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島美術館
咖啡與藝術一直都有著深厚的淵源。
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騰貝格曾說「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這裡的「咖啡館」所指的就是維也納的重要文化地標——中央咖啡館,卡夫卡、茨威格、霍夫曼斯塔爾、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等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四隻貓咖啡館因為畢卡索而聲名遠揚,畢卡索更是為其親手設計了第一份餐單。
位於巴黎左岸的花神咖啡館一直以其知識分子精英光顧著稱,人們常能在這裡看到薩特與西蒙·波伏娃這對情人的身影。
直到今天,花神咖啡館依舊是巴黎文化界名流聚會的場所;熟悉印象派的估計會對蓋爾波瓦咖啡館不陌生,這裡曾是「失意者」的聯盟,日後大名鼎鼎的印象派畫家馬奈、莫奈、西斯萊、德加、塞尚、畢沙羅……都曾在這裡饒有興致地談論著藝術和理想。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咖啡館,藝術史會是怎樣?
對於美術館來說,咖啡廳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不光是一個休憩的場所,更提供了一種無可替代的體驗,承擔著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咖啡廳對美術館來說意味著什麼?
美術館的咖啡廳在今天看來已經司空見慣,但其實並不一直如此。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最早提出了在博物館提供食物的概念,並於1856年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館的咖啡館,在當時被稱為「茶點室」( Refreshment Room),為參觀者提供茶點和一些麵包。
The Centre Refreshment Room (later named The Gamble Room), late 1860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一家一流的咖啡館,並附設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博物館。」
這是1988年上奇公司印在六張宣傳V&A海報上的廣告語,這句話直到三十年後仍然被人津津樂道,以至於常常被博物館餐廳營銷時所引用。
直到20世紀,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文化機構注重遊客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咖啡館、餐館和酒吧,而它們共同的目標是:吸引公眾延長參觀時間,當然還有引導遊客消費。
以博物館最多的美國為例,博物館/美術館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24%來自於政府支持;38%來自於私人部門的捐贈;其三才是博物館/美術館自主運營的收入,運營收入又包括門票、餐飲、衍生品商店等等。
而其中,靠門票所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僅僅佔5%,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美國文化機構選擇升級餐飲體驗,其中一些更是由名廚親自上陣管理。其背後的戰略意圖是讓博物館餐廳本身成為一個地標,從而幫助建立與博物館之外的社區聯繫。
位於蓬皮杜藝術中心頂層的Georges餐廳
2020年初,泰特以將近39500英鎊的薪水刊登廣告招聘一位咖啡師,這一消息讓藝術界大跌眼鏡,因為這一薪資超過了倫敦藝術策展人的平均工資——37300英鎊。雖然社交網站中不乏「駭人聽聞」 「鬱悶」等評價,但從另一個側面也證明了咖啡對美術館的重要性。
羅浮宮咖啡廳
想像一下,在經歷了幾個小時的徒步觀展後,有一個視野開闊、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讓你小憩一下,飽餐一頓,暫且從古希臘、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巴洛克等厚重的藝術史中得以解脫出來,或者和你的同伴一起討論讓人困惑的傑夫·昆斯、達明安·赫斯特……
咖啡廳可以讓美術館接觸到新的受眾自然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一個開放而舒適的空間來引發交談,反思想法。
美術館如何開咖啡廳?
咖啡廳作為美術館的標配,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想要成功運營一家咖啡廳恐怕並不是一件易事。咖啡好喝當然是前提,除此之外,還要善於營造環境氛圍、找準定位、進行跨界融合等等。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第三空間」,美術館們也紛紛使出了絕招。
A.氛圍感的營造
走進美術館的咖啡廳,一杯咖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飲品,而是環境本身。
巴黎最有腔調的咖啡廳可能藏在博物館。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Jacquemart-Andre museum)由19世紀銀行家Edouard André與他的妻子Nélie Jacquemart創立。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聞名的不只是其珍貴收藏品,還有博物館內的咖啡廳。夫妻倆用餐的房間現在成為巴黎最美的咖啡廳之一,咖啡廳保留了原有的藝術風格,牆面與天花板被古典畫環繞,精緻繁華的家具讓咖啡廳更顯高貴奢華。
Jacquemart-Andre博物館咖啡廳
咖啡、茶、輕食、早午餐、兒童餐都是這個咖啡廳的特色餐點,尤其不要錯過博物館的侯爵夫人糕點。咖啡廳的菜單也會隨著館內的展覽而不定期變化。
位於蓬皮杜藝術中心頂層的Georges餐廳
根津美術館是日本少數創立於二戰前的私立美術館之一。其創始人著名實業家根津嘉一郎,生前熱衷於收藏日本、中國和印度的古代藝術品,逝世後其藏品全部由根津美術館館藏。
根津美術館庭園
由隈研吾重新修建的根津美術館是一座隱於鬧市的「世外桃源」,除了展出東方藝術品的內部展廳外,根津美術館還擁有一個超大的私人庭院,小橋、流水、木屋以及各種造型的石像點綴其中。
豐島美術館
對於豐島美術館來說,咖啡廳也是如藝術品一般的存在。豐島美術館由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普利茲克獎得主西澤立衛主持設計。整個美術館的設計以內藤禮的「母型」作為靈感來源,外形似一顆從綠色山間墜落的巨型水滴。在大滴水的旁邊,還有一顆更小的一滴水,那便是豐島美術館的咖啡館。
白色圓弧的造型規整而靜謐,純淨的陽光從屋頂天窗傾瀉而下,客人脫了鞋席地而坐。咖啡廳提供的餐點大多選自當地食材,簡單而不張揚,流連其中,可以來一場和自身的對話。
豐島美術館咖啡廳
走進由著名導演韋斯·安德森設計的Bar Luce,就像進入了他電影中異想天開的世界。淺綠色的桌子配上粉紅色的水磨石地板和花紋壁紙;服務員穿著白襯衫,打著黑色領結;從角落裡的復古自動點唱機裡傳出古老的義大利歌曲……你甚至會懷疑這個一個咖啡廳、酒吧還是電影布景。
2015年,當由OMA承建的Prada基金會新展館開放時,由電影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設計的Bar Luce也向公眾開放。空間再現了老米蘭咖啡館的典型氛圍,它的美學讓人聯想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義大利,與導演2013年的短片《卡瓦爾坎蒂城堡》的氛圍相呼應。
Bar Luce
不過,安德森並沒有讓咖啡館成為一個過於理想化的角落,它是為真實生活準備的。正如他本人對Bar Luce的評價:「這裡應該有許多適合吃喝、談天、閱讀等等的位置。雖然它會是一個很棒的電影布景,但我認為它更是一個適合寫劇本的地方。我希望我能在這兒度過一些『非虛構的下午。」
這不是Prada首次表示對韋斯·安德森的青睞,早在此前,Prada已經與安德森合作了多部廣告影片。譬如Bar Luce薄荷色遊戲機正是選用2013年安德森與Prada合作的一部8分鐘短片為主題。
與安德森的合作從表面看是一次對時尚的追隨,但從深層看,與基金會的理念一脈相承,即跨越當代藝術界限,擁抱廣闊文化領域,匯聚設計、電影、音樂、文學領域,促成跨界交流的意圖。
有時候,咖啡廳也是美術館的組成。譬如首爾的aA設計博物館由私人家具收藏家金明翰(Myunghan Kim)創辦,這是一家家具博物館,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包括工業設計、世紀中期復古、當代設計等等。
位於博物館一層的Cafe aA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博物館咖啡館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用來休息的休息室,也在時刻向人們傳遞aA的收藏和理念。步入其中,你可以輕鬆體驗英國設計師Tom Dixon設計的燈具、著名的伊姆斯椅、美國建築師Marcel Breuer設計的家具等等。
這一點上,倫敦肯辛頓花園蛇形畫廊旁邊的The Magazine可以說內外兼修了。The Magazine由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採用流動的屋頂和天窗,讓自然光可以滲透到餐廳區域。
The Magazine既提供咖啡小點,也是該地區的一家知名餐館。主廚Emmanuel Eger特意研發了蘇格蘭三文魚韃靼、烤章魚配西班牙辣腸、棕黃油烤安康魚配煙燻臘腸等佳餚美饌以吸引遊客前往。在周圍的公園漫步過後,邂逅一家精緻的畫廊和餐館可以說是難得的享受了。
Café Sabarsky
紐約新畫廊主要收錄20世紀早期的德國和美國藝術品。而其所屬的Café Sabarsky也被設計成一個知識分子相聚的維也納式的咖啡館。Café Sabarsky餐廳的菜單是由米其林星級廚師Kurt Guttenbruner設計,他也是紐約最著名的奧地利美食專家之一,這無形中為新畫廊增添了亮點。
Urs Fischer和米娜·斯通2019年9月,米娜·斯通在MoMA PS1的一樓開設了自己的咖啡館Mina's,這是她第一家餐廳,也是備受矚目的一家餐廳。此前,米娜·斯通為藝術家烏爾斯·費舍爾(Urs Fischer)工作了近十年,每天為他和他的員工烹飪。費舍爾還為斯通設計了廣受讚譽的第一本烹飪書。
Mina's擁有著明亮的白色空間,由斯通與希臘藝術家Alex Eagleton重新設計,其定位為一個「觀看藝術的喘息之所」。
為了適應中午12點到下午6點之間的尷尬時間,Mina's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地中海式菜單:小吃,每日特價,熱餐,三明治和拼盤——塔希尼巴布卡法式吐司,strapasada(炒雞蛋吐司配西紅柿和羊奶乾酪),peinirli(船形奶酪麵包)和肉桂丁香塔希尼燉雞。特調飲料包括一杯希臘法拉沛咖啡。除了餐廳,餐廳還會出售米娜·斯通特調的希臘橄欖油。
很明顯,這是一個完美的組合:一個職業生涯橫跨藝術和食物的明星廚師,以及一個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酷姊妹。
不得不說,咖啡廳對於美術館來說是另一種理念化的呈現。想要運營一家完美的咖啡廳,其難度並不亞於專業的藝術策展,既要有好的選址,又要有設計的加持,還要研發特色菜單。
當然,對於新進的美術館來說,尋找已經成熟並且調性一致的合作夥伴不失為一計良策,而從美術館的長遠運營來看,如何做好遊客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品牌附加值,仍是一項需要持續探索的工程。不管出於哪種情況,作為藝術生活化的延續,咖啡廳已經成為我們越來越不能忽視的存在。
參考資料:How Are Museums Supported Financially in the U.S. By Ford W. Bell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在看」 | 把本號分享給你的朋友 | 歡迎留言投稿交流 | 微博@Zaom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