重啟袁世凱並給予其軍政大權,命其北洋軍南下攻打革命中心——武漢三鎮。
後南北雙方召開和談,立憲派和革命黨提出擁立袁世凱當總統,袁世凱藉機逼迫清帝退位(許以好處),中華民國得以成立(當時的民意普遍傾向於和平統一,老百姓厭惡大規模內戰),但也留下了重大弊端並將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產生深刻影響(大量的封建殘餘未能就此消滅掉,所以又說辛亥革命以及民國成立是各方面勢力妥協的結果)。袁世凱作為一代梟雄,結束了一個時代,也開創了一個時代。民國成立後,中國仍然沒有擺脫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格局。袁世凱當政時,曾利用集權統治來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而鞏固國內的統一,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和平穩定的大局。
然而早在清代末年,中央權力極度萎縮,一度無力控制地方(這個與軍事制度的變革與很大關係,清末組建的新軍最後反倒成為其掘墓人,民國軍閥的雛形也就是從新軍中脫胎)。而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地方實力派的強勢崛起,直接脫離了清王朝的掌控,進而最終與各方勢力聯合起來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清廷的改革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以致最後失去民心) 。這些後辛亥時代的軍閥,曾經也是充滿著浪漫主義乃至理想主義的朝氣,然而他們無法超脫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最終沉淪於割據混戰的泥沼之中,最後還是免不了被歷史所拋棄,這可以說是近代大多數軍閥的結局。他們生於那個混亂的時代,也正是在那個時代中成長起來,但是,當時代變了,他們的命運也隨之發生巨變,不免讓人感到一絲可惜。不管怎麼說,歷史總是不斷前進的,只有順應潮流,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否則,等待他們的也就只有歷史的垃圾堆了。
其實在北洋政府當政時期,中國大體上維持和平穩定狀態(局部地區仍存在軍閥之間的衝突),基本上沒有發生全國性的戰爭。袁世凱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吹捧再加上自信心過於膨脹以致蒙蔽了雙眼(北洋派的核心力量即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並不支持他稱帝,相反還是堅決反對),竟然決定實行君主立憲制,以至於毀掉了自己奮鬥一生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本。在他死後,人們找到了他的繼承人名單: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客觀來說,袁世凱建立過不朽功勳,也犯下過嚴重錯誤。為了這一切,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家人、朋友、下屬、自由和愛情,直到最後一切都走到了盡頭。然而在他死後,共和國並沒有安定下來,相反陷入了持續不斷的動蕩之中。
如今,當我們回首民國初年的這段往事,應該從當時的國情出發,不應一味強調政治正確而有意黑化北洋政府時期的歷史。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一盤散沙的局面,面對列強的威逼,有時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但這並不應該就被隨意打上「賣國」的標籤(可參考蘇俄革命勝利後與德國籤訂的《布列斯特條約》)。對於一個政權而言,最大的目標就是生存下去,不能指望其做出無謂的犧牲。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也就能夠理解當時的北洋政府對列強做出的某些讓步。
民國初年,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一戰期間更是遇上了「春天」),工人的力量也隨之發展壯大,這直接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力量的壯大。但由於長期以來積累的積弊,中國社會的生產力仍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特殊時期,並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國社會的主體沒有發生重大改變,農民仍然佔了國民的大部分,資產階級也未真正掌握國家政權,這就對中國革命的曲折進程和民主革命道路的選擇(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產生了重大影響。
民國初期(北伐成功前),政權更迭頻繁(實際掌權人達六位,內閣總理人數更是達到二十餘位之多),政治制度相當不穩定,曾經發生過「賄選」這樣的民主笑話,國會和《臨時約法》更是時而被廢棄,但中國從此告別了君主專制時代,向著民主共和的道路緩緩前行。畢竟民主共和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大潮,帝制永遠成為了過去,而這可以從後來的「倒袁」運動和反覆闢(張勳復闢)中看出(要知道法國歷史上的封建復闢可是持續了很多年,而中國的封建復闢僅僅持續了幾十天就垮臺了)。民國初年實行的總統制與內閣制都未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當時的國情(這個問題只能交給後來的共產黨來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長期以來就時隱時現,袁世凱倒臺後,北洋系統發生嚴重分裂,各派之間的矛盾表面化直至徹底爆發,全國呈現出一盤散沙的局面。各地軍閥的背後都能看到列強的影子,就連孫中山後來組建的廣州國民革命政府事實上也是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出錢,出物資,出教官)。直到國民政府成立後,全國才基本實現統一,而且還只是形式上的統一。
而對於革命黨人來說,其最大的失敗之處在於未能深入群眾並發動群眾,長期以來固執地堅持精英主義,這從後來孫中山等人依靠一派軍閥攻打另一派軍閥以及革命黨的大部分行動都未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中可看出,「二次革命」甚至被當成了武裝反叛(連蔡鍔這樣有正義感的軍閥都不支持)。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孫中山始終堅持革命道路(之前袁世凱當政初期,數位同盟會大佬主動退出政壇),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中國才逐步走向了統一。
民國初年,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逐漸拋掉了封建社會的很多思想桎梏,科學進步自由成為了當時的社會思想潮流。當時的思想學術氛圍較為自由,比起維新變法時期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知識分子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也誕生了許多大師。在這種背景下,馬列思想傳入中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一大批自由主義者、民族主義者轉變成了共產主義者。而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可以說這為後來的新中國成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回首民國初年,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混亂和落後,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以及中華民族的自強之路。由於當時的中國國情,必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也就不必過於苛責當時的那些當權者,而是應該更多地去發掘那個時代的閃光點。
您的點讚收藏關注就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歡迎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