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社會形勢非常複雜,傳統忠孝觀在宋代時發展至巔峰

2021-01-08 魚兒讀書會擺尾

北宋時期的社會形勢非常複雜,一方面面臨著西北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另一方面與遼、金的戰爭不斷,一次次的戰敗或屈辱求和致使北宋政權頻頻面臨危機,直至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擄,最終宋室南渡,成立南宋政權,偏安一隅。

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宋代社會湧現了一大批精忠報國、奮起勤王的仁人志士,例如南宋時期嶽飛精忠報國、文天祥寧死不屈,他們誓死忠君衛主,與國家共存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忠君效主」成為廣大文人武將積極追求的人生目標,「忠」成為道德倫理中的最高要求。於是,統治階級運用忠先於孝的理論維護政權、鞏固政權,以此鞏固君臣關係,促使社會穩定。故而傳統忠孝觀在宋代時發展至巔峰。

統治者為推進忠孝理論,使「孝」服務於「忠」,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最重要的措施是將孝納入人才選用制度中。宋仁宗嘉佑二年對科舉內容重新規定,要求「間歲貢舉……兼以《論語》、《孝經》」。《孝經》成為科舉考試中的重要內容,童子科亦復如此。

用孝道經典武裝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做官,這就使得忠孝走向一體,並且孝逐漸從屬於忠。除此之外,還有以孝任官、以孝升官、以不孝免官的例子,可見孝德品行成為宋代選拔人才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標準。

宋代法律將孝道納入其中,對於違背孝道倫理的行為予以法律懲處。《宋刑統名例律》羅列了幾種不孝行為,如詛咒辱罵祖父母、父母,或當祖父母、父母健在卻別籍異財等都是不孝的表現,都要予以懲處。父母無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法律都對不孝行為作出明確規定,並且還詳細地予以輕重量刑,相關的法律散見於《宋刑統》的《戶婚律》、《鬥訟律》、《職制律》、《詐偽律》中。

在社會教育中,「孝」也成為人們一大重要學習內容。首先《孝經》被列為學校教育的教材,以便教習更多孝德高尚之才,這與科舉以孝選官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孝」貫穿於家訓、家書的始末,成為「齊家」的根本。另外,統治者還通過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如丁憂致仕制度來保障老人的基本利益,還有通過民間教化的方式引導民間價值倫理方向,如以勸孝詩、勸孝故事或旌表孝子、為孝子立牌坊等形式加強民間孝德教化。

宋代忠孝倫理觀念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宋代特殊的政治環境是促成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統治者為推行忠孝倫理觀念所做的努力是其形成的關鍵。在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孝成了宋代官員盡忠、百姓臣服的標準,這也成為後世效仿的榜樣。

需要注意的是,統治者為推行忠孝倫理採取的措施本身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它有利於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然而不能否認它作為統治者政治工具的事實,應認識到它的局限性。

相關焦點

  • 北宋畫的巔峰成就:跟著10幅山水畫行走中國大好河山
    在整個中國繪畫傳統中,山水畫最能承載中國人情思中最為複雜的寄託。而山水畫中,成就最為突出的當屬宋代。以山為德、以水為性,中國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格局、品格情致、胸懷抱負,都濃縮在這咫尺之間。可以說,山水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文人性情與精神外化…1/宋代山水畫突出成就的原因北宋與南宋,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代繪畫承唐、五代基礎,繼兩晉風骨,發展至相當完備成熟的階段。
  • 北宋時期的「狀元」,最高能做到什麼官職?
    封建社會中,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從而成為官員,進而改善社會地位,成為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如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最恰當的例證。而及第之後,若能成為「狀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巔峰,不僅如此,狀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後的發展,好比進入了「快車道」一般,而這北宋狀元的仕途升遷,更令人羨慕不已。
  • 顏色「普通」的黑釉瓷器,為何能在宋代得到發展?
    黑釉在中國古代瓷器中屬於比較常見的釉色品種,據傳在東漢時期我國便已經掌握了黑釉的燒制技術,將釉中的含鐵量提高到4%-9%,燒出的瓷器就是黑瓷了。到了宋代黑釉瓷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官方資料顯示,宋代生產黑釉瓷的窯廠超過了三分之一,黑釉幾乎了宋代民間的生活類瓷器。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宋代服飾為什麼崇尚簡潔淡雅
    其形成原因,除宋統治者提倡服飾簡樸、潔靜外,與宋代文人階層的形成也有很大關係,文人的審美理念主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標準,並非傳統觀點認為的受理學的影響。       唐、宋相繼,但服飾面貌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唐代雍容華貴、張揚開放,宋代服飾式樣簡潔、樸素淡雅。
  • 北宋國都汴京,為何能成為傳統休閒娛樂活動的發源地?
    北宋是我國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發展的一大巔峰,而汴京作為北宋的國都,成為我國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的發源地。北宋汴京直接孕育出了以"勾欄瓦子"為代表的中國市民文學,其中所蘊含的商業性和文藝性不僅影響著當時的人們,還對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首先我們確實要客觀的承認,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時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傳統文化中,唐詩宋詞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它們也確實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鞏義北宋皇陵,宋仁宗埋骨之地,北宋帝王喪葬格局和祭祀研究典型
    宋代是喪葬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北宋皇陵中陵垣面積最大的永昭陵布局清晰可見,與漢唐以來的帝陵格局不盡相同,與同時期一般親王、士大夫的規制亦不相同,為中國帝王陵寢制度變化、中國陵寢制度提供歷史信息,為宋代「官式」建築做法提供完整實例。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根據修復時發現的碑文,推斷該塔建於北宋元祐庚午至癸酉(1090年~1093年)。  伍顯軍介紹,這幅《蠶母》,藏於塔的第三層塔心方形石室內,同室內藏有北宋元祐辛未(1091年)碑記一方,因此可以斷定它為北宋元祐年間(至遲1093年)或稍早的印刷品。  這幅《蠶母》局部殘缺,但整體效果未受影響。
  • 茶的演進與變化,漫談鼎盛時期的宋代,點茶湯色的變遷史
    引言在北宋購茶時,湯的顏色是白色的。因為北宋使用制茶廠,所以茶粉粉比較厚,不易吸附到泡沫中。在南宋,一個小的茶廠被用來研磨茶。將蒸過的茶葉去除脈脈並切成小薄片,然後將其倒入心軸孔和心軸之間的間隙中。磨碎的茶粉顆粒非常細,訂購茶時很容易吸收。泡沫表面,所以覆蓋茶湯表面的泡沫是綠色的。
  • 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國漫《元日》裡的宋代別樣新春
    一、爆竹聲中一歲除:除夕之夜的宋朝風俗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下誕生的。其在古代中國社會的「以農為本」的模式之下慢慢孕育。宋朝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不僅社會的安定,人民的生活也逐漸富足,這使得過節的習俗得到加強,人們渴望在節日中尋求一種娛樂、縱情享受節日的渴望變得更具有可能性與可行性。
  • 宋代服飾
    宋代服飾張心柔 馮寶漫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
  • 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
    本書深入把握吉禮制度的內在邏輯,從大祀、中祀、小祀的縱向結構和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釋奠先聖先師的橫向結構出發,主要通過三祀制度、郊祀禮儀、太廟祭祀、釋奠禮儀等方面的內容,來檢討唐至北宋吉禮的變遷,並且探究其在中國禮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此項研究揭示了唐至北宋時期吉禮體系的連續性,從中亦可看到吉禮制度與政治秩序、權力觀念、思想學說、宗教信仰之間的複雜關係。
  • 明道元寶,北宋時期最具文字特點的錢幣
    明道元寶,北宋時期最具文字特點的錢幣多年以來,古錢幣在收藏市場上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它擁有比較特殊的歷史性以及別致的外觀,吸引著眾多現代人的目光,然而隨著時間越來越久遠,古錢幣也越來越受大眾的喜愛。
  • 史林︱何謂「靖康恥」:性暴力對宋代社會性別觀的影響(下)
    「靖康之難」是宋代貞節觀變化的關鍵節點。除皇室妃嬪、公主之外,在「靖康之難」中還有更廣泛的女性人群遭受到性暴力,本文試圖了解宋代社會對這些受害者的態度,並觀察「靖康之難」對社會性別觀嬗變的影響。廣義的「靖康之難」從北宋末延續到南宋初,使更多的婦女慘遭性暴力的荼毒。
  • 宋代堪比明星網紅大流量的建盞,在明清時期何故衰落,去向何從?
    與此同時,建盞的發展史又是坎坷曲折的,從唐代的初露頭角、到宋代的極致盛行、再到元代的急轉直下和明清時期的陷入絕境,以致於最終斷燒了幾百年的時光,每每品來總免不了讓人扼腕嘆息一番。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建盞在明清時期突然不火了呢?
  • 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秦至宋: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在中國封建社會全面發展、欣欣向榮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飲食走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秦漢至宋代的農業發展情況 漢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不僅大興水利,開鑿眾多溝渠,形成了灌溉網,還積極推廣鐵製農具、牛耕和其他農業生產新技術,打破水稻種植僅局限於南方的局面,使農作物總產量大大提高,全國上下府庫充盈。如文帝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布謂令勸農,「農,以發展封建農業經濟。
  • 看宋代兒童圖像,根據繪畫特徵,如何辨識?
    北宋初年,服飾簡樸為尚,統治者吸取唐末的經驗教訓,下令禁止百姓著胡服。儘管,至北宋中期以後,"著胡服"和"服飾僧越"現象屢禁不止,但從某些跡象上看,似乎禁令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宋時期敦煌絹畫"觀世音菩薩像",題記太平興國八年。畫面下方的供養人中,兩邊各有男童或女韋兩人,在這樣的場合,女童往往穿著正式,衣服款式與成年女性相同,即為我國古代傳統的禮服形制…大袖蠕裙,但女童未披帛。
  • 從宋代4個主要旅遊活動中,談談當時旅遊休閒生活的5個特點
    前言:旅遊活動萌芽於早期的人類社會,古代社會就已存在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西周之前,是中國旅遊發展史上的傳說時期。之所以說它是傳說時期,一是因為這時期的旅遊記錄多源自於神話傳說。二是因為這一時旅遊還是原始性質的,或者說還是一種萌芽狀態,旅遊的本質內涵還不夠充分,一些旅遊活動,包括他們活動的範圍,以及參與旅遊的各種成份都是非常有限的。旅遊活動發展到宋代成了一種社會普遍的行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宋代有哪些主要休閒旅遊活動,以及當時旅遊業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宋朝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市民生活繁榮,文化藝術更是走向巔峰。11月28日,行知讀書會正式打開「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級茶藝師張海嵐做客,與讀者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