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蔣秋心。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實在太過熟悉,甚至跨越了年代,老一輩的耳熟,年輕人也經常聽得到,似乎現在還是灑水車自帶的背景音樂了。
歌詞如下:
蘭花草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可能大家看出來了,這整齊的結構,表達的方式,不是詩詞嗎?確實如此,這首歌是後人創作的,而歌詞改編自胡適的《希望》:
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好多地方都做了改動,可以看出歌詞加了篇幅,寫得更加細膩了。孰優孰劣不做評價。今天主要是講胡適的原作。
這首詩歌,雖然用了傳統的格律規則,但內容上,頗有現代風格。這跟胡適本人的個人經歷、思想理念有很大關係。
胡適領導了新文化運動,並倡導「白話文」。但因為幼年就讀私塾,青年留學的經歷,對古文化的繼承比現代人優秀得多,又受西方國家影響,渴望著思想解放。同一時期的文學家,大部分都有著相似的經歷,比如魯迅、鬱達夫等等。寫舊體詩詞都是信手拈來的事,之前我還分析過魯迅寫的《我的失戀》,就是古詩詞的寫法。
詩詞格律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熟悉的、好用的工具。他們更多還是想從語言上、內容上做出突破。所以會給人以「舊瓶裝新酒」之感。甚至還有一些調侃意味。
這首詩有著非常明顯的那個時期的創作特點。胡適的白話詩歌集《嘗試集》,今天的《希望》就是出自於此。裡面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詩,比如:
兩隻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完全就是現代白話的詞語結構和表達方式了。
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嘗試集》,胡適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這樣的詩詞創作理念被現代人繼承了下來,網絡詩詞也有一類是專門寫這種風格的,叫作「實驗體」,就是古今碰撞,做出更好玩的搭配。也許他們不少靈感就是來源於此。
說回《希望》。創作背景其實非常簡單,好朋友送了蘭花草給胡適,他帶回家好生照料,結果遲遲未開花,心情十分鬱悶。但是這個題目,卻讓平淡的背景變得頗有深意,這株一直不肯開花的蘭花草,又何嘗不是新青年呢?
詩歌本身也很有看點,一波三折。從滿懷期待的悉心照料,到不見花開的萬分焦急,最後秋天來了,百花凋零,今年再也不可能開花,原本應該是傷心的吧?但是他並不傷心,他想著,明年春天的時候,一定會花開滿盆。這就是「希望」。
短暫的失敗無法打敗個人意志。哪怕付出很多,哪怕沒有回報,也不能喪失希望啊。
也因為有著這種希望,才能面對任何絕境也毫不畏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