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傑、肖鋒 群學書院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關於「前浪」與「後浪」的話題吵翻了天。其實,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構成一個國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導師形象之變,構成一個社會的精神進化史。
不過,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反哺中,兒子尚能教老子新技術新玩法,老子輩又能教兒子輩什麼?潛規則、厚黑學嗎?若把這個世界搞得這麼糟,有何臉面教導下一代、做其導師?
這樣的導師不要也罷。新生代只需要同齡群的共鳴與相互學習。韓寒說,方圓幾公裡都找不到一個勵志故事。你只有快快讓路,為年輕人騰地方。
一個國家的青年問題
與青春期病例
來源 | 《從有意義到有意思——新周刊生活觀》
青年導師形象之變
文 | 黃俊傑
屬於青春期的迷惘、熱望與憂鬱,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蕩息息相關——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構成一個國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導師形象之變,構成一個社會的精神進化史。
1947年,一位北大學生心中苦悶,給胡適寫信:「國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為何?國家前途是否絕望,若有,希望在哪裡?」
1980年,《中國青年》刊登了青年讀者「潘曉」的來信:「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可我一個人已經很累了呀……」
△
四十年前的「潘曉討論」
2005年,「開復學生網」收到了它的第1000個問題:「開復老師:就要畢業了,回頭看大學生活,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要說收穫的話,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2010年,有年輕人在某著名開發商發表「買不起房為什麼不回農村」的言論後,在微博反問:「您說的是有道理,但是我們不想就那麼認命!我們嚮往大都市才會奮鬥拼搏,您如果是我,您也會選擇大城市吧?!」
「誰能告訴我怎麼活?」
青年導師形象之變
青年的心是一個時代最敏感的溫度計,也是一個國家最脆弱的神經。那些屬於青春期的迷惘、熱望與憂鬱,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蕩息息相關——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構成一個國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導師形象之變,構成一個社會的精神進化史。
中國青年從來不乏指導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以筆作槍、六十年代人手一本紅寶書、八十年代李澤厚啟蒙美學、九十年代餘秋雨開啟「文化苦旅」……他們在一個中國人年輕時成為青春期記憶,然後又迅速在中年時剩下極淡的身影——正如我們的文明逐漸只指物質文明、時代赤裸裸地被稱為欲望時代、中國變成急之國,也不過30年。
△
49歲的李澤厚
青年導師在解答人生問題,也在解答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經歷過青年導師與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經歷過青年導師幾近空白的年代之後,到了2010年,中國的青年導師基本形成了三大派系,其實也是我們社會的三個縮影——一是基於「成功動機過剩」而生的成功學老師,一是解決情感缺失問題的情感老師,一是來自交流即時、互動的網絡「@老師」。
這是成功學導師解決不了的問題:你為著複製成功而來,但時代的成功卻不可複製——無論是上一代人白手興家還是一夜成名的經驗,對下一代人來說都屬於「時不再來」的偶遇。俞敏洪發明新東方精神,把英語變成成功學,把留學變為人生拐點,但海歸回國遭遇的卻是低薪與失業;李陽告訴你瘋狂與自信是改變人生的力量,但朝他作出下跪姿勢的年輕人,身上又何嘗沒有橡皮人的基因;劉墉教你如何靠平常心成功,但你在欲望社會,最找不著的就是平常心。
這是情感老師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要進行愛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藥卻是拋棄愛——放手總比珍重簡單。張小嫻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結果往往是成為剩女,註定看著世紀佳緣上市與《非誠勿擾》熱播;彭浩翔進行《愛的地下教育》,不時奉勸女孩子「以漫天亂箭把這賤男射個稀巴爛」;莊雅婷被稱為「耳光抽醒患者的恐怖醫生」,但她的「聰明才智通常用來刻薄一切」。
這是網絡老師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一旦過於依賴別人的智慧,自己終會喪失智慧——當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電話,你都要偷偷上網問百度知道怎麼辦時,網際網路的「雲智慧」最終讓你喪失了獨自思考的習慣。百度知道看似無所不能實則人云亦云,微博上人人既是醫生又是病人——好在,荷蘭人發明了「精神導師」聊天程序,這個程序不通過搜尋答案列表回答病人的問題,而是逐漸引導病人自己找到答案:它能成功解決情緒緊張、家庭矛盾、喪失動力、懷疑人生、失眠、與人相處不和諧等心理問題,只對於精神分裂、躁鬱症和吸毒等嚴重的精神疾病無能為力。
△
另一種形象的中國青年
心理學家李子勳曾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導師計劃,讓80後成為青少年的督導師;據說在鄭淵潔的皮皮魯講堂上,他管學生叫老師,學生們管他叫鄭同學——面對日新月異的中國景觀和數位化生存的網絡世界,大家一起擠進了大人要向孩子學習的後喻時代。
仍有不願「不恥下問」的人。老人家認為80後不關心歷史,王蒙對80後作品的整體印象就是「沒有昨天」;90後被貼上腦殘標籤,基本上被視為「另一種人」;社會進步太快,所有人都不過在盲人摸象,80後90後想從老師、父輩、成功人士裡找個導師,卻淨找到些「不可複製的經驗」——其實我們都是「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而已。
青年導師不只是幫助你成功的人
在《佛祖在一號線》一書裡,提到《南方周末》的一篇特稿,講的是一個「沒有形狀的」男孩:「他就像水一樣,遇到石頭縫就鑽進石頭縫,遇到老鼠洞就鑽進老鼠洞,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底線,也沒有自我,只是貪婪地不擇手段地渴求著成功。」
希望這不是今時今日的中國青春標本——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81.3%的中國人讀過成功學書籍;路透與艾普索斯2010年的一項針對23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日、韓年輕人最拜金,中國有69%的年輕人認為金錢代表成功。成功學因此繁榮:「在這個熱衷談論成功、財富和時尚的年代,SOHO小報安靜並執著地走完了它的路。」2010年10月,《SOHO小報》停刊,SOHO中國副總裁許洋在微博上的話略有蕭瑟之意。
「我不知道在學習成功學與聽勵志講座的人中多少人走向了成功,但是我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成功的人基本上沒有聽過成功學與勵志講座。」這是袁嶽的說法;「鼓吹成功學的青年導師很快會過時。」這是李子勳的結論——但是,這代人的青春依然糾結於功利與理想的對峙,這個國家的青春期依然糾結於GDP與幸福指數的平衡,這與《加州旅館》裡的歌詞何其相似:「你可以在喜歡的時候結帳,但你卻永遠無法離開。」
△
人間處處「成功學」
那麼,在這個欲望膨脹、膜拜虛榮、野心旺盛的中國青春期,年輕的你,需要一個怎樣的青年導師?也許,在你考試不及格時,他會拍拍肩膀告訴你成績不代表一切;也許,在你騷動的青春期,他不是阻止你早戀,而是用一個比喻告訴你性知識;也許,在你高考失敗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人生不一定要過獨木橋;也許,在你結婚買不起房的時候,他會告訴你買不起房不代表不是好男人;也許,在你因失敗而絕望的時候,他告訴你做人不一定要成功。
「有一種人,也許他從政沒有發跡、經商沒有發財、學術沒有發表、管理沒有發達,他可以混得很悲慘,但他很可能有一種精神,一種選擇了自己認定的事業,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精神力量。當你見到這種人的時候,你可以從他身上感受到某種鼓舞,反過來刺激了你自己的人生發展。」人生規劃師徐小平如是說過。
中國青年需要的青年導師,其實不過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變時代氣候的人,但他會告訴你如何適應這個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會告訴你大路邊仍有羊腸小路可走;他不是大義的布道者,但他會告訴你聞所未聞的人生價值——他教你常識,教你獨立,教你反思;他讓你不再隨波逐流,讓你學會自我救贖;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一模一樣。
用什麼來安撫那些不安的年輕人
文 | 肖鋒
「後喻社會」中兒子尚能教老子新技術新玩法,老子輩又能教兒子輩什麼?潛規則、厚黑學嗎?若把這個世界搞得這麼糟,有何臉面教導下一代、做其導師?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唐駿學歷門應了這句古訓,也應了他先前說的「人一出名,最怕被人給盯上」。從餘秋雨到唐駿,近年來我們目睹了一個個老師的倒掉。
唐駿現象提出了三個問題:誰的成功可以複製;誰配當青年導師;以及他們應該教導些什麼。
△
三十五年前的唐駿全家
誰的成功可以複製?
他們是壓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沒方向感的一代。他們不想工作,他們拒絕加班,他們喜歡寵物甚於小孩。而現實是,他們又要工作又要加班,有時還要生孩子。年紀輕輕背上房貸,年紀輕輕沒了理想。曾經的飄一代淪為宅男宅女。這是可悲的!
表面上看新生代們要比前輩快樂得多。但那是虛假繁榮。無論80後90後,他們在隨心所欲的表象下,是某種嚴重的不安全感。他們被斥為最無責任感、歷史感的一代,他們是史上包袱最沉重的一代。
請看看這樣的事實:中國飛奔進老齡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呈現4個老年人、1對夫婦和1個孩子的「421」結構。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後將呈現「8421」結構。「養兒防老」成為空話。調查中九成80後反映無法承擔養老之責。
大學生得過且過,在學校都有很強烈的挫敗感,一出校門就更強烈了。所謂理想自然就簡化為公務員、房子、車子等等。想當年,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親對兒子說,要再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配做公務員。這位母親在三十年後估計不會再發這樣的議論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古人的命運方程式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還有六名七相八敬神。還有呢:九交貴人十養生。當下九交貴人要比前八個變量重要得多。或者有一個捨身為你的老爸也很重要。
傳統社會是所謂先賦社會,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現代社會是所謂自致社會,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革開放三十年,自致社會復又墮回到先賦社會。找工作就是比爹。
唐駿說,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沒有人的成功可以複製。因為成功的社會背景變了。況且我和你也不是一類人。
新生代面臨的大問題,不是哪個青年導師能回答得了的。這是時代的結症,不是新生代的問題。
△
沒有哪個人的成功可以複製
誰配當青年導師?
俱往矣,青年導師們。
做青年導師的前提,是言行合一。孔子門徒三千,足可敵國,卻安於遊走布道。他的青年導師範兒,為萬世表率。中國還有王守仁的門徒,魯迅的門徒,各有各範兒。
再後來,即上世紀80年代曾出現過一撥德育導師,李燕傑、曲嘯、彭清一曾在改革開放前沿蛇口與當地青年辯論過一場,並引發了所謂「蛇口風波」。德育導師將「淘金者」與「創業者」對立,認為淘金者「為了個人利益,特區不歡迎」,引發青年反感乃至當場反駁。再後來,在王朔小說中,在電影《頑主》裡德育導師被徹底解構了。時代變了,年輕人只接受《編輯部裡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樣的朋友。
學生們會說,「老師,您說的豪氣幹雲,讓我們熱血沸騰,但一走進社會全不是那個意思」。一進社會就是另一套規則,一種無能為力感迎面而來,導師們的話總被雨打風吹去。
△
魯迅與青年
嚴格地說,失去人格力量的人不堪為人師。過往的青年導師,無不以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為大旗。今天的青年導師沒有範兒,他們只會兜售《成功學》及顯擺殷實的銀子——這便是他們的導師資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變局下,青年導師又能向新世代灌輸什麼?
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麼成功人生可以複製,要改變命運只有自己摸索。馬克 · 扎克伯格沒有複製比爾 · 蓋茨,沒以誰為榜樣,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校園生活搬到網上。中國青年當羨慕扎克伯格,這位Facebook的創始人,憑簡單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錢,是順帶的結果。
「後喻社會」中兒子尚能教老子新技術新玩法,老子輩又能教兒子輩什麼?潛規則、厚黑學嗎?若把這個世界搞得這麼糟,有何臉面教導下一代、做其導師?
這樣的導師不要也罷。新生代只需要同齡群的共鳴與相互學習。韓寒說,方圓幾公裡都找不到一個勵志故事。你只有快快讓路,為年輕人騰地方。
△
九十年代既區別於八十年代激情四射的理想主義,也不同於新世紀變幻莫測的意氣風發。本書選取廣泛反映九十年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思想的文章,忠實呈現那個時代的特質和情懷,完整記錄那個時代的奮進和幻滅,為今天懷舊的人們增添一抹回憶,也為這個時代奮發向上的人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
「九十年代斷代史」逐年記錄九十年代發生的重大事件,使往事歷歷在目;
「九十年代語錄」記錄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那個年代的流行語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九十年代社會」記錄九十年代中國各地的重大變革,如上海的黃金髮展時期、三峽大壩興建、香港回歸和國企下崗潮等;
「九十年代文化」記錄九十年代廣受歡迎的影視劇、話劇、小品、電影,還附有對導演英達、演員趙雅芝的採訪,對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以及香港「四大明星」的風靡火爆的特寫等;
「九十年代經濟」記錄早期打工族背井離鄉的雙面生活、網際網路的誕生和飛速發展、股票狂熱和海南房地產沉浮等;
「九十年代生活」記錄九十年代的普通人和明星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原標題:《誰有資格做「後浪」們的人生導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