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益性崗位」話題因陝西神木市的一則招聘引發眾多爭議。7月17日,神木市公益性崗位協管員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公告稱,該市決定招聘100名協管員(屬臨時用工),需研究生學歷,月薪為2500元,聘用期三年。儘管19日凌晨,官方再次出面回應,解釋稱「考慮到我市仍有部分研究生尚未就業,決定免試聘用全日制研究生,因部分研究生無法聯繫,才發此公告,以提高知曉率」。但這仍然沒能平息輿論的譁然。
公益性崗位是指由政府出資開發,以滿足社區及居民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管理和服務崗位。主要包括各級政府投資開發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設施維護、社區保安、保潔、保綠、停車看管等。各級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服務崗位,以及適宜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的其他公益性崗位。
陝西省神木市的招聘被網友「吐槽」不尊重學歷,至於為何設置如此高的門檻,當地沒有說明,不過當地有關部門在致歉時提道,此次是「未將招聘條件、步驟等表述完整」,此次招聘是考慮到部分研究生尚未就業,若研究生應聘可以免試,招不滿再面向本科生招聘。
記者從陝西省人社廳獲悉,陝西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1680元/月,雖然此次招聘沒有低於最低標準,但是對於研究生學歷來說,一個月2500元的收入並不算高。此次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解釋:「當地協管人員一直是這個工資標準,和學歷無關,崗位待遇就是這樣。整個榆林市都是這個標準。」
待遇問題一直是公益性崗位人員最在乎的問題,在成都市錦江區的一場招聘會上,由於待遇過低,公益性崗位最終錄用人數僅為擬錄用的56.38%。公益性崗位針對的是就業困難人員(指因身體狀況、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以及連續失業一定時間仍未能實現就業的人員),尤其是「4050」人員(指處於勞動年齡段中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本人就業願望迫切、但因自身就業條件較差、技能單一等原因,難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的勞動者)等生活確實有困難的人員提供的過渡性崗位,這些人員家庭條件困難,生活壓力大,需要經濟來源來維持家庭開銷和子女教育問題。
助力貧困家庭脫貧
公益性崗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困難群體改善生活困境,是我國近年來實行的一項重要的就業援助政策,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生活、促進和諧發展起到了作用。
從以往各地媒體的報導來看,公益性崗位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上述的效果。
「是市裡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讓我有了穩定收入,家裡的日子也越變越好了!」今年59歲的金良成是湖北鄂州碧石渡鎮金文武村村民,患有肢體殘疾,家中老伴常年臥病在床,兒子早年精神受刺激,不便外出務工,一直待在家中,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難。政府出臺的生態文明公益性崗位政策,讓金良成看到了希望。他積極參與,被選聘為村裡的村灣衛生保潔員。
湖北鄂州開發2000個生態文明公益性崗位,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助,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無法外出的「三無」貧困戶實行兜底就業,為他們提供「政策福利」,讓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上班族」。
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公益性崗位安置是更成為了實施就業扶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來,白沙黎族自治縣就業相關部門重點扶持貧困家庭就業,按需開發了一批保潔員、護林員、水庫河道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以崗位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幫助539戶貧困家庭樹立脫貧信心,實現就業脫貧。
山東省菏澤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公益性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為弱勢群體提供了經濟上的幫助,2018年脫貧標準是在醫療、教育、住房、飲水有保證的情況下,每人每年穩定持續收入不低於3200元,所以在政策標準上公益性崗位確實能使部分群眾脫貧『摘帽』。」
崗位存在問題眾多
但是隨著該項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顯露出來,嚴重製約了該項工作的發展。
1、招錄人員並不符合應聘條件
公益性崗位是對困難群體的扶助政策,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申報資格。根據近幾年來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的錄用條件來看,很多地方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局把「大學畢業一年內仍未參加工作的人員」也列入到了錄用條件中,陝西神木更是把未就業的研究生列入其中,這樣雖給畢業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是因為錄用條件的擴寬,很多公益性崗位人員忽略了該政策本身的目的,使得高校畢業生佔據了絕大多數崗位。
在某市人民法院公益性崗位工作的小範說:「我在申請公益性崗位的時候有看到錄用條件,當時覺得這個崗位應該是提供給困難家庭的,覺得自己不符合條件,但是還是申報了,來到單位後,我發現身邊大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其實都不符合標準條件,而且大多數都是『關係戶』,或者是公職人員的家屬,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
同批次來到單位的小李說:「我對這個政策的來龍去脈並不是很清楚,當時申報的時候就是看到大學畢業生也可以報,父母覺得進入行政單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儘管崗位工資不高,但是他們看來也是好的。」
從小範和小李的表述中來看,大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對這項政策本身認識並不全面,只是為了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有的甚至不知道改政策是針對弱勢群體,而所招錄的人員中有一大部分並不符合弱勢群體的標準。
依據政策來看,公益性崗位人員進入該崗位的原因必定是就業困難、生活壓力大,不接受就業援助已經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開銷。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很多在職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只是希望進入一個好的單位、找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而其生活條件卻相對富裕,並不符合就業援助對象的條件。
2、專業不對口
小李是大學本科畢業,在校期間她所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由於專業不對口,在法院工作起來很吃力,她說:「我之前沒有學過法律,剛來的時候什麼都很陌生,單位也沒組織入職前的培訓,整理案卷、案卷內的排列順序、裝訂案卷這些基本的工作都要前輩們教我,很不好意思,也影響到了工作效率。」
招錄過程中對專業沒有明確規定,有些入職者和司法系統的工作內容不符,專業性差、無工作經驗,接收單位有沒有相應的崗位培訓,使得公益性崗位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力不從心,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
3、「關係戶」、「吃空餉」現象盛行
《公益時報》記者採訪到正在山西某市司法局公益性崗位任職的婷婷(化名),她於2016年本科畢業後在家人的建議下,用一年的時間備考公益性崗位,2017年與街道辦正式籤訂三年勞動合同上崗,可是上崗後的婷婷並沒有去工作,而是在領著公益性崗位薪水的同時,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從事一份新工作。婷婷說:「當時畢業之後家裡人覺得沒個正式單位嫌丟人,公務員我考不上,就選擇了報考公益性崗位。」
而對於本科畢業的婷婷來說,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資根本滿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婷婷表示之所以考這個崗位是因為在考試之前就知道,考上後可以憑藉「關係」不去上班,在明知自己曠工的情況下聲稱「這種單位閒人很多,一般有手續的人都不幹活,都是臨時工幹活,有關係的情況下,送點禮打個招呼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工資照拿」。
小範也表示,來到單位後發現公益性崗位人員不僅不屬於困難群體,很多都是機關單位家屬,「關係戶」眾多。
4、管理機制不健全
「我覺得現在公益性崗位處境很尷尬,不是正式工也不是臨時工,所以也不知道應當參照什麼來管理。有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從錄用開始就沒來上過班,但是工資照樣領,好像也沒人管,還有些人每天不按時上班,經常下午就不來了,不知道單位怎麼管理的。」小範說。
小李說:「我們的合同一籤三年,也不知道三年之後合同能不能續籤,到現在為止上面都沒有個明確的說法。」
公益性崗位這一概念於2003年在再就業工作中出現,雖然已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但並沒有統一規範,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幾大漏洞:人員申報時如何有效監管、合同存續問題如何解決以及如何進行專業的崗位分配。在人員申報時政策本身沒有規定如何對其進行監管,導致了錄用人員多不符合困難群體的要求;在崗位分配時,政策中也沒有規定如何分配,造成專業知識偏差;關於合同續存問題,政策中沒有明確規定,公益性崗位人員始終擔心合同到期後職位丟失,影響工作熱情。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就業壓力始終是值得重視的民生問題。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從事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所畢業的高校多為三類本科或者是大專類院校,在求職過程中屢遭碰壁,學歷不敵名牌院校畢業生,所以公益性崗位是他們踏入社會不錯的第一步。
有學者指出,在實際的公益性崗位招錄工作中發現,真正招錄「4050」人員的保潔等崗位的申請情況十分冷清,而另外一些招錄人員範圍更廣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公益性崗位則炙手可熱。所以,要明確公益性崗位的援助對象,加強對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在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儘量避免公益性崗位與行政事業編制掛鈎,避免使得其成為權錢交易的新渠道」。
四川省營山縣就業局副局長陳繼虹也曾指出:「公益性崗位已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得到實施,其政策的特殊性在於它是為了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而定製,所以一定要保證其政策實施的有效性,現在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問題,頂崗、空崗問題突出,應該加強對該崗位人員的監督,勞動合同期滿後自動解除與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勞動合同關係,以方便為更廣大的弱勢群體服務。」
■ 見習記者 武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