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需求面積:2600-3000平方米)是誰?在擁擠的體育用品市場做了什麼?憑什麼它能擺脫紅海,屹立不倒?帶著這幾個疑問,一起以下全文吧!
源於法國的貴族血統
1976年,迪卡儂的第一家門店在法國裡爾附近的小村莊恩洛斯誕生,那時候的迪卡儂只是一家自助式的運動器材與休閒服飾量販店,並出售各個品牌的產品。10年之後,迪卡儂的創始人米歇爾·雷勒克成立迪卡儂製造公司,開始設計與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如今的迪卡儂已經躍居行業世界第二。
迪卡儂在中國擴張之路
2003年,迪卡儂在中國的首家商店落地上海,進入中國後的迪卡儂一直保持平速發展狀態,近幾年,迪卡儂加速在中國的開店頻率。據了解,2015年按照迪卡儂的預計,未來5年內將在中國布局500家門店,這意味著迪卡儂每不到五天就要在中國新開一家門店,這一頻率可謂相當驚人。
面向大眾的體驗營銷
現場體驗,對於體育用品品牌來說尤為重要。所以迪卡儂將商場設計成了體驗場所。走進迪卡儂的健身器械專區,常可以看到顧客在跑步機上慢跑。這樣的畫面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健身房,其實這不是健身房,而是商場。
無論何時何地,迪卡儂總是會匯聚各類人群體驗滑輪、桌球、高爾夫球、瑜伽等運動。
不做廣告,卻依舊家喻戶曉
沒有明星代言,沒有大幅海報宣傳,宣傳費用也嚴格控制在營業額的1%,幾乎沒有廣告投入,只憑著口口相傳,就能做到家喻戶曉,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而迪卡儂就擁有了這樣的魔力。
這兩年火爆螢屏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大家都很熟悉,而節目中迪卡儂產品的頻繁曝光,與此同時感嘆著迪卡儂在這檔節目中的投入肯定十分巨大,可偏偏迪卡儂卻曾毫無動靜,任網友們如何曬單,迪卡儂依舊低調。據了解,迪卡儂並未與節目有過公關交流,而節目中明星們穿戴甚至攝製組用到的裝備都是自行採購的。好的口碑傳播就是迪卡儂在無形之中最好的廣告宣傳。
迪卡儂在沒有大肆花費在廣告投放的基礎上,跟其產品超高的性價比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儘可能的減少非生產造成的經費消耗才能更進一步的控制成本,將更低價格的產品帶給消費者,同樣消費者給予更真實可靠的口碑宣傳。
低價打開「入門級」市場
迪卡儂華北區總經理Hans曾經說過:「價格無疑是迪卡儂的核心競爭力。」迪卡儂特有的商業模式,是從上遊的設計,到生產,再到下遊的零售,採取了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戰略。在法國,迪卡儂有全球僅次於雷諾的第二大研發中心,擁有自己的生產公司,所有的產品也都是在自己的店內銷售。
「沒有任何中間環節,這樣大大節約了成本,把最好的性價比返還給顧客。」Hans說。即使是迪卡儂中國北方區的總部,辦公室的設備和裝潢也極為簡單,最大程度地壓低成本。
在迪卡儂,一切的節約成本,在藍色商品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迪卡儂的產品門類眾多,每種門類下也分高中低不同檔次。藍色商品最大的特性就是毛利率較低,但庫存周轉率極高,價格通常比市場同類產品至少低20%。
事實上,只要你站在迪卡儂的收銀臺前觀察就不難發現,大部分人在迪卡儂購物是以藍色商品為主。「裝備的入門級、民間化,是迪卡儂運作最聰明的地方。」工作人員表示道。
而迪卡儂面向的層級則是大眾化需求,這個人群對性價比極為看重。中國最核心的主流消費者多屬於價值導向型,迪卡儂恰恰抓住了這一點。
14元的沙灘鞋、29元的內褲遊泳衣和運動眼鏡以及籃球……這些都是迪卡儂藍色商品價格最優惠的商品。
有消費者表示:「即使不是出行,這些裝備也可以日常穿用,又不失時尚。」實際上,這些衝鋒衣、抓絨衫、速乾衣的面料並不是高精尖的戶外材料,市場上比較普遍,迪卡儂完全可以把價格壓低。
為什麼要低價?這個對消費者來說似乎已經不是個問題,但是對大部分國內品牌來說好象始終沒弄明白。大部分國內品牌都在努力掙扎著擺脫低價的形象往中高端走。等他們滿心希望地打入所謂中端市場,卻發現這個市場幾乎不存在。這個所謂的中端消費陷阱是前幾年國內運動品牌經歷庫存大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堅持低價,厚顏無恥的低價,才是迪卡儂成功的秘訣。就象奢侈品恬不知恥地在成本後面多加幾個零一樣的高價才是成功之道。徹底忘了有所謂的中端市場,僅僅依靠大面積的單店所產生的規模效益,就會平衡它的低利潤,這個策略屬於明智之舉。
迪卡儂:在萬變中求變!
當然,迪卡儂在中國的成功並非之停留在商品性價比的堅持上。依照迪卡儂未來的擴張策略,最主要的還是實體店的選址。實際上,迪卡儂在城市的選址也沒有選擇核心的商圈,相對於傳統的銷售中心,迪卡儂更傾向買地自建的項目。
據業內人士表示:「迪卡儂選址特別強調交通便利,但不是在市中心,而是靠近大型社區,且要有大型商場陪伴,這樣保障能夠帶動人流。」所以,開設迪卡儂店,明亮、寬敞是最基本的條件。
以整合供應鏈、自助銷售等方式實現最低價格、面向最廣泛的大眾,這些建店標準是迪卡儂在世界範圍成功的原因。
今天,迪卡儂進入中國零售十二年,後幾年才真正發力開店圈地,對目前國內的運動品牌、戶外品牌、甚至休閒品牌都產生巨大的壓力。迪卡儂在用最實際的經營模式給予傳統行業最勵志的變革方向,這都是我們值得讚揚的。
觀點:
迪卡儂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家體育用品連鎖企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注重設計和原創,從原材料採購、生產、物流、到營銷渠道,無一不大包大攬,以質優價廉、個性化且具有誘惑力的性價比產品徵服了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迪卡儂賣場內60類超過35000種運動產品有90%以上都是迪卡儂的自有運動品牌,它更像一家自主智慧財產權體育產品的大型超市。最重要的是為消費者提供真實的體驗感受,讓更多人享受到運動的快樂,這種模式比起冷冰冰的硬廣告宣傳來說,讓顧客成為品牌傳播者,這種效果來得更實在。
當眾多品牌正為越來越細分化的市場絞盡腦汁之際,很多品牌如迪卡儂、宜家都以產品線的極大豐富和品牌運營症候群服了消費者、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他們的經營模式是企業品牌背後的靈魂所在,也是贏得眾多忠實粉絲的青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