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會聽到隨口哼唱「水口歌」,歌詞有趣,朗朗上口,不知不覺就記住了,也是小時候的一個美好回憶。
小時候,媽媽會邊扇風邊唱著歌,慢慢就入睡了.
「月光光,照地塘,蝦仔你乖乖訓落床.」
下雨的時候,不由自主就會哼出.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
「雞公仔,尾彎彎」
「凼凼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糯米糰,五月初五系龍舟節呀.」
「大笨象會跳舞,馬騮仔會上樹,長頸鹿會打摜鬥,山豬山豹山羊.」
.
這些歌曲都聽過吧?
是不是很自然地就會哼出來了?
你還記得有哪些呢?
(大榕樹是過去回憶裡不可缺少的。網絡資料圖)
早上9時,下廓街的大榕樹下坐滿乘涼的老街坊們,他們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清遠人,童年穿梭在大觀街、南門街、下廓后街,以及相互交錯鋪著麻石的小巷子。
老街坊們奔跑過的舊街道多半在時間中消失,街邊一人無法環抱的兩棵大榕樹成為他們共同的回憶。同他們聊起過去,說到童年,每個人在思索一陣之後,接著便能哼唱一、兩首粵語「口水歌」,或是小朋友們打鬧時唱,或是兒時聽著北江縴夫的咿呀聲玩耍。
70歲左右老人在街邊哼唱起來兒時童謠,時光也隨著他們的聲音而變溫暖。
坐在榕樹下的李煥州眼睛不太靈光,62歲的他是石角人,距離家較近的北江大堤是幼時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兒時熟悉的童謠自然與北江相關。
「咿呀啊,咿呀呀。」李煥州聲音小小的唱道。常見到扯著船纜的拉夫,也即縴夫,所唱的是「咿呀歌」。北江縴夫在拉船時會喊的歌,一般是7、8人一起唱,邊扯著繩子,邊唱著朝前走。
縴夫們光著膀子,吆喝著。岸上縴夫拉船,江上船夫撐著竹蒿。李煥州幼時從大人口中得知,木船在清遠裝貨,運送木材、柴等貨物,順著水路運到廣州,逆流時候便要靠人力拉船回去。
李煥州記不清「咿呀歌」的歌詞,只能哼出調調,童年至今,旋律一直存在腦海中,也是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懷念。
(網絡資料圖,版權歸作者所有,出處:LOGO)
大榕樹對面的馬路上,坐在凳子上等客的「寫字佬」黃老伯也記起兒時聽到的「口水歌」,嫁作人婦的女人,感嘆初嫁人之後的辛苦。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媳婦)幾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遲、晚),斟茶倒水確夠煩。」77歲的黃伯說,這些童謠大都是女人平日所常哼唱。
男孩子們在清明節為討甘蔗吃,約著一同前往「攞食」(討吃的),對著拜山的人唱「有蔗拜龍山,無蔗拜牛骨。」
人們大多忌諱別人說自家山墳風水不好,往往會把帶來拜山的甘蔗分給小朋友吃。黃老伯說,其實那時的大人們不喜歡小孩子們唱這類口水歌,唱「拜牛骨」有點侮辱的意思。
距離榕樹約300米處,是下廓街的一小段騎樓。遠遠望見「執嫁妝」3個紅色大字,百貨店內可以買齊清遠人結婚時的全部物件。
高銀好從小在南門街附近長大,父親開著一家中藥鋪,鄰著下廓街的茶樓。如今高銀好開著一家百貨店,熟悉結婚禮儀,幫人「執嫁妝」(辦嫁妝)。
高銀好記得,女子結婚時要梳頭,並念或者唱著詞。她念道: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四梳四季興隆,五梳五穀豐登,六梳六六大順,七梳七星伴月,八梳八面玲瓏,九梳長長久久,十梳十足齊全。
「現在的人喜歡簡化,只念前三梳。」高銀好說,禮儀慢慢簡化,她也成為店內的「活字典」,為客人們介紹清遠本土結婚禮儀、講究,紅色臉盆中大鏡子朝前,小鏡子朝後,位置不能隨意調換。
兒時在下廓街,高銀好會同兄弟姐妹們牽著手,一起唱著粵語童謠: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餈……五月初五,龍舟節。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幾多隻啊。
高銀好說,小孩子們唱的「口水歌」,歌詞簡單,玩起來卻很有樂趣。不過,如今已很少人唱起童謠,如果不是有人問起,也很難想起這些「口水歌」。
說起童謠,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會想起不少,民間童謠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朗朗上口的旋律陪他們度過了花樣童年。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膾炙人口、曾經伴隨著父母輩成長的童謠,已逐漸淡出了90後、00後的生活。六一兒童節臨近,清城區文明辦聯合清遠日報社發起「唱爸媽小時候的歌謠,清城區民間童謠大徵集」活動。即日起,公開徵集民間童謠,誠邀您分享您小時候以及父母輩小時候的童謠,緬懷舊日時光,向傳統文化致敬,一起傳唱,行孝雙親。
傳統民間童謠作品,能體現嶺南本土特色和民間文化特色,語言生動、易於傳唱,反映童心童趣。童謠語言簡潔明快,具有益智娛樂、口口相傳、健康向上的特性,並在民間廣為傳誦的。同一作品按提供時間先後入選,請在投稿郵件中註明您的聯繫方式。
推薦童謠且分享童年故事的市民,可參與話費、景區門票、少兒藝術培訓班名額等抽獎。徵集活動結束將特邀有關專家參與並評審,今年9—10月,清城區文明辦將策劃舉辦優秀童謠唱誦會。
來源:清遠日報
編輯:T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