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都說新年新氣象,華林證券上市一周年的新氣象來的有些猛。
2020年1月17日,券商概念板塊異動頻頻。長城證券、中信建投等多隻個股表現突出。華林證券成為領漲羊,一度封漲。截至收盤,華林證券股價14.91元,大漲7.81%。
火熱行情,出乎了不少投資者意料。
就在幾天前,證券業的開年首張」罰單」指向了華林證券。
作者:孟蘭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2020年1月10日,證監會公告,因華林證券存在內控制度不完善、對子公司合規管控不足、董監高由關聯人員擔任等七方面違規行為,對公司董事長林立採取監管談話措施。
圖片來自網絡
違規七殤
具體來看,一是公司章程及各項制度中均沒有規定各內控部門的職責分工。
二是對高級管理人員和下屬各單位考核時,未由合規總監出具書面合規性專項考核意見。
三是對子公司合規管控不足,如從未對子公司進行合規檢查;未向另類子公司選派合規負責人,向私募子公司選派的合規負責人主要在母公司辦公。
四是未對投行、資產證券化業務等出現重大風險或違規問題涉及的責任人或責任部門進行問責。
五是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中大量職位由存在關聯關係的人員擔任,部分關鍵職位由一人兼任(代行),公司內部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制衡。
六是公司時任總經理,還擔任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董事。
七是監事會主席任職不符合《公司章程》第一百九十五條的規定、公司董事會授權不明確等。
證監會認為,華林證券上述違規行為反映出公司內控不完善,治理結構及制度不健全。
事實上,這並非其首次在內控上跌跤。
2019年8月,上海證監局通告顯示,因內控不完善,對聘任的上海浦東南路證券營業部原負責人盧己為未進行審慎核查,未發現其在其他營利性機構兼職等違規問題,華林證券收到警示函。
無獨有偶,2019年5月,華林證券也收到黑龍江證監局警示函,稱其存在對特定原始權益人,擔保人的盡職調查不到位,存續期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頻頻罰單之下,華林證券的問題人設凸顯。
眾所周知,證券公司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專業機構,擔負著「看門人」角色。其對企業信披、交易行為等環節的專業把關,是投資者參與市場交易的重要參考。
如果證券公司本身內控缺陷、經管混亂,投資者的權益又該如何保障?
上市一周年 罕見重罰 新增業務暫停3個月
顯然,華林證券的上述表現,讓其專業、權威形象受損。
對其業務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2020年1月3日,華林證券公告稱,近期因前述七方面違規行為被證監會限制新增各項業務規模3個月。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證監會此次限新,意味著新增開戶、新增兩融、新增投行項目、新增資管業務、新增機構業務等全部無法繼續拓展,業務人員只能在既有的存量中展業。但對其盈利增長、後續客戶及業務開發均會有影響。
有媒體指出,全部新增業務暫停3個月,這在近幾年證券行業處罰史上,實屬罕見。僅次於去年證監會摘牌華信證券全部業務資格的最嚴罰單。
值得一提的是,華林證券2019年1月17日才開始A股交易。
頻頻罰單下,站在上市一周年的時間節點,華林證券交上的答卷難言樂觀。
值得慶幸的是,華林證券的業績還是不錯的。
2020年1月5日晚,華林證券披露了2019年財報預告,預計母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14億元、淨利潤4.47億元,淨利潤水平同比增幅超30%。
然這份捷報沒有「呵護」住業界信心。1月6日開盤,仍逼近跌停,截至當日收盤報14元,跌幅為5.34%,在券商板塊跌幅居首。
市場的擔憂之態,可見一斑。
1月6日,華林證券表示,針對監管措施所涉事項已整改完成。監管措施所涉限制新增各項業務規模,並非完全停止新增業務,而是對新增業務的規模進行限制,公司仍可在限制新增規模範圍內拓展新業務,各項原有業務也仍可正常開展,也不影響投行等部門已承接的各項業務的正常推進。目前公司各項業務均正常開展。
不難發現,遭受嚴罰的華林證券,仍對前景充滿樂觀。
對此安撫聲音,市場也有不同解讀。
資深投行從業人士何南野表示,該項處罰不可避免會對去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公司內部預計將有一輪大的整改,人員變動難以避免,影響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另外,公司現有業務也會受到影響,處罰事件使得公司工作重心發生調整,較大的精力將放在內控管理提升方面,現有業務發展將有所放緩。比較嚴重的是,公司的品牌聲譽下滑,影響資本市場估值和投資者的認可,當前客戶可能存在流失的情況。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也稱,該項監管政策或對公司股價產生中短期的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到2020年公司評級,考慮到華林證券原本是A類評級,存在被降級可能性,公司中長期股價進一步回升的勢頭也有可能受到遏制。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三連降 陷入「脫節」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華林證券的「危機」不只在違規、限新。縱然亮出2019年預增「喜報,但也難掩尷尬。
從近幾年財報顯示,華林證券的業績走勢不佳。
Wind數據顯示,2015年,華林證券營收淨利創下16.69億元和8.16億元的高點後,兩大指標自2016-2018年連續三年下降。
2016年至2018年,華林證券營收分別為13.18億元、10.67億元、10.01億元,同比下降21%、19.1%、6.2%;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9億元、4.6億元、3.4億元,同比下降27.8%、21.4%、25.6%。
財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華林證券營收同比下降7.46%,為6.74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8.9%,為3.06億元。營收和淨利增速,在36家上市券商中分別排名第36位和34位,可謂墊底。
choice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36家上市券商共實現營收2744.58億元,同比增長47.5%,行業成績斐然。其中,興業證券、太平洋證券、東方證券3家券商同比增長超100%,興業證券同比增136.25%,增速位居第一。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華林證券為何會拖板塊後腿?
從華林證券公布的2019半年報看,上半年華林證券實現營收約4.5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7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8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39%。
就營收構成看,2019上半年華林證券的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的營收分別達到1.81億元和0.54億元,同比增長25.13%和21.6%。同期,信用業務和自營業務則同比下滑36.07%和8.19%。
值得一提的是,華林證券是較早布局投行業務的國內券商之一。目前,其投行業務已由傳統證券承銷服務,延伸覆蓋企業成長路徑的財務顧問、IPO、融資、併購、產業整合、資產證券化等綜合服務。
不過,拉開時間維度,這項重要業務,表現也在萎縮。
財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華林證券的投行業務對營收的貢獻分別為3.28億元、2.3億元、0.5億元,同比下降14.8%、42.6%、70.96%;對淨利潤的貢獻分別為1.78億元、1.19億元、-0.09億元,同比下降22.61%、33.14%、80%。
有媒體梳理發現,華林證券業績不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投行業務收入和利潤減少。
對此,華林證券曾在2019年半年報表示,今年以來投行業務分化趨勢明顯,業務向頭部券商集中,中小券商競爭難度加大所致。
不過,放眼市場,板塊行情依然向好。2019年前三季度,36家上市券商投行業務收入237.44億元,同比增長23.24%,行業向上態勢明顯。
中信建投證券稱,投行市場存在諸多積極因素,諸如科創板註冊制試點改革,多項資本市場改革政策陸續落地等,為券商投行業務釋放不少潛力。
可見,無論整體業績還是重要業務,華林證券都處「脫節」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華林證券的現金流情況也不樂觀。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1-6月,華林證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17億元、-9.73億元、-1.55億元。2018年底,其經營活動現金流才「轉正」,為6349萬元。
實際上,華林證券2019年半年報已表露出對公司營收結構出現單極化趨勢的擔憂,並試圖做出調整。
10月27日晚間,華林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全資子公司華林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林創新」)增加註冊資本20億元,增資完成後華林創新註冊資本增至20.6億元。
據悉,華林創新是華林證券旗下全資子公司,其經營範圍涉及創業投資、創業投資管理和企業管理。
截至2018年期末,華林創新總資產1.17億元,淨資產1.15億元,營業收入0.1億元,淨利0.08億元。
據多家權威媒體分析,華林證券此舉意在通過增資,使華林創新與公司整體戰略產生協同,以提升投資銀行、直投等業務的競爭力。
高管頻繁變動與「夫妻店」質疑
上述動作,讓外界看到了華林證券努力轉變的發展姿態。
專家表示,遭遇「水逆」的華林證券,調整業務布局、整合資源、發力協同,值得肯定。但具體效果如何,仍需時間做答。這對其管理層水平是一大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華林證券還出現了頻繁的高管變動。
除上市首份半年報業績不佳外,華林證券在2019年出現高管層的較大變動。
首先,公司實控人和董事長林立走到臺前,親自擔任執行長(CEO)並代任合規總監。
公開信息顯示,自華林證券2003年更名後,先後聘請國泰君安原深圳副總裁高洪星、國信證券原總裁胡關金、平安證券總裁薛榮年擔任董事長,但最終都未能留下。
2019年11月12日晚,華林證券發布調整公告,聘任朱文瑾為總經理,聘任關曉斌為財務總監。之前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肩挑的林立,辭去總經理之職,林立妻子潘寧辭去財務總監,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及副總裁。
這已不是華林證券2019年的首次高管調整。
據華林證券2019年5月24日發布的《關於回復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的公告》顯示,2019年4月、5月,有16位高管發生變動,可謂「大換血」。
2019年6月,華林證券合規總監兼董事會秘書趙嘉華因個人原因辭職。直到同年12月,新一任合規總監、董事會秘書正式履職,兩職位不再由一人兼任。在這半年時間,這兩個職位均由其他高管代行。
據媒體統計, 2019年以來,華林證券共有23人次董監高離職。
對此,深交所也進行了問詢,並讓華林證券「說明近期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變動較為頻繁的原因、對你公司正常經營是否產生影響,請自查並說明你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兼任各項職務的情況,能否確保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制衡和監督,能否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能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勝任相關工作。」
華林證券解釋為,人員變動主要系董事會換屆及公司內部提拔優秀人才導致,人事變動未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對此解釋,市場有不同解讀聲音:高管人員頻頻變動,對企業既定戰略及日常管理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作為上市公司,也考驗其現代企業的經管水平、制度建設。
而林立、潘寧的減職行為,值得肯定。錯綜複雜的關聯關係,或導致公司內部難形成有效的監督制衡,造成一言堂情況。
圖片來自網絡
林立的資本版圖與家族管理
實際上,自林立擔任華林證券董事長兼總經理,其妻子擔任董事、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家族管理」一直遭外界質疑。
放眼已上市的40餘家券商,華林證券「家族式」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一直是一神奇存在。
公開信息顯示,林立,1963年5月出生,廣東紫金縣人。2007年以140億元身價首次登陸胡潤百富榜,成為深圳首富。
華林證券披露的高管信息顯示,林立曾先後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擔任不同職務。並於1995年4月創立深圳立業集團,2014年10月到2019年5月擔任深圳立業集團董事長職位。
有意思的是,2006年-2015年6月,其一直擔任平安集團監事。2014年開始擔任華林證券董事長,之後展開密集資本運作,推動華林上市。
華林證券參股控股多家公司,包括華林創新投資、華林資本、華林投資服務等。
最惹眼的是,他還擔任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企查查顯示,華林證券實控人林立除在3家公司擔任法人外,還在6家公司擔任高管,實控公司更超過80家。由林立控股99.67%的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立業集團)經營涉及電力、高科技、房地產、物資供銷、信息諮詢、計算機軟體、通信產品等十餘個門類,註冊資本達30億元。
可以看出,華林證券只是大佬林立資本版圖的冰山之上。
另有媒體報導稱,林立還投資深圳、武漢、長沙等地房地產。
在2018年胡潤百富榜中,林立以670億元的身家位列榜單第25位。2019年,林立以950億身家登上2019「胡潤百富榜」,排在第20名。
聚焦華林證券,是其旗下重要的金融資產。有意思的,其高管存在不少親屬關係。
截至2019年上半年,華林證券時任執行長、合規總監林立與時任副總裁、財務總監潘寧為夫妻關係。時任監事會主席鍾納與林立則系表兄弟關係。
同時,從股權結構看,根據華林證券2019年三季報,其前三大股東立業集團、深圳市怡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下稱怡景食品)、深圳市希格瑪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希格瑪)分別持股64.46%、17.96%、7.59%。
而怡景食品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則勝,同時在華林證券任監事;希格瑪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正是鍾納。從歷史看,立業集團也曾是怡景食品和希格瑪的股東,在2002年8月才正式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立業集團還曾計劃發行20億元債券,承銷商就是華林證券。
立業集團在發行文件中表示,此次債券募集資金10億元擬用於償還銀行貸款,10億元用於償還「15立業債」。「15立業債」到期日為2020年12月7日,未償本金餘額為19.9996億元。
對此,華林證券也在其IPO招股書中披露過「實際控制人控制的風險」。並稱「林立先生任本公司的董事長,其夫人潘寧女士任公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林立夫婦對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其中包括:提名及選舉董事和監事、 決定經營戰略和投資機會、決定股利分配、變更募集投資資金用途及審議任何重大事項(如兼併、收購或投資)有關的機會。雖然公司建立了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通過公司章程、股東大會、董事會、獨立董事制度及關聯交易決策制度等制度性安排減少實際控制人損害公司利益的可能,但是仍然存在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可能利用其控股地位對公司人事、經營及財務決策等進行不當幹預從而損害 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的風險,如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等。」
上述情況,也一度引發市場質疑。一位證券公司內部人士坦言,這種類「家族式管理」模式並不適合於上市的證券公司。證券公司是管理人才、管理風險的公司,人才隊伍的素質都很高,各項業務的風險也較大,如採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容易產生問題。
此外,依據《證券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監管辦法》,證券公司高管人員和分支機構負責人最多可以在證券公司參股的2家公司兼任董事、監事,但不得在上述公司兼任董事、監事以外的職務,不得在其他營利性機構兼職或者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
梳理之下,林立的家族生意雖做的風生水起,但還是存在一些隱患漏洞。
一定意義上說,這是華林證券上市一年,即被監管嚴厲處罰的重要考量。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人才隊伍可能不穩定,裙帶關係嚴重,難以構建一支市場化、有戰鬥力的隊伍。另一方面,風管、品控也可能存在問題,因為家族式管理,個人的話語權易超越組織架構之上,在風險和利益面前有可能向利益妥協,而忽略了潛在風險,不利於證券公司後續穩健發展。
事實上,為督促證券公司加強合規風控,證監會已先後發布《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辦法》、 《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指引》、《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規範》等要求。
此外,在 2017 年分類監管新規的基礎上,2018 年 「合規管理能力」被首次納入證券公司分類評價「加分項」。要求截至 2017 年底證券公司總部合規部門中具備3 年以上證券、金融、法律、會計、信息技術等有關領域工作經歷的合規管理人員數量佔公司總部工作人員比例不低於 1.5%且不少於 5 人的, 加 0.5 分。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年報中,華林證券曾表示,「風險管理、合規管理和內部控制是證券公司安身立命的基石,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予以強化。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知行合一,是一個嚴肅思考題。
同樣,需要投資者思考的是,雖然2020年1月17日,華林證券股價出現大漲,但其有4.85億股首發原始股東解禁,佔公司總股本的17.96%。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指出,解禁壓力可能會對公司股價產生波動影響,投資者在中短期還需保持一定的謹慎態度。
專家何南野表示,在解禁前的一段時期內,預計華林證券的股價會有一定的下修。但如果資本市場走勢較好,解禁壓力對股價的影響將大幅下降。
截至1月17日收盤,華林證券市值達402億元,市淨率超7倍,遠超當前券商板塊合理估值1.5-1.9倍。
強監管下的好事與壞事
隨著金融改革力度加大,證券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合規、透明、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顯然,種種問題之下,考驗著華林證券的專業度、核心力。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在業內人士看來,華林證券被監管懲罰並不奇怪,平時業務接觸過程中,違規現象不少。至少在債券圈裡,大家對華林證券的印象就是「膽子大」。以債券方面為例,華林證券自營資金交易債券有時偏離外部估價較大。這家券商很多時候都遊走在合規邊緣。
不難發現,貴為上市公司的華林證券,依然有不少漏洞短板。
專家表示,上市公司這碗飯,雖然光鮮,卻也並不好吃。翻雨覆雨的資本圈,是一把雙刃劍,更是一顆價值試金石。可釋放激發企業的成長性,也可放大其漏洞及衍生風險。
細觀A股新兵華林證券的表現,可謂一語中的。
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2020年1月11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我們130多家券商,比不過一個美國的摩根大通。對券商提升競爭力的殷殷期望,不言而喻。
對此,有輿論表示,烈火出真金,只有強力監管規範市場,讓良幣驅逐劣幣,才能真正做強證券業。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重要監管思路。銠財統計發現,2019年,有12家證券公司被證監會採取責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處罰措施,其中不乏A級甚至AA級的券商。
可以預測,這種強監管,仍將是2020年的行業常態。洗牌之下,強者價值持續升騰,弱者則多淪為問題裸泳者。
那麼,對於問題重重的華林證券亦或林立夫婦而言,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無疑,2020年,兩者還有諸多看點,銠財也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