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規模在全球首屈一指。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約為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量28.2%;而同期的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約為2.17萬億美元,日本為1.01萬億美元。不過大並等於強,眾所周知,我國在許多領域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風險,關鍵原材料,零部件,重大裝備依然是我國的薄弱環節。我國晶片的自給率目前僅為33.%,依然嚴重依賴進口。因此,我國目前還算不上製造強國,那麼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根據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目前全球九大製造強國大體分為4個陣列:第一陣列是美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66.06分;第二陣列為德國(127.15分),日本(116.29分);第三陣列為中國(109.94分),韓國(74.45分),法國和英國;印度和巴西被歸為其它陣列。
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整體得分位居世界第四。製造強國指數包括四個評分項,分別是規模,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持續發展。中國在規模發展上得分最高,在質量效益,持續發展方面就遠遠落後,僅領先於印度,巴西。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28975美元/人,僅為美國的19%。按照中國2025的目標,我國製造業將力爭趕上日本和德國,跨入製造強國第二梯隊。
報告還顯示,美國製造的領先優勢非常明顯,假如美國製造的得分是一百分,那麼德國的得分就是76分,日本為70分,中國為66分。美國製造的優勢主要表現在高端製造領域,包括半導體產業及其設備製造,航空航天工業,醫療設備及製藥工業等領域,尤其是美國矽谷科技巨頭,掌控了全球網際網路生態系統,扮演了全球科技標準制定者的角色。
而在第二梯隊當中,日本和德國是傳統的兩大工業強國。從經濟規模來看,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比德國要稍大一些,日本的世界500強企業總數遠遠超過德國。不過在製造業的得分上,日本卻落後於德國。事實上,日本經過失去的20年,許多產業轉型並不徹底,在電子,家電,智慧型手機,半導體等領域面臨著中韓企業的激烈競爭。而德國企業就沒有這樣的包袱,產業布局相對更有優勢。
韓國雖然處於第三陣列,不過得分比中國要低很多。相對於美國,韓國製造業的得分僅為44.8分,這也意味著韓國製造的表現處於不及格狀態。韓國在電子,半導體,汽車,化工,造船等領域具備世界級的競爭實力。得分低的主要因素恐怕和產業鏈的缺失有關,上遊的核心原材料,工業裝備依賴進口,企業的自主生產能力較差,主要產品在國際市場面臨競爭壓力大等因素是韓國製造的薄弱環節。
印度能躋身9大製造強國有點出乎意料。不過印度勝在規模大,加上印度私營企業也有很強的實力,像塔塔集團,信實工業,信息巨頭Wipro等都是國際化的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