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526份問卷調查:大眾對數字人民幣知多少,會有多大接受度
隨著深圳、蘇州等地數萬人參與數字人民幣紅包測試,有關數字人民幣的討論熱度也持續升溫。當專家學者對數字人民幣侃侃而談,不斷拓寬想像邊界時,或許存在一個疑問:作為普通百姓,究竟對數字人民幣了解多少?他們是如何看待數字人民幣的?
為了進一步了解普通大眾對數字人民幣的感知以及接受情況,澎湃新聞設計了相關問卷並通過網際網路渠道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526份,其中女性佔55.89%,男性佔44.11%。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問卷的被調查者中,本科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達30.04%、24.71%,這個比例要高於全國水平。
從這526份問卷中,我們或許能管中窺豹,描摹出普通大眾對數字人民幣的大致認知。
近三成被調查者認為數字人民幣是「另一個形式的支付寶、微信支付」
按照央行數研所所長穆長春給出的定義,數字人民幣(DC/EP)指的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編註:目前是六大國有銀行)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帳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帳戶鬆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
問卷數據顯示,51.5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數字人民幣是「數位化的現金,有一定匿名性」,這與官方定義一致,29.85%的被調查者認為數字人民幣是「另一個形式的支付寶、微信支付」,還有17.87%的被調查者並不知道數字人民幣是什麼。
穆長春曾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不在一個維度上,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的錢包裡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後,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 ,只不過錢包裡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貨幣。同時,騰訊、螞蟻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於運營機構,所以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而從目前試點情況來看,指定機構暫時只有國有六大行,即用戶可以選擇六大行提供的數字人民幣錢包,並由其提供兌出兌回數字人民幣的服務。
圖1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概念的了解情況
若按性別劃分,男性對數字人民幣似乎更了解一些。
在526份問卷裡,選擇「數位化的現金,有一定匿名性」的男性比例(64.2%)顯著高於女性(41.5%),選擇不了解數字人民幣的女性比例(23.8%)也高於男性(10.3%),認為數字人民幣是「另一個形式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女性比例也更高。
圖2 不同性別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概念的了解情況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的了解程度則和學歷高度相關。學歷越高,不知道數字人民幣的人越少,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被調查者不知道數字人民幣的比例高達75%,而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中,被調查者認為數字人民幣是「數位化的現金,有一定匿名性」的比例高達68.5%。
圖3 不同學歷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概念的了解情況
近六成被調查者不知道數字人民幣具有「雙離線支付」優勢
相比於現有的支付工具,數字人民幣的最大優勢與特徵之一是「雙離線支付」,即交易雙方在沒網的情況下也能夠支付。但對於這一優勢,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並不知曉,比例達到59.7%。
圖4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離線支付」功能的了解情況
其中,男性知道這一功能的比例達54.7%,而女性則有71.1%都不知道數字人民幣可「離線支付」。
圖5 不同性別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離線支付」功能的了解情況
知道數字人民幣可以「離線支付」的比例也隨著學歷的增加而增長,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被調查者有56.2%知道數字人民幣可「離線支付」,而小學及以下的被調查者則有75%不知道。
圖6 不同學歷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離線支付」功能的了解情況
另外,在知道數字人民幣具有「離線支付」功能的被調查者中,69.3%的人都認為,數字人民幣是「數位化的現金,有一定匿名性」,該比例在不知道的被調查者中則只有39.5%。
圖7 是否知道數字人民幣「離線支付」功能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概念的了解情況
逾半數認為數字人民幣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推出,24%認為是為了打破支付寶、微信壟斷
2014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團隊成立伊始,從概念到試點,從理論到實踐,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已走過六載春秋。而近期聲勢浩大的蘇州雙十二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更添將近之感。
為什麼要推出數字人民幣?
在澎湃新聞給出的四個選項(詳見圖8)中,51%的被調查者認為,數字人民幣的推行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在蘇州,一位熟食店的店員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對於政府、銀行的話,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要有一些調整,跟進時代的進步,不可能一直就是刷卡,現金現在也已經少了。」
選擇「打破支付寶、微信壟斷」和「抵禦比特幣、Libra等跨國界數字貨幣」的比例則較為接近,分別為24%和23%。
圖8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推出原因的認知情況
此前,部分專家也對澎湃新聞指出,數字人民幣推行原因與「打破支付寶、微信壟斷」相關。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孫揚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從實質和專利上分析,目的就是對支付市場徹底洗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王志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新型網際網路公司利用技術優勢佔領了支付市場,而大型國有銀行這些年也在嘗試進入市場,但因為用戶習慣等成效不夠明顯,「目前找到的是數字貨幣的方式,反壟斷是一個助力。」
他也認為,數字人民幣的推行有國際、國內的動因,國際動因是主要的,國內動因是次要的。國際動因在於Libra一旦推出,可能會對其他國家法幣有很大的侵蝕性。
比特幣是基於密碼學、依託於區塊鏈技術的一種去中心化傳輸模式的加密貨幣。2009年由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幣創始人創建。Libra則是由社交巨頭臉書(Facebook)牽頭成立的管理協會計劃推出的無國界數字貨幣。
從年齡看,年齡越小,選擇「抵禦比特幣、Libra等跨國界數字貨幣」的比例越高。
55%被調查者認為數字人民幣將在1-3年內推出
面對「呼之欲出」的數字人民幣,群眾具有較強的信心。有55.13%的被調查者相信數字人民幣會1-3年內推出,20.72%的被調查者認為其會在3-5年內推出,選擇相信數字人民幣會在一年內推出的被調查者比例則有14.64%。
圖9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推出時間的預測
「如果要是行的話一定不會很久,比如在蘇州試是可以的話,肯定不會壓箱底。」在蘇州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走訪中,蘇州市民李女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從年齡上看,年齡在45-55歲的人群對數字人民幣在短時間內推出最具信心,有81.7%的人相信會在3年內推出,55歲以上的被調查者則最為保守,相信會在3年內推出的比例只有54.2%。
圖10 不同年齡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推出時間的預測
雖沒用過數字人民幣,但近半數受訪者認為體驗應該與支付寶、微信差不多
穆長春指出,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不在一個維度上,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
儘管如此,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出現,或將會對「二分天下」的支付體系產生衝擊。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並未試過數字人民幣,
沒有用過數字人民幣但猜測其體驗感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差不多的被調查者佔據49.24%,幾乎佔一半
。只有11.59%的被調查者使用過數字人民幣,其中,認為「數字人民幣支付和微信支付、支付寶體驗感沒有差別」的人佔40.98%,而認為「支付寶、微信支付更好用」的人也有40.98%。
圖11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使用感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對比的感知狀況
從年齡看,25歲以下「沒用過數字人民幣,但覺得應該差不多」的被調查者佔比最高,而55歲以上這一比例只有16.7%。值得注意的是,
55歲以上「沒有用過數字人民幣,但認為數字人民幣更好用」的被調查者佔比高達41.7%,遠遠高於其他年齡層。
圖12 不同年齡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使用感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對比的感知狀況
超七成被調查者在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時有隱私方面的顧慮
在網際網路使用中。「隱私安全問題」總是備受關注。調查結果顯示,71.43%的被調查者在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時候會有隱私方面的顧慮。
圖13 被調查者在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時隱私的顧慮情況
根據問卷數據,45-55歲的人群最為看重隱私安全,其有83.7%比例的人在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時會有隱私顧慮,25歲以下則佔比最少,為61%。
圖14 不同年齡的被調查者在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時隱私的顧慮情況
而對於數字人民幣,其特徵是「可控匿名」,意思是具有一定匿名性。對這一特徵,44.57%的被調查者選擇相信,不清楚這一特徵的被調查者則有40.38%,選擇不相信的被調查者有15.05%。
一位銀行從業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怎麼可能匿名,誰來控,控的人就有超級權限。」
圖15 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可控匿名」的相信程度
年齡越長,相信數字人民幣能可控匿名的被調查者佔比越高。55歲以上相信可控匿名的比例高達83.3%。
圖16 不同年齡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可控匿名」的相信程度
從學歷看,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中,不相信數字人民幣能可控匿名的人群比例最高,達到33.8%,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調查者選擇該選項的人數為0。
圖17 不同學歷的被調查者對數字人民幣「可控匿名」的相信程度
超42%被調查者表示會同時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
若數字人民幣推出後,消費者或許會面臨用數字人民幣支付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的選擇難題。42.59%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同時使用這些支付方式,26.05%的被調查者認為要看情況,24.33%的被調查者選擇用數字人民幣錢包代替支付寶、微信支付,只有7.03%的被調查者明確不會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用以替代支付寶、微信支付。
圖18 被調查者對未來數字人民幣錢包使用的意願程度
從問卷結果看,年長者對數字人民幣的使用意願明顯高於年輕者,55歲以上選擇「使用數字人民幣替代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被調查者比例高達37.5%,而這一比例在25歲以下的人群中只有7.3%。
不過,澎湃新聞在實地街採中,有多位受訪者則認為,年輕人對數字人民幣的接受會更快一些。一位58歲的蘇州計程車司機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已經年紀大了,這種東西我也搞不清楚,我以前支付寶、微信都不用,現在大家坐車都付這個才沒辦法去用。年紀輕去搞搞,年紀大了才不去搞這些。」
圖19 不同年齡的被調查者對未來數字人民幣錢包使用的意願程度
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中,選擇「同時使用」的被調查者佔比最高,為45.4%,這一比例在小學及以下學歷中佔比只有25%。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不會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代替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被調查者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中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達到14.6%。
圖20 不同學歷的被調查者對未來數字人民幣錢包使用的意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