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驢皮熬成的膠,古產東阿而得名。《本經》首載阿膠,但《名醫別錄》稱煮牛皮作之。傷寒方中阿膠實為牛皮膠,後世稱為黃明膠。農耕重牛,驢自西域傳入許久,漸取代牛皮膠,自唐代開始應用,宋朝牛驢二膠正式分開。源於阿井,自古造假者多。阿膠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現今濫用。
阿膠,驢皮熬成的膠
驢似馬,個兒小,耳朵長。驢和馬交配,生下騾子。中國本不產驢,相傳從西域匈奴傳來。段玉裁註解《說文解字》說:驢、騾、駃騠,太史公皆謂為匈奴奇畜,本中國所不用,故字皆不見經傳,蓋秦人造之耳。
阿膠的歷史源流
膠的來歷
膠就是膠水,粘東西用的。我們先看膠是怎麼來的。膠繁體字膠。《說文》:膠,暱也。作之以皮。《集韻》:暱,黏也。膠字從肉,肉字旁(月,不是月亮的意思,肉字旁原本是肉,後來改為月),意思就是說膠是用皮做成的具有黏性的東西。看來,古人早就知道可以用皮熬成膠了。古人最開始熬膠是用來做粘東西的膠,用來製作車輪和弓箭。
周禮六膠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周禮》是我國儒家必修之典,成書早於孔子,對孔子影響非常大,因此孔老人家畢生提倡克己復禮。《周禮》分六篇:天、地、春、夏、秋、冬官,冬官篇已亡,漢代以《考工記》補缺。該書中是介紹戰國時期各種工業的文獻專著。書中專門記載了怎樣做弓箭。膠為做弓箭的必備六種材料之一。書中還對膠做了描述: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就是用這六種動物的皮骨分別熬成的膠。
膠入做藥
膠從膠水入藥,最早的記載也是在春秋戰國,最早文獻是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該書是迄今最早的醫書了。全書9911個字,其中兩處記載膠:「以清煮膠,以塗之」,原書脫字太多,大體以外用為主。而阿膠之名,最早記錄在《神農本草經》中,阿膠的功效完全體現在了傷寒經方中。《本經》除了記載阿膠,還有白膠,就是上次說的鹿角膠(周禮說鹿膠青白)。
牛皮阿膠
周禮六膠,為何沒有驢膠?因為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驢,所謂阿膠都是牛皮熬成的膠。《神農本草經》之後的第二部本草,成書南北朝的《本草經集注》在《本經》基礎上對阿膠做了補充說明:「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可見當時阿膠沒有驢的事兒。
該書中還介紹了:「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比它稍晚一點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煮膠的方法,並提到了清濁三種膠:盆底最稠的叫做笨膠,可以粘車軲轆;盆底上邊的叫做膠清,可以雜用,入藥只是其一;最上層像是一層膜的膠,黏性最好。
東阿阿膠
《本草經集注》說阿膠出自東平郡東阿:「出東阿,故曰阿膠」,古東阿在現在的東阿、陽穀、東平縣一代。為什麼阿膠出自東阿?您肯定聽說過,阿膠得用一口阿井水熬製的傳說吧。成書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五有這樣的記載:
「河水又東北與鄧裡渠合,水上承大河於東阿縣西,東徑東阿縣故城北。……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傳奇阿井
成書於唐代741年的《本草拾遺》記載:「阿井水煎成膠,人間用者多非真也。」人們普遍認為只有阿井熬成的阿膠才是真品。由於阿井只有一口,自然阿膠珍貴,為了滿足需求,「歲嘗煮膠」,而熬得的阿膠都用來進貢(以貢天府),到後來為了保護貢品供給,還一度被官府封井,不許百姓隨便取用(出自《本草圖經》「其井官禁」)。
北宋沈括是中醫愛好者,他在《夢溪筆談》卷三中這樣寫道:「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今醫方不載此意。」
沈括的這段話,賦予井水功效,被後來的本草多次引用,傳著傳著,以致變味,有人說阿膠藥用價值不在膠,而在於井水。小永認為阿膠和井水沒多大關係,只是後人把它傳得神奇了。阿井早就乾枯了,現在的井是後打的。小永認為阿膠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此地製作阿膠形成了規模,作為貢品,早早創出了名號,井水徒增傳奇。
驢皮阿膠
本草史上,唐以前阿膠都是牛皮膠,唐代官修藥典《新修本草》中記載的阿膠仍為牛皮膠。但自唐以後,牛皮膠逐漸被驢皮膠取代。為何牛皮膠減少?農耕社會,牛豈能隨意宰殺!唐朝有個叫孟詵(621-713)的,和孫思邈是好友,他寫了世界上第一本食療書《食療本草》,這本書裡這樣寫的:
「牛:牛者稼穡之資,不多屠殺。」「驢:(皮)和毛煎,令作膠,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良。」這應該是驢皮膠第一次記錄在本草著作中。該書中,還記載了黃明膠(白膠),未記載為何物,但推斷不是牛皮膠,而是鹿角膠。
上邊說的成書於741年的《本草拾遺》在阿膠條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凡膠,俱能療風止洩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本草拾遺》原書已經亡佚,原文收錄在宋朝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因驢皮膠記載在阿膠條下,為驢皮膠順理成章取代牛皮膠奠定基礎。
成書於752年的王燾《外臺秘要》在卷十四癱瘓風方四首中,這樣寫到:「廣濟療癱瘓風及諸風。手足不隨。腰腳無力方。驢皮膠(五兩炙令微起)」這時候驢皮膠還不敢光明正大的叫做阿膠。但由此推斷,當時其實已經盛行驢皮膠了。
牛驢分稱
過了唐朝,到了宋朝,驢皮膠開始變為正統,稱為阿膠,而牛皮膠則被正式稱為黃明膠。成書1061年的《本草圖經》這樣記載:「阿膠……用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
該書中還說「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這裡,牛皮膠被稱為黃明膠。但宋朝的黃明膠質量很差,大多用來當粘東西的膠,而不能入藥。小永推斷,可能是因為耕牛屠殺減少,而以老弱死牛來做膠,以致質量難保。
阿膠造假
中國人造假,自古有之。要不然不會出現黨參、太子參等藥。阿膠造假,從南宋醫書中可見一斑。南宋醫家陳自明在1237年寫了一本婦科專著《婦人大全良方》,在該書的卷首,陳先生專門寫了一文《識別修製藥物法度》,其中在阿膠處如是寫到:
「阿膠不必須東平,自為之甚佳。補虛用牛皮膠,治風用驢皮膠。東平皆京師偽膠,雜以馬皮,並故鞍韉鞋底之類,其惡為甚」
翻譯一下:南宋東阿改名東平,阿膠不一定出自東平,還是自己做阿膠好啊。牛皮阿膠補身體最好,驢皮阿膠祛風最好。東平這個地兒啊,竟產一些賣給首都(臨安杭州)的假阿膠,裡邊摻著馬皮,以及舊馬鞍(鞍韉jiān)、破鞋之類的東西,太噁心了,害人不淺啊。
明代李時珍也有同樣感悟:「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為真。」
臭名遠揚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神父(Dominique Parrenin 1665.9.1——1741.9.29),很受康熙賞識,他曾為康熙翻譯過人體解剖學,他對中醫也很有研究,很讚賞中醫。1723-1740年間,他曾與法國科學院多次寫信,介紹中國的科技、歷史、天文等。
這期間曾把大黃、冬蟲夏草、三七、當歸等介紹給歐洲(可以公眾號回復92看看西洋參的來歷)。因為阿膠在當時用來治療肺癆(肺結核),他特地寫信也介紹了一下。在介紹阿膠時,提到了阿膠造假:由於黑驢非常有限,相當一大堆假阿膠被製作出來,用的原料有馬、騾子、駱駝、豬,有的時候甚至用舊鞋;在假阿膠裡也會摻一點真阿膠,以欺騙消費者。
驢少藥多
2011年的一則新聞如此報導《阿膠需求量十年增長十倍,價格仍看漲》,文中說2009年阿膠需求量3000噸,當時阿膠價格600元,預計2015達到千元大關。呵呵,阿膠早在2014年就過千啦。該文還提到2009年全國毛驢存欄量40萬頭。
讓我們初步計算一下,生產1斤阿膠需要3斤驢皮,一張驢皮大約5斤,就按2009年的3000噸阿膠需求量計算吧,需要驢皮9000噸驢皮,180萬頭驢。180萬遠遠大於40萬。而且需求量還在猛增,農村的驢持續減少。你說你買的是真阿膠,驢信?
東阿阿膠在百度百科聲稱自己建了20個標準化養驢基地,一個基地能養下一萬頭驢?小永老家河北保定徐水,驢肉火燒著稱。雖然火燒沒少吃,還真沒吃過幾回加驢肉的火燒,都是加燜子。還是燜子的好吃。驢肉價格昂貴,重要的是沒有真的,全是馬肉,我家鄰近屠宰場,親眼所見,以馬代驢。你說那麼多阿膠都是啥做的?我看不是鞋底兒就不錯了。
阿膠的藥用價值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阿膠被稱為補血佳品,現在人人皆知,可以用於血虛面黃,眩暈,心悸等。阿膠除了補血,還用來止血,古代用於治療肺癆咳血,也用於腸道便血,最多的還是用於女性出血。阿膠治療陰虛證,滋陰潤燥,還是和肺癆有關,方子可見清燥救肺湯,以及後世溫病的的大定風珠。
但是阿膠真正的用法,還是最好參照張仲景,《傷寒論》有炙甘草湯、黃連阿膠湯、豬苓湯;《金匱要略》有:溫經湯、膠艾湯、黃土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薯蕷丸、鱉甲煎丸、大黃甘遂湯。但需要提醒一下,傷寒金匱的阿膠為牛皮膠,現在稱為黃明膠。
阿膠的應用方法
阿膠補血
阿膠補血是人們認識的第一大誤區。血虛是中醫學概念,中醫講的血與西醫血液不能直接劃等號。中醫血虛更不能與貧血劃等號。很多不貧血的人,看上去也會面色發黃,感覺心悸、頭暈,這是中醫的血虛,阿膠可以適用。
但對於真正貧血的患者,請首先明確疾病診斷,如果是缺鐵性貧血,在查明病因之後,首先應針對病因治療,其次是補鐵治療,如果鐵劑傷胃不適,可以考慮用中藥調治。如果知道貧血,就用阿膠補血,是非常不正確的。反中醫們常常藉此抨擊中醫。
阿膠美容
阿膠美容是人們認識的第二大誤區。美容的中藥有很多,每天一味中草藥也已經介紹了很多。確實,阿膠可以養陰起到美容作用,但不是適用於所有人。如果體內有溼熱的人,吃阿膠反倒越來越重。通過看歷代本草論述,您也可以看到,阿膠古代是用來治風的,後來也用於婦科疾病,從沒有養顏美容之說。這是商家的手段。其實阿膠美容的效果不及肉皮。
阿膠補虛
阿膠補虛,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張仲景的薯蕷丸裡也用了阿膠,所以後世常常阿膠山藥並用。但不是人人都虛,人人進補。如果醫生判定你真虛,自我調養,注意飲食起居是第一位的,藥物調養次之。如果你的錢包很鼓,而且確保自己吃的不是鞋底子,那你就用阿膠吧。
但讀過上文,相信您已經大致明白了。阿井不傳奇,阿膠不神奇。真不如自己做點兒阿膠呢。怎麼做?您會燉大骨頭嗎?您會做皮凍嗎?一個道理。不要迷信驢皮,豬皮就很好。小永堅信,用豬皮自己熬成豬皮膠要比你買的阿膠強百倍!
方舟子,有篇科普文章《阿膠能補血? 只是昂貴的補充劣質蛋白》,有可取之處,但過激片面。把阿膠稱為劣質蛋白,認為吃阿膠不如吃肉蛋奶。這種提法與我們常看到的用現在營養學評判質疑傳統理念:煲湯真的能補身體嗎?原湯化原食正確嗎?是一類的。小永不敢苟同。
網絡還有一篇叫做遠離中醫藥的文章《代徵智商稅的阿膠》,參照中醫期刊上發表的文獻寫成一篇借阿膠抨擊中醫的科普文章,引用文獻很多是二手文獻,錯誤百出,做科普不能認真溯源,不是正確的學術態度。寫此文的目的還是利益二字。但文章流產甚廣,誤導一片。
網絡關於阿膠歷史的文章,都是互相傳抄、以訛傳訛。還有關於阿膠與名人、阿膠文化等文章,都是商家為了賣阿膠寫出來的。真假與否,自己評判吧。
下邊這段話是給學醫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本草拾遺》:凡膠俱能療風,止洩,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藥性論》:君。主堅筋骨,益氣,止痢。署予為之使。
《開寶本草》:味甘,平、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藥性賦》:味甘,平,性微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保肺益金之氣,止嗽蠲咳之膿。補虛安妊之胎,治痿強骨之力。
《本草綱目》: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豈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每天一味中草藥,博主還會每天通過微信公眾號向您推送當日「每天一味中草藥」消息。右上角點擊查看公眾號,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閱讀以前的草藥,或者直接回復草藥名稱,或者回複數字1、2、3……,回複目錄或歷史,查看已經發布的草藥對應的數字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