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製造處於什麼水平?十幾年前為什麼不發展晶片?

2020-12-15 速察世界

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真的不是這兩三年才落後的,只是這兩三年才把這個話題炒熱的。更進一步,這幾年中國其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全方位追趕,晶片設計甚至能數一數二。

那麼難道以前中國就要崩潰了,發展就停滯了?這裡我還是先陳述一個事實,真正卡住中國脖子的是7nm以下的製程,截止到目前全世界7nm製程的晶片不超過10種,他們分別是:

第一個問世量產的7nm晶片是蘋果公司Apple A12 Bionic,用於2018年末推出的iPhone XS和iPhone XR智慧型手機。2019年末發表的Apple A13 Bionic使用臺積電第二代7nm製程生產,用於iPhone 11及iPhone 11 Pro。

高通Snapdragon 855和華為海思的麒麟980晶片也都採用了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

AMD於2019年推出採用了臺積電7nm FinFET製程的RX 5700系列 GPU和Zen 2微架構 Ryzen CPU。而Intel預計2021年推出。

富士通與理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超級電腦「富嶽」,採用之ARM架構處理器A64FX,也以7納米製程生產。

而14nm製程,中國基本上已經可以國產化。個別技術還是受制於人,但是影響不大。敢封鎖就能快速找到替換方案。

當然晶片製造的五大環節中,幾百個工藝中,中國確實很多環節都落後,只是這些問題不是決定性的問題。

晶片之所以現在被大家關注,是因為我們現在卡在這個地方了。

幾十年前普通人為什麼不關注晶片?因為我們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活水平,距離晶片這個關口還遠的很呢。那個時候很多人考慮的,可能是怎麼能弄上一臺日本產的電視機或者冰箱。

中國幾十年前還很窮,晶片這種東西,吃錢很多,產出又難,很長時間又收不回成本。與當時更急迫解決的眾多民用技術、經濟問題相比,與很多投點錢給點政策就能快速循環起來、創造產值、增加就業、提升生活水平的領域相比,它的位置肯定是要向後排的。

相關焦點

  • 安迪·科斯勒:中國晶片製造為什麼難以成功?
    此事所造成的影響可遠不局限於計算機行業。如果英特爾是落後幾年,那中國可能是落後將近10年。在制訂本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時,北京發布了一份官方公報(我喜歡這個詞!),預告中國要與美國打一場「持久戰」,「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甚至中國大陸在排兵布陣時還算上了臺灣地區,而蘋果的晶片就是從臺灣獲得的。
  • 深度剖析,國產晶片目前到底什麼水平?
    華為「禁售」的升級,也再次將中國「晶片」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國芯痛」「中國為何造不出強大晶片」的質疑此起彼伏。正如大家所見,晶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上海用長達20年的輸血,給大陸晶片行業,留下最後一束炬火。
  • 國內有哪些晶片公司處於世界前10?一起看看!
    2.華大半導體:全球第十大MCU供應商、全球第五大安全晶片供應商 IC設計出身的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整合旗下集成電路企業而組建的集團公司。2014年成立至今,始終名列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前五名。
  • 一家中國公司製造了可以與三星競爭的存儲晶片。下一步是什麼?
    隨著工程師獲得特定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公司可以改進位造流程。市場分析師吳說,「主要障礙」是製造設備的採購。用於生產晶片的數十億美元的機器是由美國和歐洲的少數公司製造的,例如荷蘭ASML和American LAM Research。他們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生產,而且等待的時間很長,這就是為什麼在宣布產品與將產品推向市場之間通常會有數月的滯後時間的原因。
  • 華為麒麟710晶片,中國首個自研晶片到底什麼水平?
    前不久華為在深圳發布會上,正式推出了自主獨立研發晶片:麒麟710,這是華為首款12nm製程晶片,定位準旗艦級級別。麒麟晶片隨著麒麟710的問世,國內眾多網友對該晶片評價甚多,那麼麒麟710晶片目前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
  • 荷蘭光刻機不賣中國,晶片研發再被卡脖子,中國不能自己製造嗎?
    文\唏兮2020年以來,中美競爭從貿易蔓延到科技,美國政府全力打壓中國科技領域的發展,以中國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科技企業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制裁。而且美國政府還向其他國家施壓,威逼利誘其他國家針對中國,或者不敢於中國進行合作。
  • 全球九個製造強國,中國處於什麼水平?距離美國還有多大差距?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規模在全球首屈一指。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約為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量28.2%;而同期的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約為2.17萬億美元,日本為1.01萬億美元。我國晶片的自給率目前僅為33.%,依然嚴重依賴進口。因此,我國目前還算不上製造強國,那麼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 晶片破壁者(二十一):纏繞中國晶片的《瓦森納協議》包圍圈
    在圍繞晶片的爭端發生後,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會問,美國不賣晶片了,我們不能從其他國家買嗎?或者我們不能買了設備自己製造嗎?稍微尋找一下資料,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將引出一個名字:《瓦森納協議》。而隨著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智能時代加速到來,晶片成了《瓦森納協議》管控體系的封鎖關鍵。在所有高端民用科技當中,晶片是市場最大、流通性最強、對經濟發展影響最深刻的產品。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引擎,一切信息技術、網際網路、通信、高端製造、產業數位化都無法離開半導體的根基。
  • 杭州灣新區寧波雲德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走進寧波前灣新區  寧波雲德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 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晶片製造技術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微細加工技術,是全球高科技國力競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位於寧波前灣新區的寧波雲德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專注晶片製造鏈條前端工序,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將與上下遊企業一道助力中國半導體崛起。
  • 新政利好,晶片產業鏈之全景拆解!晶片乾貨系列(一)!
    我國晶片產業由技術封鎖到自主研發的發展歷程 我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956-1978年自力更生的初創期、1979-1989年改革開放後的探索發展期、1990-1999年重點建設時期、2000年以來的快速發展時期。
  • 光刻機的工作原理的原理是什麼?怎麼刻晶片?
    光刻機是在半導體領域必不可少的設備,無論生產製造什麼樣的晶片,都脫離不了光刻機, 如果說航空發動機代表了人類科技領域發展的頂級水平,那麼光刻機則是半導體工業界最為耀眼的明珠,其具有技術難度最高、單臺成本最大、決定集成密度等特點。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光刻機。
  • 天天談論晶片,你可知晶片究竟是什麼?
    9月15日該禁令開始生效,臺積電、聯發科、高通、索尼、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世界知名晶片製造商不能再為華為供應晶片。9月16日,中紀委在其官方網站發文稱「華為晶片斷供或是中國晶片產業涅槃的開端」。 我們天天議論晶片,你可知道晶片究竟是什麼?
  • 中國晶片巨頭宣布:五年內會將晶片自給率提到70%
    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發展太過迅猛,美國這邊已經對我們中國半導體行業開始忌憚了,甚至感受到了很大的危機感!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美國本身就以科技稱霸全球的,所以他們肯定不希望看到其他國家在科技水平上面追趕甚至超越過他們,因為這樣會影響到他們在國際的霸主地位!
  • 中國晶片往事
    ▲1958年,林蘭英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根矽單晶1961年秋天,在林蘭英的帶領下,中國第一臺開門式矽單晶爐製造成功。1962年,林蘭英又主持拉制出了中國第一根無位錯的矽單晶。……中國人民有信心,一定能夠實現毛主席的遺願:『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這篇社論也吹響了新時期中國決心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號角。但是,重視並不代表我們已經清楚認識到半導體這一特殊產業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 14納米的晶片與7納米的晶片,有什麼差別嗎?
    14納米與7納米是什麼意思?晶片中14納米與7納米,指的是晶片的製程。大家知道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那麼在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相對應的性能就越強了。國內最新進的工藝在2019年之前,國內晶片製造最厲害的是中芯國際也僅僅只能量產28nm的晶片,不過201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對外宣布,公司正式可以量產14nm的晶片,技術上取得了一大進步,比中芯國際更牛的為韓國三星,目前可以量產10nm的晶片,全球實力最強的為臺灣的臺積電,可以量產7nm的晶片(蘋果、華為、高通的高端晶片都是臺積電在代工生產的
  • 中國晶片2025年自給率將達70%,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打開APP 中國晶片2025年自給率將達70%,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夜月123 發表於 2020-12-15 16:07:00
  • 中國發展晶片產業,怎樣才能「輕裝上陣」?
    中國在針對晶片產業發展上前前後後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性政策,回望2020年,引發業內比較多討論的包括這兩條:2020年8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20〕8號),優化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發展環境,深化產業國際合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
  • 終於突破了,中國芯傳來好消息,製造高端晶片的兩大難點被解決!
    終於突破了,中國芯傳來好消息,高端晶片的兩大難點被解決! 截至2019年,我國晶片自給率僅有30%。 這意味著,國內超過70%的晶片,都是通過進口渠道獲得,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據。70%的晶片都需要進口,這揭示出兩個讓人無奈的事實。
  • 中國晶片製造商放眼全球
    朝著自力更生的方向發展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引起了空前的熱情和中國企業家對國內晶片產業的投資。由財政部和其他三個部委出臺的新政策規定,已運營15年以上且製造28納米或更小的先進晶片的合格IC公司或項目將免徵企業所得稅。長達10年。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2019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總額為598億美元,較2018年同比下降7%,但臺灣穩坐全球半導體新設備最大市場寶座,銷售額逆勢上揚,年增68%,高達171.2億美元。構建集群效應。臺灣在晶片領域實力雄厚,目前力求更進一步,再上層樓,正規劃從零組件製造,邁向整機、系統輸出模式,提升島內產業全球供應鏈韌性,全力發展AI 、5G、物聯網產業,打造全球晶片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