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對於年輕的共和國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的授銜儀式,這也是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的首席授銜。
由此誕生了共和國開國「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五十七位上將」等無數軍中楷模。他們都是共和國的開國功臣,也是從血與火中一路走來的戰士,授銜是對他們所作貢獻最好的肯定。
這些彪炳史冊的元帥和將軍,幾乎每個人都有著不凡的經歷,人人的故事都是可以寫成一部可歌可泣的書。這其中又以許世友上將的經歷最為傳奇,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戰火年代的虎將
1905年的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屬河南省),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未來的共和國上將許世友。
許世友出身於一個地道的貧苦農民家庭,有7個兄弟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在尚還年幼之時許世友就失去了父親,有母親一人拉扯長大。在動蕩黑暗的舊社會,獨立撫養這麼多孩子,母親的艱辛可想而知。
許世友八歲那年,有個少林寺遊方僧人來村子裡習武表演,引來許多人圍觀,其中就有許世友,這讓他對少林武術產生了深深的迷戀。恰巧的是這位武僧正在招徒,不僅不收學費,還管吃喝。
於是許世友便要拜師學藝,母親聽了本不忍心,但無奈世道艱辛也只好忍痛讓年幼的兒子跟隨師父去了少林。由此許世友走上了人生的轉折點,也得了一個綽號「許和尚」。
八年後,十六歲的許世友學成下山,他不僅練就了一身真功夫,更養成了行俠仗義、氣血方剛的性格。
下山回家不久的許世友,很快就因為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欺負村民的地主兒子而犯下命案,只能背井離鄉。幾經周折後,他加入了北洋軍閥吳佩孚的部隊,開始了戎馬生涯。
許世友很快就適應了行伍生活,並且官至連長。但舊軍閥部隊欺壓百姓、腐敗不堪的作風讓他深惡痛絕。在看盡各種不平之後,樸素的革命火種已經在許世友的心裡埋下。
終於,許世友棄暗投明,加入了工農紅軍。加入紅軍後許世友從頭做起,由班長到排長到營長再到團長,在革命戰爭一刀一槍的搏殺中逐漸成長。
無論是歷次蘇區的反圍剿,還是長徵時期的攻堅戰,許世友從來都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曾七次參加敢死隊,五次任敢死隊隊長,其中負傷四次。提著大刀在前線為戰友們殺出一條血路,是許世友最為常見的形象,而「虎將」的威名也開始在部隊中聲名鵲起。
更可貴的是,許世友不僅有勇也擅謀,在抗戰爭時期他率軍伏擊裝備優於自己的日軍,取得香城固戰役的勝利,此為抗日戰爭中的經典戰例。
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許世友連續參與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膠東保衛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其中孟良崮一戰全殲國民黨王牌74師,威震華夏。通過在山東一系列的戰鬥,將華東和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之後的大決戰和解放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平年代的赤子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進入了以建設新中國為主要任務的和平年代。但就是在這樣的太平日子裡,大概只有許世友將軍這樣的軍人才能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這也讓他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著一個赤誠坦然的心。
1955年許世友將軍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也將自己的家搬到了南京,一待就是二十三年。身為國內八大軍區的首長之一,許世友將軍卻依舊保持著老一輩革命軍人的本色,時刻不忘自己的出身。
他所居住的中山陵八號,解放前原本是國民黨高官的公館。但許將軍搬來後,便將院中的草坪全部扒掉,改成了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試驗田,又在院牆外壘起了豬圈養豬。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許將軍在工作之餘帶領著警衛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許將軍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就是自己戴著草帽站在高粱地裡,如今這張照片仍陳列在中山陵八號的將軍故居裡。
除了不忘貧苦農民的出身,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許世友將軍更是一名孝子,因為早年離家謀生,後來又參加革命。出生入死幾十年,雖為國家竭心盡力、無限忠誠。
但卻沒能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的母親盡到做兒女的責任。1952年將軍才請第一次假回家探親,當見到老母親時,他滿心愧疚在母親面前長跪不起,眾人百般勸慰才被扶起。
後來又有一次因公路過家門,當看到74歲的老母親仍在砍柴、餵豬時,這個從刀山血海闖過來的硬漢子竟流下了眼淚。
未能對母親盡孝,一直讓許世友將軍心中愧疚不已。為此,他立下誓願,去世後要和母親葬在一處,為母親守墳。1985年將軍去世後,人們按照他的遺願,落葉歸根將他安葬在母親的墓邊,也算是將軍對自己一生遺憾的彌補。
一波三折的婚姻
許世友將軍戎馬一生,其軍旅生涯戰功赫赫,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將、鐵漢。不過熱血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許將軍一生有過三次婚姻,而那愛憎分明的性格也在他的婚姻中有著鮮明的體現。
許世友將軍的第一段婚姻是由母親包辦的傳統婚姻。婚後小夫妻倆的生活安穩平實,但這樣的日子只持續了三年,就因許世友要上前線參加戰鬥而戛然而止了。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夫妻失散實在尋常不過的事情。沒過幾年,許世友便和妻子失去了聯繫,第一段婚姻就此結束。
在後來的革命工作中,許世友奉命前往四川達縣開創革命根據地。在那裡將軍認識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雷明珍。
當時雷明珍是達縣的縣長,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因為工作需要兩人互有來往,珍貴的感情也就在工作中產生了。於是在政委的牽線搭橋下,許世友和雷明珍在互相了解後便成婚了。
也許是經歷過戰火中的夫妻分離,所以將軍特別珍惜和新婚妻子的感情。而雷明珍也對自己的丈夫關懷備至,在極端困難的年代裡硬是節衣縮食為他織了一件毛衣。但很快,真正考驗兩人的時候到來了。
1936年主力部隊成功會合以後。西路軍在之前橫渡黃河的戰鬥中,因為指揮失誤導致戰鬥失利,損失慘重,相關的領導也受到了批評。
得知此事之後的許世友,因不了解詳細情況又因為其他種種原因,就想帶領老部下,去地方上打遊擊。這種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讓許世友受到了組織的嚴厲批評和處罰。
這是許世友人生中的低谷。這時將軍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在困難時期人總會是倍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但這時作為妻子的雷明珍,雖然在政治上堅決和黨站在一起沒有偏袒自己的丈夫,但在婚姻感情上卻給了丈夫很大的打擊——在收到妻子提出離婚的書信後,許世友將軍十分痛苦。但最終還是決絕的給妻子回信:同意,堅決離婚!
後來經過反思與檢討,許世友終於又回到了隊伍中,繼續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事業中。此時冷靜下來的雷明珍想挽回和老許的婚姻,雖然多次努力,但性格剛強的許將軍已然傷透了心,不再回頭。於是兩人漸行漸遠,最後都重組了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段感情就此終結。
小結
多年以後,許世友出任了軍區司令員,而前妻雷明珍當時的生活則有些艱難,於是她想讓孩子去參軍。在萬般無奈之下,硬著頭皮給許世友將軍寫了封信,將自己的情況做了說明。而我們的許將軍又何回應呢?他只說了八個字——「子繼父業,理所當然」——這真是大將風度。雷明珍孩子的參軍問題也由此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