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由江蘇陪讀媽媽在肢體衝突中喪生的案例出發,並非就事論事,而是對有效溝通和溝通和諧進行一番有益的探索,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和諧溝通的重要性,給家長三條有益的建議。文章特別列舉吟誦《琵琶行》的實際操作案例,指出有效溝通和諧溝通的重要意義。呼籲讀者為追求溝通和諧,為打造和諧社會而努力。
據警方通報,江蘇一位高三男生,因為不服從管教,與陪讀的母親發生肢體衝突,最終導致母親死亡。
具體詳情我們等警方公布調查結果,本文旨在從人際交往溝通技巧的角度,本著追求和諧的目的,進行一番探討。
儘管我們對此案的詳情知之甚少,但此案造成母親喪主,無疑這是一大悲劇。無論是對這位母親來說,還是對這位男生來說,都是無法挽回的悲劇,令人痛惜。
17歲的高三男生「不服管教」,從教育的角度思考,這四個字相當微妙。
小時候我們常聽大人教導,要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不受大人歡迎。聽話與不聽話,完全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來說的。這裡的「聽話」就是服從。
大人為什麼喜歡聽話的孩子?為什麼聽話的孩子就容易被誇為「乖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好來事的孩子往往不受歡迎,甚至遭受排擠呢?
「我都是為你好!」這是最體面的理由,也是最危險的理由。
原來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大人有大人的追求。大人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我們是不是應該關注一下孩子的想法呢?
我們提倡關注孩子的想法,並不是說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思去做,但至少,從公平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參考一下孩子的想法,至少我們要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權衡一下孩子的意見,適當吸收和照顧到孩子的意見的合理部分,從而再做出決策。
這樣,是不是效果更好?
純粹的「聽話」,講究「服從」,這完全是單向的命令和強迫。這不叫互動,這叫單向的指令。
這種強硬式的管理,極容易招致被管理對象的抵制和反抗。
可見,溝通中的和諧,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是絕妙的一種境界,並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境界。
比如,如果家長的話說得過高,很不現實,孩子一時無法達到,孩子就可能不會服從管理。如果家長的話粗魯蠻橫,刺傷了孩子的自尊,這樣管理的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大人如何充當好一個管理角色,如何會說話,說合適的話,大有學問!
類似的劇情我們不難見到。
男生和女生被家長逼得走上了絕路,到了要自殘的地步。此時家長才猛然醒來,請求孩子不要做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