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興鵬
來源丨"醫學界"微信號
比肩長發,牛仔上衣,頭髮上略微夾雜著幾莖銀絲。迎面走來的這位舉止得體,略顯幹練的女士,就是臺灣大學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歐淑芳,初識歐淑芳略顯柔弱的外表下,確實很難把她跟一個上市公司老總、30億身家的創業女強人聯繫在一起。
歐淑芳祖籍福建,出生於臺灣省臺南市。出身醫生世家的她,曾祖父是清末中醫,父母都是知名婦產科教授。實際上,學生時代的歐淑芳一開始並不想當醫生,而是一直憧憬當個作家,但基於現經濟現實的考量,後來還是選擇就讀中國醫藥學院,(現改制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創辦於1958年的中國醫藥大學,原名中國醫藥學院,在長庚大學設立中醫學系前,曾是臺灣地區唯一設立中醫學系的大專院校。從1987年開始,歐淑芳在這座位於臺灣省臺中市北區的醫藥大學裡,度過了7年的醫學生涯。
臺灣大學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歐淑芳
合夥創辦大學眼科
醫學院畢業後,歐淑芳先後擔任國泰,臺大,忠孝醫院的眼科醫師,「就在臺大醫院任職時結識了我的夫婿,也是未來的事業夥伴林丕容」,歐淑芳所說的臺大醫院指的是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這家醫院隸屬於臺大醫學院,是臺灣最負盛名的一所三甲醫院。
「我和我的夫婿相識之初,僅僅是點頭之交。」歐淑芳告訴《醫學界》:「雖然我們都在同一所醫院做眼科醫生,但私下裡也很少交流,直到我們合夥創辦大學眼科,我們才進一步交往,並結為夫妻。」
開一家屬於自己的診所,是很多醫生的夢想。那麼,為何選擇開眼科診所呢?歐淑芳分析,醫界科別冷熱,每個世代都不相同。「我父母執業行醫的時候,正值臺灣人口快速增長的時代,高生育率,帶讓婦產科炙手可熱。」歐淑芳表示,「而現在,臺灣人口增長緩慢,步入老齡化社會,受到『少子化現象』的衝擊,婦產科不再受醫學系學生青睞。反倒是有視力困擾的人增多,近視患者一直居高不下,使得眼科成為醫學生最想擠進的科別之一。」
「但我們並不僅僅滿足於開一家眼科診所,還想建立醫療平臺和基層醫療網」,歐淑芳表示,醫療平臺,基層醫療網的用意是讓醫院院所彼此人力與資源互享。解決醫學界素來已久的醫師養成不易,造成病人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偏遠地區無醫療支援的困擾。
歐淑芳認為,由於醫療資源不足,醫師透過平臺的資源分配,可以專業分工,互相配合,為更多病人服務,並且透過醫生集團模式運作,讓醫療團隊成為創業夥伴,使集團的複製更為到位。」在當年,這是很先進的概念,推廣起來卻很困難,願意接受的醫生不多。一直到上市以後,才逐漸推廣開來,有更多的眼科醫師願意加入。「
坐擁15家眼科診所
就這樣,1992年的初夏,在緊鄰臺大校本部的新生南路上,歐淑芳和丈夫林丕容開設了第一家大學眼科。
許多醫師自立門戶時,偏好在原先任職醫院的附近開業,畢竟「輕車熟路」。但歐淑芳和丈夫則認為,「診所很難跟大醫院競爭,所以在我們決定另闢蹊徑,於是選址在了臺大附近。」由於地址選在了臺大附近,大學眼科也因此得名。「取名大學,還有另一層含義。取寓四書中的《大學》,《大學》開篇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我們要做的事情,也要止於至善。」
然而,創業之初,崇高的理念雖美,卻找不到醫師,醫師人力資源仍然嚴重不足。歐淑芳說,「當時眼科診所並不多見,眼科醫師也不願意離開大型醫院,就算是離開了,也多半自行開業。醫療平臺和基層醫療網,在當時的醫師看起來是說夢話。很幸運的,還是有那麼幾位醫師參加進來,於是我們就成立了兩岸最早的眼科醫生集團,只是當時臺灣沒有這樣的名詞,我們是用公司的形態來發展的」。
找醫生的同時,也有資金的問題,那時候,「除了我和夫婿的自有資金之外,還申請了一些政府的補助。但是支持營運下去的力量,還是來自於營業的現金流。有句俗話,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形容非常有能力而且能夠裡外兼顧的人,那我們開業的時候,則是進得了學術殿堂,睡得了診所地板」,身兼數職,專業和行政管理都是一手包辦。」
從三峽開展眼科連鎖王國
開設第一家大學眼科時,診所位於3樓,雖然周遭沒有其他眼科診所,但招牌被樹蔭遮蔽,來診的患者很稀疏,患者還好心告訴歐淑芳,照這樣下去,診所會在2個月後關門!然而,他們還是堅持下來了。
而讓大學眼科營運步上正軌的,是第二家診所,地點位於三峽(三峽區為臺灣新北市的市轄區之一)。歐淑芳苦笑說,第一家診所的業績實在太差,看不到轉好的跡象,不得不另闢戰場。由於有病患遠從三峽來看診,她得知當地並無眼科診所,應是值得開發的市場,於是在第一家診所開業後3個月,前往三峽菜市場附近開設新據點。
當時,從臺北市到三峽的交通很不方便,中途常在永和、中和迷路,為了趕赴9點準時開業,歐淑芳每天早上6點就得出發,來往奔波非常辛苦。
雖然在開業的頭兩天,看診數都掛零,但在一星期之後,人數便超越了新生南路的大學眼科,平均一天超過400人次;前來就診的多為老人家,甚至出現大排長龍、相互「打架」的情景。由於在三峽大獲成功,歐淑芳決定複製其模式,在醫療資源較缺乏的臺北縣新興市鎮開設眼科診所,並延聘眼科醫師。
經過夫妻和團隊胼手胝足的努力經營,很快的在頭半年就損益兩平,而且,第一年就有盈餘。2004年,在島內坐擁15家眼科診所,歐淑芳、林丕容創辦的大學眼科成功上市,市值很快達到了10億新臺幣,為中國臺灣地區最大,也是第一家上市的連鎖眼科集團。
進軍大陸市場
在此同時,歐淑芳也將事業版圖跨入眼鏡銷售,將大學眼科擴張為大學光學集團,在此期間歐淑芳也為進軍大陸市場開始布局,並且多次前往大陸進行考察,僅2005年到2011年期間,歐淑芳就多次往返廈門、溫州、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進行交流學習,為進入大陸著實費了一番心思。
隨著兩岸政治環境的改善,2011年10月,大學光學集團上海辦事處正式成立,開啟了進軍大陸市場的第一步。進入大陸後,大學光學集團在大陸改名為太學眼科,並於2014年6月,併購寧波明視康眼科中心。隨後,太學眼科先後落地南京、蘇州、寧波和杭州。
「在大陸的布局,其實是非常不順利的,先是成立一家可以開設眼科門診部的資質公司,有很多選址審批的問題,還有各個部門的考察。這些都是臺灣沒有的經驗。」歐淑芳坦言:「摸著石頭過河,學著和政府機關打交道,學著從各種渠道去找人。邊學邊幹是進入大陸的不二法門。」
在長三角開100家診所
剖析大學光學的成功之道,歐淑芳認為力行「同業整合、異業合作」原則,是快速拓展品牌平臺、把餅做大的訣竅。其中,首要是培養醫療人才及創新藍海市場。
據了解,從第一家太學眼科中心布局上海瑞東醫院到今年8月,「太學眼科集團·杭州太學眼科」在全程國際醫療中心(Medical Mall)落地。太學眼科集團的眼光一直瞄準長三角地區,「填空」華東地區眼科醫療服務的中高端市場。
「學習在自己的根據地之外作戰,是一場真正的挑戰。」歐淑芳談及大學光學集團在大陸的策略時表示,儘快適應形勢,在摸清市場的同時,做出自己的貢獻。聘請當地的醫生,在地化的經營團隊,尋求當地病患的核心需求,從而開闢新產品。「未來10年,我們將沿著這樣的思路,在長三角開100家診所。而且我相信這不是什麼難題。」
「資本市場給我們的力量,也讓我們對醫師成為合伙人有很好的一個制度,我們給醫師虛擬分紅,也給員工購買股份優惠。所以我們的創業夥伴,從開創之始,就跟我們一起,奮鬥到現在。好的人事制度,也帶給我穩定的成長。當我們的營運成長成為淨現金流量之後,我們就會把它模組化,然後再分區複製,再擴展。這就是我們走到今天的歷史。」歐淑芳表示告訴《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