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妝品企業高絲最近宣布今年年底將自己在中國工廠的產權全權轉讓給另一家企業,公司未來則專注於銷售市場。
雖然高絲表示還會委託接盤的加工工廠生產,並在研發上給予支持,但不少人揣測這意味著會把一部分的產品加工移回日本本土生產。高絲髮布聲明稱將「繼續銷售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歡的日本高絲生產的日本原裝進口的各種化妝品以及高絲旗下中國國產的×××、×××等品牌化妝品」。
日本企業察覺到中國消費者對於日本本土生產的產品追捧大約就是這兩三年的事情。伴隨日本遊熱潮而來的是「爆買」一詞的誕生。社交網絡上的KOL以及營銷號則順勢推波助瀾了一把。
除了高絲,另一家化妝品企業資生堂則早早做了規劃。2016年年初,這家公司就透露會投資400億日元在大阪建一家新工廠。據說,這是時隔37年來資生堂首次在日本國內設立新廠。資生堂當時的解釋是,來自中國等亞洲地區的大批遊客前往日本購物,許多遊客尋求純日本產的化妝品。
雖然最近被曝出一些企業醜聞,但不得不說,日本製造在不少中國人眼中就是「質量保證」。而日本人對自己的產品也很有信心。
筆者不止一次在採訪中有這樣的感受。一次是遇到一個剛進入中國的日本美妝企業,市場負責人說到本國生產的產品時滿臉驕傲。後來,筆者突發奇想問他是否有考慮過在日本代理銷售中國品牌的化妝品,他反問我,你自己買什麼牌子?
還有一次印象也挺深,和一家大型集團的研發人員聊起當時風頭強勁的韓國美妝品牌,他有些不明白為什麼它們在中國賣那麼好(反觀在日本市場似乎就不那麼受歡迎)。我想了想回答說也許是因為產品外包裝做得漂亮、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以及市場營銷宣傳起到了作用。那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先生,他聽後用力點點頭表示有所認同,隨後他還是說,「但那麼短研發周期,質量就……」他禮貌又節制地笑了笑,沒有再說下去。
我們看到中國人對於高端高價產品的需求旺盛。以資生堂為例,在經歷過低潮後,這家公司的業績開始回暖。年初發布的2016年財報裡,其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達到11.4%。公司方面給到的解釋是,中國市場的增長主要來自Shiseido、肌膚之鑰(CPB)和茵芙莎(IPSA)這樣的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線業都貼著「madeinJapan」的標籤,這成了一塊金字招牌。
不過,硬幣也有正反兩面。日企關廠的另一面可以看作是本土品牌的一大勝利。也許有人笑話說這是自我安慰,非也。
那些外資品牌原先在中國引入、創立的大眾類產品在這幾年已經不太吃香了。比如寶潔,被指錯失了中國消費升級的潮流,低估了中國人的消費水平,現在本土崛起的日化品牌則給這個國際巨頭帶來巨大衝擊。而資生堂、高絲們呢,它們創立了一些只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品牌。若是走出中國,你就看不到這些品牌的蹤跡。
「現在的趨勢是賣得貴的就是進口的,但大眾市場湧現了越來越多的本土公司,且做得比外資好。」一位在外資十多年後來轉到民企的美妝老闆總結了他多年的觀察。他的觀點是未來大眾消費市場會是中國本土品牌主場,那些外資企業的戰略打法太不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