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萌媽
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有絕大一部分父母,崇尚於"羞辱式"教育方式。通過一些偏激的言語刺激孩子,試圖立竿見影地為孩子磨練一顆有強大承受力的心。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羞辱式教育方式是對孩子"以愛之名"的傷害,甚至給孩子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
此前,演員楊爍的吼式育兒引發眾多網友討論。楊爍和七歲的兒子溝通時總是過分嚴厲,聲音較大,並且很難收斂住脾氣。這導致兒子在楊爍面前也是比較膽小拘謹。
楊爍因此也被網友稱為令人窒息"型老爸。可以理解許多家長教育方式的不同,但是對於孩子過分嚴格和嘲諷教育是不提倡的,要注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傷害孩子有多麼簡單?在家長眼中不以為然的的幾句冷嘲熱諷,對於孩子而言,這是最親近之人對他們的不認可,造成的是精神上的打擊。
羞辱式教育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家長要重視:
1、 讓孩子缺乏自信,懷疑自我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道自己的軟肋,"因為家庭教育影響,我長時間處於極度不自信的狀態,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才會覺得踏實。"
羞辱式教育帶給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孩子缺乏自信,懷疑自我能力。當孩子沒能達到家長預期的目標,一些家長常常會說:"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小孩。"這種口無遮攔的話語讓孩子成長中變得不敢去表現自己,失去競爭的勇氣,做事情畏手畏腳。
當家長已經用羞辱式的言語給孩子定性。久而久之,孩子們相信了,不努力了,自我放棄了。那麼這些孩子在未來發展中就不敢為自己爭取,失去競爭優勢。
2、 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沒有歸屬感
有些家長常常用:"你再調皮,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讓孩子聽話。然而家長是孩子百分百信任和依靠的存在。當家長採用羞辱式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情感體驗上無法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彼此間的信任也被打破。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家庭中沒有自我歸屬感。那麼孩子可能養成敏感,容易不安的性格 ,對往後獨立生活也有很大影響。
3、 讓孩子缺乏表達多種情緒的渠道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分析表明,在家飽受羞辱式教育的孩子,25.7%性格格自卑,22.1%性格,56.5%則是性格暴躁。
由此可見,家長言語的戾氣,可能是傷害孩子的利器。經常處於羞辱式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表現出的是順從,逆反心理逐漸增長。很長時間壓抑的累積,會讓孩子情緒走向極端,敏感,易躁,卻得不到抒發。
《教育的選擇》中有這麼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杜絕羞辱式教育,家長應該做到:
1、 尊重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當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懂得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的想法、行為,不要指揮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時候過分急切教授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反而會忽略到孩子當下的情緒。
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不打擊孩子自信心,相信孩子的出發點好的。行當示範地培養孩子自尊意識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2、 傾聽孩子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遇到事情,不是第一時間的指責,而是耐心傾聽孩子的解釋。有溫度的傾聽遠比粗暴的羞辱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接納。
若孩子有錯,在家長耐心的傾聽和引導教育下,一定會吸取教訓,減少再犯。若孩子沒錯,有溫度的傾聽讓家長了解事情,不誤會孩子,孩子也不會感到委屈,和諧的親子關係得到保障。
3、 鼓勵孩子
心理學上的"森塔爾效應",父母鼓勵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父母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未來。
當孩子收穫來自他最親近人的認可,他們會不自覺的接受自己信任的人的暗示,從而建立更多的自信心,自我認同感上升。主動努力達到對方的期許。
家長的表揚對孩子有很大的督促作用。助孩子塑造積極樂觀的性格,熱情洋溢的生活和勇敢的面對挫折。
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是尤為重要的。不要為羞辱式教育披上"刀子嘴,豆腐心"的外衣,孩子的心靈需要呵護,請給孩子多一些尊重、傾聽和鼓勵。別讓羞辱式教育帶給孩子"以愛之名"的傷害。
(這裡是@萌媽談育兒a,分享更多溫暖的育兒知識,歡迎所有想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