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Stop
StartStop
冶山是福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發源地之一。唐代時,這裡設了泉山府兵,也被叫做「將軍山」。 冶山是福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發源地之一。唐代時,這裡設了泉山府兵,也被叫做「將軍山」。
日前,小編從福州市名城委獲悉,在清理泉山摩崖石刻時,他們在摩崖石刻北側發現了一塊神秘石碑,上面有四個大字「張弓匹馬」。這塊石碑是什麼年代的?又與哪位名人有關?快和小編一起了解下!
據了解,該石碑為殘碑,長和寬都接近60釐米,厚度十幾釐米。碑上刻著「張弓匹馬」四個大字,為隸書,沒有留下落款,也沒有註明年代,甚至還有大量的留白。
一名施工人員介紹,近日,他們清理泉山石刻時,無意中發現了該石碑。據悉,今年,施工人員在泉山石刻「一曲」附近找到了「天泉池」石刻,在專家建議下,施工方在該石刻下方尋找泉眼。下探到一米多深時,他們沒有發現泉眼,卻找到了這塊石碑,石碑周圍還有大量的青石築成的臺基。
「石碑上的字比較模糊,我們將它抬到施工指揮部看管,並作了清理。」一名施工人員告訴小編,第二個字,他們原以為是「虧」字,後經大多數專家確認這是「弓」字。
「張弓匹馬」,這四字組成的短語,並不多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福州三中退休老師王立根認為,石碑上的文字意指「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準備作戰」。此外,唐代韓愈的《雉帶箭》中,就有「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的詩句,印證了這個成語。
福州市名城委也在研究該石碑究竟屬於哪個古蹟。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從民國時期的照片上看,發現石碑的位置,過去有座石橋,下方可能有水源,也就是天泉池。
他們認為,這塊石碑從年代上看,並不像是千年的文物,更像是將軍廟的東西,埋在石刻下。歷史上,冶山東北麓曾有協惠將軍廟,祭祀唐代的觀察使陳巖。在泉山摩崖石刻中至今仍保留著「將軍廟界」和「天后宮界」石刻。
「張弓匹馬」和將軍廟有多大關係,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待冶山春秋園完工後,找到的石碑石刻將交由文物部門,由專家進一步破解。
冶山天泉池挖出神秘石碑(包華 攝)
還有不少文史專家認為,「張弓匹馬」和古代軍事有關。
文史專家鄭子端告訴小編,冶山在歷史上也叫「泉山」「將軍山」。民國出版的《福州旅遊指南》記載:「冶山有天泉池,又呼為『泉山』。其東南麓舊為左衙宣毅廣節諸營,故又名『將軍山』。」
出土的石碑上有「張弓匹馬」幾個大字(包華 攝)
文史專家盧美松認為,「張弓匹馬」有可能是記錄泉山兵營。公元729年,管元惠入閩擔任「使持節福州諸軍事、福州刺史兼泉建等六州經略軍使」,管元惠設泉山府兵四部,約1200人。到了公元813年,裴次元任福州刺史兼福州觀察使,在冶山東南麓開闢了馬球場。
盧美松說,冶山被叫做「將軍山」主要和福建觀察使陳巖有關。唐代末年,陳巖聚集幾千人,與黃巢軍作戰,號稱「九龍軍」。陳巖憑藉戰功,被封為將軍,並在公元884年出任福建觀察使,九龍軍也駐紮在冶山。陳巖主政期間,修復了在戰火中毀壞的城垣等設施,再度受到朝廷的嘉獎。(來源:鼓樓旅遊)
來源: 家在鼓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