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科斯勒:中國晶片製造為什麼難以成功?

2020-12-13 觀察者網

導讀:對于越來越愛國的年輕人,為什麼傳統話語表達不能激起他們的共鳴?當這種話語表達不能被滿足時,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他們又會迸發出怎麼樣的創作熱情?本文為「烏鴉校尉」主編謝楠在2020年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主題演講,講述年輕創作者自己的故事。

【文/安迪·科斯勒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自2005年以來,蘋果公司第一次開始製造沒有英特爾晶片的Mac電腦。該公司在上周宣布,Mac將使用蘋果自己的M1晶片,該晶片由臺積電(TSMC)製造。嘿,英特爾,這可不是針對你——現在全行業都知道你沒有順利生產出10納米以下級晶片,你仍然還很落後。此事所造成的影響可遠不局限於計算機行業。

如果英特爾是落後幾年,那中國可能是落後將近10年。在制訂本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時,北京發布了一份官方公報(我喜歡這個詞!),預告中國要與美國打一場「持久戰」,「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甚至中國大陸在排兵布陣時還算上了臺灣地區,而蘋果的晶片就是從臺灣獲得的。我們此時還在《亞洲時報》上看到了這樣的標題:「如果中國大陸『佔領』臺灣地區,那美國的科技巨頭就將處於在危險之中。」你覺得呢?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請注意,去年中國生產的半導體僅佔其國內消費量的16%。2014年,中國宣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承諾斥資1500億美元發展本土半導體製造業。但這沒用,因為你不能靠砸錢解決所有問題。全世界有很多公司(AT&T、通用汽車)和國家(法國、義大利、俄羅斯)都曾經嘗試過生產半導體,但它們都失敗了。想要生產半導體需要擁有先進的設備和掌握自有的技術。

中國在晶片製造產業取得了重大進步 圖片來源:新華網

第二,要為智慧型手機、5G產品和最先進的精密武器生產速度極快的晶片,你需要有生產設施,或微晶片生產廠,它們要能生產出7納米甚至5納米級的晶片,而這並非易事。據五角大樓國防創新部主任邁克布朗(Mike Brown)所說,「高端半導體有50%在臺灣地區生產」,其餘在美國、韓國和以色列生產。

第三,川普政府切斷了華為購買高端晶片的渠道,使其再也無法買到臺積電生產的先進晶片。除了英特爾和三星生產的晶片,全世界大多數公司都使用臺積電生產的晶片,包括美國公司Nvidia和AMD。

第四,大約五年來,英特爾的技術一直停留在生產14納米級晶片上。這讓我很困惑:在我早期的職業生涯中,我將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跟蹤晶片產業發展方面,但我還是很難搞清晶片產業的內部運作。對英特爾所說的14納米級晶片,臺積電稱之為10納米級晶片。要想生產10納米以下級晶片,你需要使用極端紫外線光刻技術(EUV),在晶片上蝕刻微小的線條。英特爾表示,要到2021年底才會開始生產10納米晶片(相當於臺積電的7納米級晶片)。英特爾甚至可能要從臺積電那購買晶片!

第五,中國有許多國有參股的半導體公司,比如中芯國際(SMIC),但沒有一家能趕上臺積電(TSMC),這是因為還要考慮另一家公司阿斯麥爾(ASML)的影響。阿斯麥爾是一家荷蘭的設備製造公司,全世界只有它生產EUV光刻機。這是來自阿斯麥爾的信息:「EUV光刻技術使用波長僅為13.5納米(接近x射線水平)的光,比另一種製造先進晶片的光刻解決方案DUV(深紫外)光刻技術(使用193納米光)縮短了近14倍。」哦,出於國防原因,阿斯麥爾不被允許向中國出售它們的產品。所以現在中國就無法生產10納米以下級晶片。當然,中國可以發明自己的EUV技術,但這可能需要十年時間。

最後,地緣政治介入也引發了許多變數。如果中國大陸的自力更生計劃失敗,而拜登政府繼續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售先進晶片(他應該還會繼續這麼做),那麼大陸將陷入困境,就像1941年美國對日石油禁運迫使日本出手一樣。中國大陸此時正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大陸軍方將因無法獲得10納米以下級晶片感到焦慮。中國大陸很可能會權衡利弊,考慮是否要控制臺灣地區的晶片產能,而美國也在考慮是否要「保衛」臺灣:臺積電在新竹科技園一個園區內就擁有5家微晶片生產廠。

但中國即使邁出這大膽的一步也很可能會立即栽跟頭。製造晶片不像在流水線或煉油廠搞生產,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製造公式可能會被寫下來,但實際上它只存在於臺積電工程師的頭腦中,而且幾乎每天都在調整。一位矽谷的工程師曾經不小心把墨水潑到了一家微晶片生產廠的供水系統中,結果產量竟然提高了!即使中國大陸通過武力「奪取」臺灣並派入大陸的工程師,臺灣地區的晶片產量還是會降低。晶片生產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藝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貌似可能的風險,中國大陸幾枚恰到好處的飛彈摧毀了全世界先進晶片產能的一半,當然也就此重創了全球經濟。而由此產生的衝擊波對中國經濟的破壞甚至會超過疫情造成的破壞。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臺積電的工廠能得到愛國者飛彈的保護。我還希望在阿斯麥爾的荷蘭工廠裡也放上一些愛國者飛彈。

英特爾也許還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追上來。中國可能也是如此。明智的做法是不在一個地方製造先進晶片。川普政府已迫使臺積電同意在亞利桑那州建廠,從現在至2029年,臺積電將投資120億美元。這只是個開始。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晶片製造處於什麼水平?十幾年前為什麼不發展晶片?
    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真的不是這兩三年才落後的,只是這兩三年才把這個話題炒熱的。更進一步,這幾年中國其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全方位追趕,晶片設計甚至能數一數二。那麼難道以前中國就要崩潰了,發展就停滯了?這裡我還是先陳述一個事實,真正卡住中國脖子的是7nm以下的製程,截止到目前全世界7nm製程的晶片不超過10種,他們分別是:第一個問世量產的7nm晶片是蘋果公司Apple A12 Bionic,用於2018年末推出的iPhone XS和iPhone XR智慧型手機。
  • 一家中國公司製造了可以與三星競爭的存儲晶片。下一步是什麼?
    分析師表示,武漢揚子先前的NAND晶片幾乎沒有取得成功。臺灣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半導體分析師Avril Wu告訴黑臉:「由於武漢揚子剛剛開始銷售64L NAND產品,並且由於COVID-19的影響,目前的實際銷售數字仍然很低。」武漢揚子尚未發布有關已售出多少個64層存儲晶片的信息,也沒有回覆黑臉的數據請求。
  • 終於突破了,中國芯傳來好消息,製造高端晶片的兩大難點被解決!
    美國之所以對華為實行晶片斷供,就是因為其看到了我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巨大短板。 必須要解決國內晶片領域的短板! 不然,華為今天的遭遇,將會原封不動地降臨到其他中國企業身上。 值得慶幸的是,華為今天的遭遇,已經引起我們國家重視。
  • 德專家:中國晶片科技若自研成功,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將失去意義
    例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等,因為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我們在部分領域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趕的腳步。而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我國的技術取得突破。因此,一些德國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頂尖的晶片研發成功,美國將無法再對中國施加技術封鎖。談到華為,每個人都很熟悉。經過多年的努力,華為終於在5G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 荷蘭光刻機不賣中國,晶片研發再被卡脖子,中國不能自己製造嗎?
    文\唏兮2020年以來,中美競爭從貿易蔓延到科技,美國政府全力打壓中國科技領域的發展,以中國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科技企業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制裁。而且美國政府還向其他國家施壓,威逼利誘其他國家針對中國,或者不敢於中國進行合作。
  • 一臺售價7億的光刻機,製造的晶片才值幾千塊錢,我們真的需要嗎
    圖片來自網絡由於光刻機內部零件的複雜性,以及對高精密儀器製造的超高要求,我們國家無法製造出先進的光刻機,只能採買。美國一紙禁令,要求所有使用使用美國的技術、軟體設計、零部件和製造半導體晶片的設備以及相關廠商不得向中國華為出售相關半導體晶片產品。
  • 中國這家晶片製造公司全球排名第五,但市場佔有率不及臺積電1/10
    在中美大國博弈中,中興通訊遭到美國政府7年封殺,引發全體國人關注,中興通訊成立於1985年,如今33年過去了,卻在很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依賴進口,大量通訊器材晶片需要進口,以至於美國全面封殺,中興通訊卻面臨著垮掉的危機!
  • 杭州灣新區寧波雲德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走進寧波前灣新區  寧波雲德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 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晶片製造技術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微細加工技術,是全球高科技國力競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位於寧波前灣新區的寧波雲德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將與上下遊企業一道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 中國晶片往事
    ▲1958年,林蘭英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根矽單晶1961年秋天,在林蘭英的帶領下,中國第一臺開門式矽單晶爐製造成功。1962年,林蘭英又主持拉制出了中國第一根無位錯的矽單晶。劉劍鋒同志說:「國家過去也搞過一些半導體項目,但是都不太成功,原因之一是審批周期太長。」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同志詢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胡啟立同志表示,半導體產業基本每18個月就會更新換代一次,相應的設備也要升級,當時我們層層審批的制度不能適應半導體產業快節奏的特點。
  • 美國修改「華為禁令」,中國5毫米波晶片宣布成功,難道是巧合?
    就在最近兩天,從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宣布的信息獲悉,關於晶片方面的一項關鍵技術我國又獲得了重大突破,咱們國家自主研發的5G毫米波晶片終於獲得了成功,而且在成本方面,每個通道從以前的1000元將會降低至20元。這下總算徹底打破了這種「缺芯少魂」的尷尬局面。
  • 全球第二大模擬晶片企業亞德諾加大對中國的投資 以期擴大中國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超過石油,如此大的市場自然是美國晶片企業所難以割捨的,如此亞德諾選擇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也就能理解了,它希望   晶片有數字晶片和模擬晶片之分,目前中國取得成果的晶片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數字晶片企業,在模擬晶片行業尚未出現具有足夠競爭力的企業,而且相比起數字晶片,模擬晶片的門檻比較高,中國晶片企業要在數年內趕上美國企業並不現實。
  • 國內晶片技術實現突破!新型材料製造晶圓,未來光刻機或被淘汰?
    前言:當前晶片的製造都離不開光刻機,特別是高端製程晶片。DUV深紫外光刻機只能生產7nm以上晶片的製造,要想生產6nm以下的晶片,必須使用EUV光刻機。但是EUV光刻機每年的產量只有20臺左右,再加上美國的限制,EUV光刻機很難進口到中國。
  •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大家都比較關注中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東西,在美國處處阻撓華為的發展的時候,我們這才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晶片問題上,以前總是覺得買來的東西比較方便,也比較省錢,可是現在看來一切發展還是需要靠自己的。
  • 光刻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來源:芯論語 摘要:晶片製造用到的技術很多,光刻是晶片製造的靈魂技術,但是開始的時候,光刻並不是所有技術中最厲害的。現在大眾認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討論晶片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時,提到最多的是光刻和光刻機。那麼,光刻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 份額僅為十分之一,為何大陸晶片製造,與臺灣差距這麼大?
    近日,知名半導體分析機構TrendForce發布了2020年全球晶片代工數據,以及2021年代工市場預測數據。從數據來看,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將達846億美元,年增長23.7%,增長率達到了近十年以來的最高峰。而2021年產值約為897億美元,增長率約為6%。
  • 十年磨一劍,國產5nm刻蝕機研製成功,晶片製造前進一大步
    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同樣面積的晶片內部所容納的電晶體越多,它的性能就越強。而想要在晶片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電晶體數量就需要提升它的製造工藝,從最初的24nm、16nm再到7nm和5nm,晶片性能強大的同時它的製造難度越來越高,不少代工企業面臨淘汰,留到最後的就只有臺積電和三星這樣的老牌代工廠商,大陸的代工企業已經沒有了核心競爭力。
  • 中國晶片巨頭宣布:五年內會將晶片自給率提到70%
    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發展太過迅猛,美國這邊已經對我們中國半導體行業開始忌憚了,甚至感受到了很大的危機感!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美國本身就以科技稱霸全球的,所以他們肯定不希望看到其他國家在科技水平上面追趕甚至超越過他們,因為這樣會影響到他們在國際的霸主地位!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很多人都在追問:以大陸全球第一的工業製造能力,為何小小的晶片會成為我們的切膚之痛?兩岸同文同種,在晶片領域,為何臺灣可以成為全球遙遙領先的佼佼者?大陸有沒有可能彎道超車,縮小「芯」差距?臺灣晶片產業往事專注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成功。在晶片領域,臺灣就是如此。
  • 荷蘭媒體:晶片禁令對華為效果有限,中國光子晶片助華為脫離險境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擅長的科技領域,也都會優先發展對自己有益的尖端科技,在各自的不懈努力下,每個國家都築起了高高的科技壁壘,一般來說,現代科技的壁壘已經越來越難以被打破,幸好我們國家這些年的科技發展也是不慢,在各類科技領域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 簡報:重慶郵電大學成功研發第三代半導體功率晶片
    2.重慶郵電大學成功研發第三代半導體功率晶片 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黃義介紹,目前實驗室已成功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功率晶片,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消費電源、數據中心等方面。電量能節省10%以上,面積是矽晶片的1/5左右,開關速度提升10倍以上。目前該項目已經到了試驗性應用階段,未來有望在各種電源節能領域和大數據中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