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沙溪自古就是
物阜民豐
文脈悠遠的魚米之鄉
享有
「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的美譽
食為天性
靜靜地咀嚼輕輕地回味
非比尋常的韻致
那是味蕾的跳動,家的溫馨
更是鄉情的紐帶,豐收的喜悅
800年隆都文明
鍛造了沙溪人
對食材匠人匠心
精雕細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沙溪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
根據生活習慣、
水土氣候、民俗、食材等
烹調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
△沙溪九大簋(包含白切雞、燜洋鴨、扣肉、深薯豬腳湯、荷豆炒魷魚、馬蹄白果燜冬菇、咕嚕肉、五柳鯇魚、欖仁肉丁)
"九大簋"是一個十分有古意的名字,"簋"(讀音為"guǐ"),「九大簋」是以前富人家的婚宴、宴席上才可以看到的,堪稱沙溪的滿漢全席。
扣肉、白切雞和燜洋鴨又稱為「沙溪三寶」。
△沙溪扣肉
作為隆都傳統菜餚,或許我們不會注意一塊"五花腩"到一塊扣肉,曾經經歷過的被清水煮,被"釘板"打,被水浸漂,被火紅燒的過程,但我們記得味香肉滑,肥而不膩的那一刻,記得家鄉菜中的質樸和親切,記得家鄉的特色菜裡蘊藏著的親情味道。
△白切雞
白切雞是粵菜雞餚中最普通的一種,屬浸雞類,以其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為特點。而隆都白切雞更以其皮爽肉滑,清淡鮮美而聞名。清代人袁枚《隨園食單》將白切雞稱之為白片雞。書上記載:"雞功最巨,諸菜賴之,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
△皮膠燜洋鴨
鴨肉和豬皮膠散發出深紅光亮的顏色,浮汁香濃,鴨塊肉質軟嫩芳香,豬皮膠口感豐富,食者除了備感腴美醇香之外,唇邊縈繞的自然還有怡人養性的家鄉滋味。
春去秋來
華燈初上
勤勞的鄉裡人
漂泊的遊子
奮鬥的打工者
慕名而來的遊客
紛紛被沙溪小食打動
▼
△沙溪蘆兜粽
粽子是擁有人間煙火氣的食物,水霧升騰間,回憶也一併帶出。蘆兜粽可以說是沙溪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和寫照,仿佛在用味道,訴說著時光的變遷。
△大煎堆
隨著烹調技術的進步,很多傳統食品的製作工藝已經被改良,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過年食品,但不管外型和味道如何改變,傳統賀年食品內含的精神和文化將恆久不變,一直陪伴著每一代沙溪人。
△金錢圈
沙溪人過年除了有蒸年糕和炸煎堆,還有一種香脆可口的美食---金錢圈!金錢圈是沙溪的一種傳統特色賀年食品,外圓內方,狀似一枚銅錢,加上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因此得名金錢圈。一個小小的金錢圈,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特色小食
在沙溪
大小食店星羅棋布
各懷絕技
既堅守傳統又開拓創新的
沙溪人編織了
一個個美食故事
傳承著一個個工匠精神
沙溪美食
在長期的發展和積澱中
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每年吸引本地中山人和各地遊客
到沙溪「尋味」
更成為海外華僑心中的鄉情符號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
沙溪鎮黨委政府提出
「三四五」發展新戰略
建設美食沙溪
將於今後定期舉辦
富有特色的「文化美食節」
堅持以沙溪美食傳統工藝為基礎,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重塑800年隆都美食文化新格局。開放、包容、和諧的沙溪餐飲業界,正努力將特色美食積極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中,擦亮「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的金字招牌,使美食成為展示沙溪新形象的靚麗名片。
沙溪發布編輯部
編輯:陳嘉敏 吳夢華
初審:區潔華
覆審:李志峰
終審:黎炳堅
信息來源:沙溪發布、沙溪電視臺、沙溪鎮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