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種地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一年莊稼的收成,莊稼收成好,農民就能多掙點,收成不好,那這一年很可能就是白忙活了,而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農民可以看「天氣預報」來預知未來的天氣變化,從而對莊稼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在很久以前的時候,農民是如何來判斷天氣變化的呢?答案就是農村的俗語了,千百年來,農村流傳下來許許多多關於天氣變化的農村俗語,這也是一代一代農民通過不斷的生活經驗積累而創造出來的。
雖然說如今農民都直接觀看天氣預報來預知天氣,但是很多農村的老人還是喜歡用這些農村的俗語來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下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如何,雖說這些俗語說的不一定特別的準,但是說的也是八九不離十,最近常聽村裡的老農說今年的天氣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到底說的是啥?今年的天氣是好是壞呢?
想要弄明白這句話到底說的是啥意思,那就不得不說一說我國的天幹地支紀年法,天幹地支紀年法是古代人所使用的 一種紀年的方法,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而之所以老農 說今年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是因為按照天幹地支紀年法從今年的正月開始算起,正月初四正好是「丙子日」,而正月初五則是「丁丑日」,正月初八為「庚辰日」,合起來就是老農所說的這句俗語了,那麼這三組詞分別說的是啥意思呢?
八龍治水
傳說中,龍是掌管雨水的神仙,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也有專門供奉龍王的「龍王廟」,如果天上久不下雨的話,人們就到龍王廟向龍王求雨,但是這求雨也是有講究的,以前人們認為如果趕上「八龍治水」的話,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龍多了的話就會在降雨這件事上互相推來推去,反而降雨量就會減少,所以說出現「八龍治水」的時候,老農往往認為天氣不會太好。
五牛耕田
以前在農村,並不像現在這樣耕地使用農機,那個時候牛是農民耕地時的主要勞動力,一般來說一頭牛或者是兩頭牛耕地最為實用,如果是用五頭牛來耕地的話,那麼就說明土地比較硬,不好耕,所以才會用五頭牛,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年景不好,導致土地乾旱。
四人分餅
這句話就更好理解了,以前在農村,農民種地就是靠天吃飯,年景不好的時候農民也是常常會鬧饑荒,而一張大餅如果四個人分著吃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年的糧食收成非常的不好,才會造成四個人分吃一張餅的情況,糧食收成好的話,大餅可以說是吃都吃不完,「四人分餅」也意味著今年的年景不好。
按照老農的說法,今年的年景還真的是不容樂觀,不過如今已經有了更為科學的天氣預報,農村的俗語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不過農村的老農還是喜歡用俗語來預測天氣,你覺得這句俗語說的有道理嗎
都說《增廣賢文》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的確,老顧我看完之後也是恍然大悟,裡面一句句俗語看似簡單,看似露骨,但細細品味,似乎揭開了人類的面紗!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為人處世、禮儀道德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千錘百鍊,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
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增廣賢文》,充分地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巖松多次講到了道德經對他人生產生的感悟,在前四十多年裡,影響白巖松人生的有四本書:《新華字典》、《朦朧詩選》、《曾國藩傳》與《道德經》。
閒暇時間讀一讀,學點智慧,就能讓你少吃虧,少走彎路!
人真的不能太老實,不長點心眼,就會被別人欺負!
《增廣賢文》,僅需49元,讓自己擁有人生大智慧!還能代代相傳!
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