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想當一個老實人!」
如果你的孩子透露這樣的想法,你心中是感到欣慰還是隱隱有些擔憂?
老實是個褒義詞,毛澤東說過:「要講老實,有多少講多少。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老老實實的。地球繞太陽也是老老實實,是依規矩走的。規矩亦名科學。」以當老實人為榮,以偷奸耍滑為恥,這是人們的共識。
可很多時候,「老實」和「吃虧」成了關聯詞。
前幾天,小組提到中央用人導向新增了「優者獎」,推文下最熱門的評論就是「不能總欺負老實人!」這證明了兩點,一是大部分人是喜歡老實人、願意做老實人的,二是欺負老實人的壞風氣還不同程度存在。
在一些單位裡,踏實肯幹守規矩的老實人為啥會吃虧?有的老實人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但多做多錯,到頭來被溜須拍馬的人摘了果子;有的上級在工作任務分配上,把重複繁雜、不易出彩的事務性工作安排給老實人,到頭來反而說他們工作保守、沒有闖勁;有的老實人嚴格依規章制度辦事,卻被人說成腦子不夠靈活;還有的老實人不爭不搶,鍋卻從天而降,成為扛下所有的背鍋俠……
一名組員講了自己的身邊事:一個人品不太好的同事,業務水平一般,但喜歡抓人小把柄、向領導打小報告,久而久之,領導認為這個人和自己走得近、值得信任,把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而同事們則一片唏噓。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一個單位裡,能打能衝的「李雲龍」並不多,更多的是天賦平平、老老實實的「許三多」。「許三多」的成長離不開一直鼓勵他、支持他、包容他的「班長」,否則經常碰壁的「許三多」也會墮落成「兵油子」。現實中,這個「班長」就是我們的工作環境、社會風氣、選拔任用機制。
解決老實人吃虧的問題,關鍵在於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實績評價體系。如果老實人只幹不說、不事張揚、推功攬過,往往得了便宜的是那些誇誇其談、溜須拍馬的,最終寒了實幹者的心。
中央很重視老實人吃虧的問題,將「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寫進了十八大報告,「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的做人要實就提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幹老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年輕幹部「要把當老實人、講老實話、做老實事作為人生信條」。
在日常工作中,要讓「老實人」人盡其用、勞有所得,就得讓考核和激勵制度發揮正向作用,特別是把中央新提出「優者獎」的用人導向用好。
比如年終考核,基本上是採取基於「德、能、勤、績、廉」的民主測評方式,容易大而化之,但很難將優秀幹部的突出貢獻準確地考核出來。有的單位表彰、提拔,還存在「一言堂」現象,重關係輕業績。因此,科學、全面、以實績為導向的日常考核制度很有必要,對每個人一段時期內的工作數量、工作質量、工作難度以及工作時效性等做出以事實為依據、相對簡便易行的評價,讓老實人安心工作。
最後,小組想請各位組員在評論區聊一聊,滿足什麼條件你會願意當一名「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