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廖慶緒去世的消息時,肖書義「渾身汗毛一驚」,半天說不出話來。他實在不敢相信,這位和街坊鄰居打了近30年交道、總能讓大家感到安心的廖醫生,「救了不知道多少人,最後卻沒能救回自己」。
肖書義還記得,臘月二十八(1月22日),武漢封城前一天,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恐怖氣氛已經在整個城市蔓延,人人自危。他匆匆路過廖慶緒的診所時,往裡瞥了一眼,看見診所的門還開著,廖慶緒和「徒弟」(註:廖慶緒侄子廖宜昌)在店裡忙碌。想到前兩天鍾南山在電視裡的警告,肖書義沒有進去。隔著診所大門,他朝裡面的廖慶緒喊了一聲:「老廖,這個時候還開門,你不要命啦!」
「病人多,麼(沒)辦法。」廖慶緒轉過身,望出來,還是那麼笑呵呵的。沒有人能想到,當時再平常不過的一句對談,竟然成了永訣。
經營私人診所近30年,廖慶緒憑藉自己的醫術和醫德,在漢陽十里舖一帶攢下了幾乎人人稱讚的好口碑。在此次疫情中,他堅持接診和救治病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噩耗傳來,整個十里舖為之一慟——社區再無「守門人」。
「這次「流感」和往年不一樣」
2019年12月,武漢已經進入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廖慶緒的西醫內科診所又迎來了接診高峰。從醫數十載,廖慶緒知道,每年冬天都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平時每天30人左右的接診量已經讓自己和侄子廖宜昌忙得不可開交,而往往一到這時,前來就診的病人就會比平時多出許多,加班加點總是常態。
不過這一次,廖慶緒隱隱感覺,情況和往年有些不一樣。
「其實12月的時候,整個武漢的流感就已經蠻兇了,好多幼兒園、中小學都停了課。」廖宜昌回憶,「到了1月初,情況更嚴重。多的時候,診所每天都要接診十多例流感病人。」
自從2003年在老家湖北潛江讀完臨床醫學本科後,廖宜昌就來到大伯廖慶緒的診所幫忙,這麼多年來,他還沒有遇到過這麼嚴重的「流感」。然而,廖慶緒和他都不知道,當時讓許多人產生四肢乏力、咳嗽、發熱等極似流感症狀的,其實並不是流感病毒,而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事實上,2019年12月底,一份疑似武漢衛健委發布的《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已經在網上流傳,其中提及,武漢多家醫療機構陸續出現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身為醫生的廖慶緒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不過,相比於網上遙遠的流言蜚語,更讓他感到焦灼的,是眼下診所裡那些「怎麼治也治不好」的病人。
「一般,重感冒的病人來診所看病,治療兩三天就能退燒了。個別病情不見好轉的,大伯就會建議他們去醫院。可是這次,好多病人發燒時間特別長,有的燒了5天、7天還是高燒不退。」廖宜昌說,每年秋冬季,流感嚴重,許多醫院一床難求,打針、輸液都要排隊,病人就會湧來診所。平時,凡是有人來看病,除非是實在無法救治的急重症,廖慶緒幾乎從不會將病人拒之門外,遇到今年病人這麼多的情況,他更是能收就收。
「「我是醫生,難道要把病人往外趕嗎」」
廖慶緒的妻子林學萍還記得,今年1月初,網上「疑似有非典病毒在武漢出現」的流言越來越多,她就勸過廖慶緒暫時關閉診所。當時,廖慶緒還很堅持。「不能關門。我是醫生,難道要把病人往外趕嗎?」他說。
林學萍沒有繼續勸他。她了解自己的丈夫,診所開了近30年,他從來只在春節期間休息幾天,此外,診所每天都要從上午8點開到晚上9點,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即使半夜三更接到急診電話,丈夫都會立刻爬起來出診,又怎麼會在這時為了網上幾句傳言而關門大吉呢?
「再熬幾天吧,再熬幾天就過年了。」林學萍想。
可是,情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廖慶緒診所的病人越來越多,病情也越來越難以控制。他們中的許多人,因為無法進入大醫院就診,轉而來到這裡請求醫治。事實上,當時整個武漢的疫情已經得以從這間小小的診所中窺見了……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央視直播採訪時發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明確人傳人,且有醫護人員感染」的警告。廖慶緒開始更加注意戴口罩防護,回家後也更注意消毒,衣服必須脫在門外,洗完澡才與家人接觸。即使這樣,他仍然沒有停下診所的工作。
廖慶緒
兩天後,老街坊肖書義匆匆買菜回家,路過廖慶緒的診所時,看見裡面的病人比平時還多。看診、打針、輸液、開藥……由於年前診所護士辭職回了老家,只剩下廖慶緒叔侄二人,他們比平時更忙了。
「我和大媽每天都說要關門,每天都沒關成。」廖宜昌說,「好多無法住院的病人強烈要求我們繼續接診。大伯說,這些病人跟我們打了幾十年交道,開診所又不是開超市,怎麼能說關就關呢?就是這樣,捱了一天又一天。」當時這些細節,讓廖慶緒的家人們日後想到,滿是後悔和心痛。
「潛伏的病毒開始發作」
1月23日凌晨,武漢發布交通封城通告,自當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正準備著迎接新年的九省通衢,突然被一場疫情按下了暫停鍵,緊張的氣氛瞬間向全國蔓延。
這天,廖慶緒還是堅持開了半天門,在為所有病人做完最後的治療後,廖慶緒的診所終於關門了。但也正是在這一天,潛伏在他身體裡的病毒開始發作……
那天午覺之後,廖慶緒洗了個澡。奇怪的是,明明是中午,氣溫不算低,水也燒得很熱,廖慶緒卻越洗越冷,洗完之後更是一陣一陣地打寒顫,渾身酸痛。他立刻警覺起來,讓妻子馬上戴上口罩,兩人互相隔離,分房間睡。
當天晚上,廖慶緒量了體溫,37.3℃。第二天一早,他又去龍陽醫院查了血象,也並無異常。全家人這才放下心來,都想著他應該是洗澡著涼,感冒了。廖慶緒還讓廖宜昌回診所取來了頭孢和一些抗病毒藥,自己在家打了3天針。到1月26日,廖慶緒覺得自己一身輕鬆,高興地在家裡手舞足蹈:「我好了!」
然而,情況並非表面上這麼簡單。1月27日,病毒再一次捲土重來,在廖慶緒的身體裡掀起更大的風暴。他開始牙疼、耳朵疼,接著就出現了明顯的肺炎症狀——呼吸困難。
家人立刻把他送往最近的醫院,卻被告知最近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是武漢市第五醫院。林學萍趕回社區登記信息,居委會又告訴她,前面有1000多人在排隊。她打了120,想叫救護車送五院急診,可話務員告訴她,還要排600多號才能輪到他們。她只能一邊等待,一邊一遍又一遍地撥打電話。最焦急時,林學萍向120哭訴:「我女婿5年前突發心梗,就是因為120沒有及時趕到,他走了。現在我愛人等著救命,真的不能再耽誤了!」
幾個小時之後,他們終於等來了救護車。廖慶緒一進急診,醫生就給他開了住院證。林學萍則守在醫院大廳。雖然是深夜,可等在這裡的病人家屬並不少,大家都盯著那扇隨時可能打開的窗口,那裡會發放能夠住院的床位。
林學萍也不記得自己等了多久,她只知道窗口一打開,所有人「就像發瘋一樣」地往上撲,她也拼命撲,終於,為丈夫撲到了一張救命的床位。
「能治好病人,比喝排骨湯還舒服」
廖慶緒住院以後,林學萍總是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堅持讓診所關門。可是,轉念一想,她也明白,即使當時她攔了,又怎麼能夠攔得住?
廖慶緒的診所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琴斷口街道十裡景秀小區,旁邊就是居委會和社區服務中心。這裡地屬武漢二環線以內,緊鄰龍陽大道,距離漢陽區政府不足500米。
林學萍還依稀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夫妻倆剛到此時,這裡尚屬城郊結合部,遠沒有現在這般繁華。即便如此,剛剛從武漢某監獄醫務室辭職出來單幹的廖慶緒還是決定,就把自己的診所開在這裡。成本考量倒是其次,更因為農村出生的他對這兒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況且,當時附近居民想要看病並不方便。
從一間小小的門面開始,到1993年廖慶緒西醫內科診所正式掛牌,再到今年,這家診所已經經營了近30年。作為一家私人診所,能夠在鄰裡關係緊密的社區中存續這麼長時間,並且辦得有聲有色,除了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廖慶緒「牌子硬、醫術高」,行醫多年,更能傍身的,是他積攢下的好口碑。
在侄子廖宜昌的印象中,廖慶緒總是對老弱病殘格外上心。「他對老年人特別好。因為老年人基礎病多、病情複雜,私人診所要接診的話,風險很高。另外,老人經常捨不得花錢看病,遇到經濟條件實在不好的,很多診所都不願意收。大伯就不這樣,只要他能看的,他都會去治。」廖宜昌說,「他的心腸太軟了,有的病人明明不能收,可只要跟他說幾句好話,他就同意了。」
幾年前,一位在附近租房的畢業生得了肺結核,定點治療的醫院很遠,醫生就同意他把藥開回來,就近找地方輸液。可附近的診所都怕傳染,拒絕了,他就來找廖慶緒。剛開始,廖慶緒也沒同意。後來,這個畢業生就一直跟廖慶緒說情,他說自己剛工作不久就得了病,沒了經濟來源,父親早逝,從農村來的母親也沒有經濟來源。廖慶緒聽了,心頭一軟,又怕把他收在診所會傳染別的病人,就每天騎2公裡自行車,親自上門為他輸液。連續上門治療了2個月,卻從來沒有提過費用的事。
「他總是說,治病救人,以德為本,不用表揚,更不用送東西、送錦旗。」林學萍回憶,廖慶緒曾經樂呵呵地告訴她:「治好一個病人,我比喝排骨湯還舒服。」
廖慶緒不愛照相,去年他旅遊歸來,林學萍在地鐵站接他時拍的這張照片是夫妻倆為數不多的合照。
「病情時好時壞,最後急轉直下」
從十幾歲學醫開始,廖慶緒數不清自己醫治了多少病人。可是這一次,他卻支撐不住了。
一開始,醫院管得不嚴,林學萍戴了口罩就能進病房照顧丈夫。可廖慶緒怕她感染,不讓她待在那裡。她就坐在醫院大廳,每隔一個小時上去看一次。廖慶緒情況還好,醫生按照操作指南,只給他輸了氧。
住院第三天,廖慶緒又出現了呼吸困難。醫生給他輸了液體,他又讓妻子趕緊去買免疫球蛋白。每瓶25毫升的免疫球蛋白要590元,林學萍買來了10瓶,一次就給丈夫輸了4瓶。廖慶緒的情況終於好了些。第二天,他吃了1碗胡蘿蔔稀飯和2個雞蛋,還給林學萍發了微信:「報告老婆,飯都吃光了!」
誰知,2月3日,廖慶緒的情況急轉直下。CT檢查報告一出,醫生就下了病危通知單。林學萍當場就給醫生跪下了,廖宜昌在醫院外抱著路邊的一棵樹嚎啕大哭。
就在這時,廖慶緒的同學傳來消息,為他聯繫到了一個床位。廖慶緒被緊急轉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想著進了同濟就肯定有希望了。」廖宜昌說。
從那以後,林學萍就再沒有見過丈夫。因為隔離,她每天只能待在家裡,焦灼地等待消息。
2月5日,尚未脫離危險的廖慶緒給她發來視頻,說自己吃了半個玉米、1個雞蛋。隔著手機屏幕,林學萍對著丈夫喊:「老公,你是最棒的!你要加油!」
接下來的幾天,廖慶緒的病情不斷反覆,時好時壞。2月10日,林學萍接到電話,電話那頭,廖慶緒喘著粗氣,已經無法講出一句完整的話了。但林學萍還是聽出,是讓她送去一些紙尿褲。
2月11日下午5點,林學萍的電話又一次響起,這次是醫生打來的。醫生告訴她,廖慶緒正在搶救,要有個思想準備。
掛了電話,林學萍一直站在窗口,她朝著丈夫所在的方向,不停地祈求菩薩保佑。「我太害怕醫生再打電話來了!可是,6點25分,我還是接到了醫生電話。醫生說,你愛人已經走了,我們已經盡力了。」林學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聲音虛弱無力,「萬箭穿心。我真的不能接受。不過我當時還是強忍著跟醫生說了,要把我老公的皮鞋穿上,這是他過年新買的,他很喜歡……」
「「廖醫生走了,我們以後怎麼辦呢?」」
廖慶緒去世的消息很快就在十里舖傳開了,街坊鄰居們都不敢相信,平時診所裡那個成天樂樂呵呵,又總能讓大家感到安心的廖醫生,就這樣走了。人們悲痛、惋惜、難捨,哀悼的信息像雪花一樣飛來……
一位老病人知道廖慶緒去世的消息後,每天都會向廖宜昌發來慰問。
「聽說廖醫生去了,我們心裡真的是好難受。這麼好的一個人吶!」居民李阿姨說,他們一家連著幾天都對廖慶緒的死不能釋懷。
1993年,廖慶緒的診所剛剛開門,一個年輕女子走了進來,面色痛苦。她的闌尾已經快穿孔了,還發著40多度的高燒。可她沒有醫保,更沒錢住院,就來諮詢有沒有花錢少的辦法。她記得廖慶緒對她說,就在我這裡治,保守治療應該可以。果然,治療一段時間後,她的病好了。
這就是李阿姨和廖慶緒結識的故事。27年過去,當年的女子已經成了51歲的年輕奶奶,可唯一不變的,就是李阿姨全家四代人,不論男女老少,只要有人生了病,就會去廖慶緒的診所。「廖醫生醫術蠻高,臨床經驗也豐富。有他在,我們就會很安心。」李阿姨說,幾個月前,廖慶緒又救了她的家人一次。
一天,她的一個哥哥因為吐血,前去廖慶緒的診所看病,當時廖慶緒並沒有對他多說什麼。等他走了,廖慶緒趕緊找到李阿姨的另一個哥哥,告訴他,他兄弟的情況很嚴重,要趕緊去大醫院檢查、住院。於是家人連夜送醫,送到時醫生說,她哥哥離病危只有一線之隔。「我們一家真的很感激他,這麼有責任心的醫生以後到哪裡去找?」李阿姨感慨道。
廖慶緒今年66歲,接近一半的人生都在這間小小的診所度過,守護著十里舖這方百姓的平安。「他是個好醫生。」這是街坊四鄰提及廖慶緒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評價。
「廖醫生這個人很實在,從來都是千方百計為病人著想,什麼病能在診所看,什麼病必須要去大醫院,他不會欺瞞,也不會把病人當成撈錢的工具。」居民李仁軍回憶,1993年,他患遷移性肝炎到廖慶緒的診所就診,廖慶緒診斷後,讓他立刻去大醫院。一到醫院,李仁軍就住進了ICU,醫生說,要是再晚一點,就會有生命危險。從此,李仁軍一家老小都去找廖慶緒看病。
72歲的成厚今和廖慶緒在上世紀90年代就認識了。他記得,當時廖慶緒開了一個小診所,並不起眼,不過慢慢地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這位醫生:他能看全科病症,尤其擅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一些住在20多公裡以外的人,還有前些年搬走的老鄰居,都會回來找他看病;他好幾次提前診斷出心肌梗塞、肝囊腫破裂等急症,並打120救了人命;十里舖人人都認識他,他也了解每個病人的病史,遇到老弱病殘還會上門服務……
「太可惜了。他對病人蠻熱情,不收高價。我老母親80多歲了,行動不便,他每次就到家裡來給我母親看病。就算半夜三更給他打電話,他也會來。」61歲的林先生感嘆,「廖醫生走了,我們以後怎麼辦呢?」
「疫情中的「社區守門人」」
廖慶緒走了。在武漢,像他這樣的「社區守門人」還有很多——根據武漢市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8年武漢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簡報》,截至2018年底,在武漢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共有診所和醫務室2349個。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一間間小小的診所守護著一方居民的健康,也維繫著鄰裡之間的脈脈溫情。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基層診所往往是感知傳染病最敏感的觸角。疫情來襲,當公共衛生系統無法承載突然暴增的病患,街坊鄰居又轉而求助於他們信任的廖慶緒們。
許多天過去,林學萍依然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她每晚失眠,直到中午才能勉強爬起來吃些東西。不過頭腦清醒時,她總會關注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尤其是那些和醫務工作者有關的故事。她不知道,像丈夫這樣的私人診所醫生能不能算作抗擊新冠肺炎殉職的醫務人員。她也不知道應該向誰證明、怎麼證明丈夫是在救治病人時不幸感染的。沒有人來詢問過她。
而對於廖宜昌來說,廖慶緒既是自己的親人,也是師傅,更是榜樣。每天朝夕相處超過12個小時的大伯突然走了,廖宜昌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他不知道以後廖慶緒內科診所是否要繼續開下去,不知道那些每天發來消息尋醫問藥的老病人怎麼辦,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繼續成為下一個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