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俗說(99)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
文/青山依舊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
什麼是「五服」?「五服」最早的意思是指五種喪服。自古以來,老人過世,親屬都要服喪掛孝,血緣關係親疏遠近不同,服制也不相同,按工料粗細和服喪時限大致可分為五等,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人們也就用「五服」指代五代以內的親屬。
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服」,寓意非常明確:窮也好,富也罷,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出三代五代,就往往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嶺南地方有一個富家子弟,從父親手中繼承了一大筆遺產,他自恃財富豐厚,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沒過多少年,就把父親留下的家業敗了個一乾二淨。一天,他餓得頭暈眼花,只好到相近的寺廟乞討,老和尚施捨一把乾飯團,他吃得津津有味。和尚說,這都是平日從你家下水道裡流出的飯粒積聚而成的。可憐上輩人一代「勞模」,辛苦一生創下基業,子女竟然落得如此悽慘。
在社會急遽變革的今天,家業興衰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據可靠部門數字統計,我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4年,目前只有不到30%的家族企業能進入第二代,不到10%能進入第三代,而進入第四代的大約也就4%。許多威勢赫赫的大富大貴之家,到敗家時"忽喇喇如大廈傾",驗證了黃炎培先生畫過的那個家國興衰的怪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何走出這個怪圈呢?古代先賢早有妙方,《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這裡的「善」與「不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家風,教育子孫後代勤謹持家,審慎為人,廣積善德有福報;放縱子孫好逸惡勞,為所欲為,多行不義招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墨子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窮無苗,富無根。富貴不足為傲,稍有不慎就可能傾家蕩產,甚而禍及子孫;貧窮無需憂慮,只要發憤圖強,努力奮鬥,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有錢又如何!」為子孫後代計,留萬貫家產,不如留下良好的家風。
當然,世上的道理並非那麼絕對。豐厚的家業畢竟是發展的基礎,如果富而不驕,奮鬥不止,成功的路上會少走許多彎路。同樣,貧窮也會打壓一個人的意志,如果安於貧窮,不思進取,那隻好破罐子破摔,無法救藥了。
(編輯:杜海軍)
【作者簡介】青山依舊,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人,大學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原邢臺縣漿水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