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小孩打電話和我說,她爺爺奶奶進了養老院,一瞬間,我的思想近乎崩潰。我想到了很久以前:她奶奶非常疼自己的孩子,逢年過節的時候,飯菜端上了桌,孩子們都開始吃喝了,她還在廚房裡忙活。
我對養老院一直有著天然的排斥,總覺得在養老院裡的晚年悽涼、無奈。
其實我和他們相處也就7年左右的時間,那個時候也有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關鍵是夫妻沒有任何感情了。但是有小孩,我們就永遠都不是陌生人。我好幾年沒有見過他們了,大約是在小孩讀高中以後吧;其實離開之後,我也沒有見過他們幾次。每次我都是將小孩送到樓下,就走了。
小孩奶奶照顧小孩到四歲半,這件事情我一直心存感激。
昨天,小孩臨上學前,去看望了一下爺爺奶奶。他們是在養老院住院、醫療。了解了情況,我也寬慰了,說到底,這些不是我的責任與義務。
今早六點半,我送小孩去高鐵站,車子在進站口只能稍作停留。我們就匆匆分別了,其時天空陰蒙蒙的,回家時還有一陣雨。
我和小孩最長的相處時間結束了,原本以為自己會無聊或者難過,都沒有。只不過今早她三點半左右醒了一次,我也被影響醒了,迷迷糊糊地到了五點。她五點起來收拾打扮,我無事可做,有些無聊,給她拍照,遭到吵嚷。
中國電影《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陝西民間皮影老藝人和一個美國小孩的故事。
老人的兒子致力於保護藏羚羊,長年不在家。一天深夜歸來,還帶了一位美國媳婦和一個外國孫子。孫子是美國媳婦和她前夫的孩子。老人非常不滿。
沒想到,天亮以後,老人兒子和媳婦因為緊急任務早走了,把孩子託給老人照料。
一老一小,語言不通,飲食習慣不一樣,就這樣開始了一段相互鬥氣、陪伴的生活。
老人因為害怕村裡人笑話,不讓孫子出門,小男孩活潑好動的天性又攔不住。中間穿插了王站長請老人出山,振興皮影藝術的情節。
陝西農村的那個小院,古樸又有點落寞;美國來的小孩,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那口老井,還有中國人經常說起的 「打井就能到美國去」。其實美國人以前也有這種說法,梭羅的《瓦爾登湖》裡就曾經提到過。
爺爺和孫子相處久了,分別時,非常不舍。電影用了一個團圓的結尾,滿足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不是我故意笑話誰,中國電影一貫「雷聲大雨點小」。被冠以很多高帽,內容卻寥寥無味。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小股清流,總算有些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