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鵬翔大門右轉再右轉,經過一道黑色柵欄門和一片空地,就可以看到隱匿在四季村裡的西門小吃街。闊別許久,改造後的西門終於又開始營業。
西門的改變翻天覆地
西門前的那片空地上原本擠滿了形形色色的小攤小販:賣水果的,賣炒飯的,賣蛋卷和手工酸奶的……而如今,昔日的喧嚷消失了,撤除攤位後的小道是那樣空空蕩蕩。
橫支斜出的低矮頂棚被拆除,透明的藍色頂棚橫跨小道兩側;曾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招牌也換成統一的樣式;每家店門口都貼著一張二維碼,食客們用手機掃一掃,便可輕鬆支付。
小吃街的一側多了一座活動板房,鋼骨架和藍白的夾芯板構成了它的一切。西門大多數商家都被移動到這裡,它們的位置經歷了一次「大洗牌」,熟悉的店家已不在熟悉的位置。更陌生的是西門小吃街被冠以了另外一個名字:四季美食街。那些在來到西門之前就早已盤算好的食客們面對「改天換地」的西門也只能茫然駐足。
原來,西門變了
下午4時50分,西門只有寥落的幾個人,這裡一切看上去都變得寬敞整齊、規範統一、陌生疏離。
然而西門卻什麼都沒變
在這裡做生意的店家說,西門沒改變什麼
除了少數幾家店是新入駐西門小吃街的,絕大部分原有的商家都被保留。鮮糧卷餅王是半年前來到西門的,它是在外賣app上同學們耳熟能詳的店家之一,經歷了天大校園搬遷和西門改造兩大「風波」。「新校區建立,來西門吃飯的人就變少了,」鮮糧卷餅王的老闆對記者說,「不過外賣的數量有所增加。西門的改造對銷售量沒什麼影響,既沒有變得更忙,也沒有更清閒。」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老城裡鍋貼,金黃的鍋貼讓人垂涎欲滴,整齊地排在櫥窗裡等待著食客們的到來。清真祥盛齋的阿姨還是每天準備好種類繁多的菜餚,雞鴨魚肉樣樣齊全,蔬菜豆腐全都囊括,來買盒飯的顧客仍絡繹不絕。
友家粥坊的王阿姨依舊在清晨五點起身,開始一天的勞作。她要趕在中午之前把熬好的粥拿到西門小吃街去賣。
據王阿姨說,西門小吃街已存在大約十年,平日裡食客大多是天津大學的學生和四季村的住戶。這十年裡,小吃街上的店鋪開了又關,不停地更替著。
四年前,王阿姨來到西門,開始了賣粥的營生。這四年來,友家粥坊漸漸在西門賣出了名聲,粥坊門前,等候買粥的人們排起長長的隊伍。經過漫長的等待後,買到粥的他們會贊一句:「老闆娘,你的生意真火啊!」王阿姨總是微笑著回應食客們。有時候在阿姨身邊會有一位「小幫手」,這位「小幫手」有時是一位沉穩的姑娘,有時是一位勤勞的小夥兒。他們其實是王阿姨的老主顧,買的粥多了便和王阿姨相熟。從單純的寒暄到話一話家常,王阿姨用自己的親切隨和感染了顧客。
當被問到西門改造帶來的影響時,王阿姨簡單地答道:「沒太大影響,就是租金比以前貴。我這裡的租金漲得算比較少的。」攤位租金上漲並沒有影響粥的價格,粥的味道仍然讓食客們心心念念。
來西門的食客也說,西門沒改變什麼
鮮糧卷餅王的招牌卷餅依舊裹著濃鬱的咖喱香氣,牛肉千張還是肉食愛好者的最愛;友家粥坊的皮蛋瘦肉粥依舊那樣鹹香,南瓜西米粥仍然只能在中午買到,排隊買粥的隊伍依舊那樣長;大餡兒的鍋貼仍香脆誘人;祥盛齋的盒飯還是花樣繁多,讓選擇困難症患者無從抉擇。
下午5時20分,西門迎來了一下課便匆忙趕來的吃貨們,他們趕走了西門的冷清。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目的明確」,加不加辣椒、放不放香菜早已胸有成竹;有的人在街上徘徊,奈何自己太「博愛」,恨不得吃到每一種美食。買過飯後的食客們照例還要再拎上一把香蕉,兩斤蘋果,或許還要再買上一份烤豆腐打打牙祭,點一杯奶茶犒勞自己。
華燈初上,夜色被煮玉米的熱氣、炒飯的煙氣和炸雞的香氣氤氳的分外美好,空氣裡飄蕩的是那些難以忘懷的味道。那味道觸碰著每一位食客的神經,使人不禁回想起在西門用美食承載的記憶——只能匆忙啃過餡餅的中午、點餐時的熟稔、和好友一起覓食的說說笑笑——都那樣鮮活,也使西門在每一個天大人心中分外獨特。
原來,西門沒變
圖: 小穎子
文:鐵環
編輯:neytiri
那你就回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