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服裝品牌佐丹奴調整多年難復輝煌,正深陷低迷無法自拔。從備受「80後」乃至「90後」青睞的高檔品牌、知名品牌到如今淪落為低端品牌,佐丹奴跌下神壇的速度異常之快。事實上,近四年來佐丹奴嘗試過斷腕自救、刮骨療傷、放開加盟並向低價路線發展,但難見成效。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以佐丹奴為代表的港資休閒品牌份額正在不斷被國內外同類品牌蠶食,免費加盟快速消化庫存並大力挺進三四線城市的策略無異於飲鴆止渴,佐丹奴五年後或將退出內地。
超市伴侶
家住右安門地區的王阿姨在家樂福馬家堡店購物完,仍會習慣性逛一逛緊鄰超市的佐丹奴。王阿姨認為,佐丹奴的服裝都是基本款,質量不錯,價格還便宜。但是即便如此,王阿姨已經有很多年都沒購買過佐丹奴的產品了。
說到佐丹奴,王阿姨印象最清楚的是幾年前花100多元給愛人買的一件夾棉外套。「不到200元一件的厚外套,也算是個名牌,即便在當時也挺划算的。惟一的缺點就是有些不透氣,愛人今年還穿著呢。」王阿姨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道。
不過,近幾年王阿姨愈發感覺佐丹奴「過氣兒了」。「之前都開在各大商場最好位置的牌子,如今怎麼都開在卜蜂蓮花、家樂福旁邊?」此外,王阿姨還覺得,曾經遍地開花的佐丹奴門店似乎減少了很多。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佐丹奴品牌官網並統計後發現,目前品牌在北京地區共有27家門店,其中8家位於家樂福、物美和卜蜂蓮花等連鎖超市內或與以上超市做近鄰。此外,曾經在北京市中心各大商場廣泛開店的佐丹奴,現在除保留部分位於新世界、王府井大街的門店外,已將經營陣地轉移到了位於北京周邊的平谷、昌平、順義、密雲等地。在北京的27家門店中,15家都分布在城郊地區。這類現象也在其他一線城市中出現。
由於一線城市市場被ZARA、H&M以及優衣庫等快時尚全面排擠,佐丹奴今年表示將擴張重心放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以及東南亞市場。此外,佐丹奴也在積極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例如中亞及東歐。目前佐丹奴在亞洲地區有不少分店,菲律賓有50-60家,而緬甸約有100家,店鋪均以加盟模式運作,同時也會進行批發業務。
商路坎坷
作為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服裝企業,佐丹奴在1991年把所謂的服裝零售店概念引進內地。在之後的十幾年間,佐丹奴在內地各大城市跑馬圈地,迅速成為紅極一時的時尚服裝品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佐丹奴在黃金商圈、黃金區位開店並由代理商轉變為獨立品牌的做法,曾啟發了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然而在2012年,佐丹奴業績出現大幅下降,並開始大規模閉店。
隨著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崛起和國內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佐丹奴的好日子似乎走到了盡頭。2012年,佐丹奴銷售額56.73億港元,同比增長1%,利潤8.88億港元,同比增13%。其中,中國內地地區銷售額18.9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門店數量方面,佐丹奴2012年僅在內地就關閉了163家門店,其中26家為自營店,137家為加盟店。
此後,佐丹奴進入調整階段。在這為期五年的時間內,佐丹奴一直在摸索,然而成效甚微,集團業績也延續下滑趨勢。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後發現,為了優化盈利空間,近五年內佐丹奴共關閉超516家門店。去年至今,佐丹奴陸續推出了29-99元銷售策略,並大舉推出免費加盟的模式,以減少存貨額和存貨周期。
斷臂自救的佐丹奴在2015年出現短暫回暖,當時被業內解讀為轉型初見成效。然而時隔一年,佐丹奴的業績再次被打回原形。
集體失聲
難以延續往日風光的大牌,並不止佐丹奴一家。國內消費者曾經耳熟能詳的班尼路、堡獅龍、鱷魚恤等「佐丹奴們」品牌,已逐漸被國內消費者遺忘,班尼路在今年初更是以2.5億元的交易價格被母公司「賤賣」。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不思進取的港資品牌或將在五年後退出內地市場。
UTA時尚管理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大筠介紹,港資品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因為內地比較封閉,流行的管理、推廣方法一度先進。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和資訊的扁平化,港資品牌逐漸失去主導者地位。「中國企業更了解內地市場,陸續超越港資品牌。」
對於品牌的衰落,楊大筠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思進取、技術落後、培養不足。而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這類服裝品牌在資訊和網際網路技術方面逐漸落後國內企業一段距離,同時也受到國際快時尚品牌的打壓。楊大筠表示,「香港作為貿易港,香港商人的經營思路是易貨貿易,在品牌培養和產業落地推廣上均有不足」。
「90後」崛起,「80後」成為主力消費人群,港資品牌很快被拋棄。「營業額下降、利潤下滑,品牌無法在好地段開店,形成惡性循環。為了生存,不得不轉向超市和三四線城市,很難形成品牌效應。」
激進降價並挺進三四線城市,消費者會買帳嗎?對此,楊大筠認為,佐丹奴產品價格雖然較低,但風格落後,很難擁有競爭力和忠誠度。消費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會迅速轉戰其他品牌。「被消費者拋棄後,這類港資品牌大部分將在5-10年內從中國市場消失。」楊大筠預測。
北京商報記者 吳文治 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