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婆」是誰?她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嗎?為什麼在南京老地名中「石婆婆」出現頻率如此之高?您看南京有「石婆婆巷」、「石婆婆庵」等地名。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石婆婆」這個人嗎?人們是為了紀念「石婆婆」而起的這些地名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關「石婆婆」的有趣故事。
南京市雨花臺區板橋新城管委會的板橋老街就有一段關於"石婆婆"的故事,最近,板橋新城管委會大方社區的老百姓將自家收藏的"石婆婆"像,送到華興村僑史館內。
"石婆婆",一尊據傳刻於明代的石質雕像,刻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婆婆,人稱「石婆婆」像。村民在雕像前祈求孩子茁壯成長、健康平安,香火至今不斷。石婆婆像的背後,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板橋「石婆婆」的故事
據《板橋文史》老街·古井·石婆婆像一文登載:千年古鎮板橋,又名古雄,漢代又稱板橋浦,酈道元《水經注》中所寫:"江水經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此處的浮橋便是最早的板橋。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是商家雲集之地,人文薈萃之所,蘇鹽陶瓷,木材竹器,在這裡聚而又散,流通四方。不僅因為青石板橋而出名,更因為有條繁華的老街,有著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歷史遺存。
在板橋老街南「圈門子」舊址北邊幾十米的街邊(現在板橋街252號門口),有口已堵塞的古井,已100多年,石井欄仍完好,井口裡還長出不知名的茂盛植物,似乎表示這口井還活著。
古井是板橋老街嶽姓人家的,嶽家祖祖輩輩住在這條老街上。推算起來該是100多年前的清朝就有了這口古井,這口井水清洌,冬暖夏涼,周邊的鄰居都來取水食用。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因修街邊排水溝、下水道時,古井才枯竭棄用。
在這口井邊的牆上,曾有一座神龕,供奉石婆婆像,神長寬皆約50公分。石像前有小型供臺,上擺小香爐,常有人來燒香、磕頭,求石婆婆保佑家中娃娃平安無事。
當年的板橋地區不僅老街這口井旁有石婆婆像,在東河沿龍家巷自然村也有一座,另在板橋與江寧交界處某村莊也有一座,還曾發生江寧與板橋兩村爭移石婆婆像的趣事。這兩座石婆婆像皆150公分高左右,面容慈祥,笑容可掬。
據傳說,石婆婆名芮娘,是明代洪武年間禮部尚書陳迪家的丫環(也是乳娘)。她善良聰慧識大體,明大義精通詩詞歌賦,陳迪視她為親生女兒。建文四年朱棣奪取皇位,陳迪全家遇難唯一僅五個月的第七子陳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芮娘與陳珠母子相稱,到處躲藏,立志將陳珠撫養成人。她不愧為善良聰慧!想到孟子故裡有利生存和教育,果斷選擇禮儀之鄉作為理想庇護地。在南京秦門外的村莊短暫躲避後,來到山東鄒縣西雙村。後來被朱棣皇帝憐而赦之。芮娘勤於持家。嚴於教子樂善好施,名垂天下,明代成化年間芮娘去世但他的美德流傳千古。石婆婆死後託夢給鄉鄰:為她雕石像,她可保佑兒童平安。受其恩惠的百姓們把她視為弱小兒童的恩祖,將其奉為闢邪、送吉祥、降瑞福的慈神。因此,明未在芮娘居過的南京定準門,鄒縣西雙村、蓬菜縣石島村,都曾立起了石婆婆像,表示對她的尊敬和愛戴。
後來其他地方也都立起了石婆婆雕像,南京還專門建起了石婆婆庵,供奉石婆婆菩薩。
翻開《南京地名大全》,我們可以找到關於「石婆婆」的一系列答案。比如長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進香河路的石婆婆巷、紅花街道的石婆廟以及六合竹鎮的石婆村。
與石婆婆有關的南京地名
南京的幾處石婆婆地名都和供奉芮娘的石婆婆廟有關,可惜,那些石婆婆廟如今都已不在。
「1912」街區對面有一個「石婆婆庵」,東起碑亭巷,西至網巾市。據傳「石婆婆庵」巷子裡本來有一座尼姑庵,附近的百姓因此常常前去跪拜燒香,因為尼姑庵裡有尊石像看起來像一個老婆婆,人們將此庵成為「石婆婆庵」,所在的巷子也被稱作「石婆婆庵」。日軍佔領南京以後,一日軍大佐在此地發現了一尊石刻半身人像,並將其掠走。
民國時期,石婆婆庵東部,是現在南京捲菸廠的廠房處,曾經有一座「慕慈醫院」,抗戰前由一留學美國的助產士黃慕慈(音)創辦的,是當時南京較早的西醫接生的產科醫院。
「石婆婆巷」在鼓樓附近,東起進香河路,西至丹鳳街。「石婆婆巷」內曾有中央大學宿舍,徐悲鴻、謝壽康、劉伯量等名教授在這裡住過。石婆婆巷裡還曾有國民黨元老陳儀公館。另外有種說法,胡蘭成也在石婆婆巷住過,張愛玲因此也來過這裡。
至今,石婆婆巷裡還保留著一度老圍牆,散發著民國特有的滄桑氣息。
除了現在可以見到的幾個石婆婆地名外,中山南路、清涼山也有過「石婆婆」街巷。
可惜的是,如今的南京人似乎已經忘了「石婆婆」,在各種地方歷史文化書籍中,極少提到這位深明大義的傳奇女子。但在南京市雨花臺區板橋地區「石婆婆」的美德一直千古留傳,其故事也流傳至今。
板橋街道編纂的《板橋文史》專題記載了「石婆婆」故事,受其恩惠的板橋地區百姓們,如今還一直將她視為弱小兒童的恩祖,把「石婆婆」奉為闢邪氣、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