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唐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故事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嗎,杜甫在那裡猶豫到底該喜歡深紅的桃花還是淺紅的桃花,最後還是決定把他們都寫到詩裡吧。
杜甫接著又往前走,他來到一戶人家的院落前面,仔細一看這不是黃四娘家嗎,黃四娘待人特別好,當初還曾幫助過他。他心想,正好路過這,不如進去去感謝一下人家。杜甫一進院,就聞到了撲面而來的花香。
這黃四娘家的院子簡直就是一個大花園呀,院子裡的小路邊全都是花,高的矮的,紅的黃的,好像有一千朵一萬朵那麼多,「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無數的花都把樹枝壓彎了,這裡的蹊是小路的意思。
他走過花叢,發現有幾隻蝴蝶在花叢中做著遊戲,一會兒在這朵花上待一會兒,一會兒又飛到那朵花,看他們翩翩起舞的樣子特別好看。枝頭還有幾隻可愛的黃鶯,正在自由自在地唱著歌。「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看來小動物也跟他一樣喜歡這些花啊。
這時,黃四娘看見杜甫來了,就迎了出來,杜甫也趕緊上前說了很多感謝的話。黃四娘笑著說,「感謝就不用了,您是大詩人,能把我們家這些花寫到您的詩裡就行了。」沒想到杜甫就真的寫了這首詩,黃四娘家的花也跟著杜甫的詩一起流傳千古了。
語言學習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
蹊(xī):小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
嬌:可愛的樣子。
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一說「恰恰」為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歷史背景
這首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第二年春暖花開時,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這首詩是其中之一。
常識積累
黃鶯是一種中型雀類,它的外形大小和金黃鸝相似,體長23-27釐米。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巴呈黑色。它是一種樹棲鳥,常常承兌在樹叢中穿梭,出入於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黃鶯鳥的叫聲悅耳動聽,通常每年4-5月遷來中國北方繁殖,9-10月南遷。
詩句理解
這首詩中使用了疊字,使整首詩充滿了韻律感。
詩的前兩句交代了尋花的地點和花朵的美麗,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時時」二字疊用,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了出來。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不僅寫出嬌鶯的姿態,而且形聲詞「恰恰」兩字疊用寫出了黃鶯的聲音悅耳動聽,也傳達出作者愉快輕鬆的心情。
寫作應用
春天裡有「天街小雨潤如酥」的生機,有「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美麗,更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意,這些都給我們的人生灑滿了溫馨的回憶 。
【往期精彩推薦】
春分如期來,詩文典帶你雲賞花
鍾南山院士對學子們寄語: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
詩文典講詩詞—《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可愛深紅愛淺紅的桃花~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你知道幾個?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