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廈大門匾有錯字,真是魯迅先生親筆題寫?是他寫的但沒寫錯

2020-12-26 騰訊網

身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大文豪,反正我個人是不太相信魯迅先生會寫錯字,而且放在給廈門大學題寫校門門匾這樣重要的場合,「廈門大學」這四個字在魯迅先生筆下,肯定是會謹慎小心的,那麼又何來錯別字呢?怕只怕是有些人的腦海當中,對某個字或有些字產生了很大出入吧!只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魯迅先生確實沒有給廈門大學題寫過校名,但「廈門大學」四字校名的字跡確實是出於魯迅先生之手。那麼這其中到底又有什麼故事呢?

廈門大學可以說是國內有名的一所高校,它是我國雙一流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關於廈門大學的建校史,我們大概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20年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曾於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因此,廈門大學也被蒙上了一層其他高校所不具備的神秘面紗——它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轉眼時間來到了2020年,今年是廈門大學建校百年華誕,7月7日,知名民族企業廈門春華集團有限公司於百年華誕之際,捐贈600萬元獻禮。

廈門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知名影響力和重要地位,而且單從「1921年」這個特殊時間來看,就足以彰顯出廈大於當時建校時代背景下的獨特光輝。作為我國乃至世界都十分著名的高校,廈大的一切似乎都顯得與眾不同。能夠彰顯一所名校的名氣,除了這所學校的教育實力、科研實力等因素以外,校名也顯得十分重要。追溯廈門大學校名的緣由,確實和魯迅先生有一定關係,但卻沒有直接聯繫。

「廈門大學」不算是出自魯迅先生的親筆

如今見到廈門大學的校門牌匾,大概始於1955年,這一時間根本和魯迅先生的存世時間對應不上,所以有不少人猜測:廈門大學的牌匾,是不是在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就曾題寫留存下來了?其實不是,我們如今見到的「廈門大學」,它是由後世人在魯迅先生去世之後,從先生留存的遺世書法作品當中找出來的,然後拼湊而出「廈、門、大、學」這四個字,所以這既算是魯迅先生的親筆,當然也不算是魯迅先生的親筆。

書法上這種「從作品當中擇出來,然後再拼湊在一起」的現象叫做——集字,按照一定的審美要求,將這些擇出來的字拼接起來,這一向都是書法學習過程當中和創作過程當中慣用的一種方法。魯迅先生曾於1926年至1927年擔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魯迅先生逝世之後,廈門大學為了紀念魯迅先生,便於1952年設立了魯迅紀念室。

「學」字的合理性

那麼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待「被人們當成錯別字的學」,魯迅先生筆下的「學」字,不管遠看近看,確實沒有寶蓋頭。那究竟是不是魯迅先生把這個字寫錯了呢?按照常理來說,在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當中,「學」字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字體模樣,而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因為書寫習慣的不同,或許某個字和某些字會在我們的手下形成別人看不懂的字。所以按照這種慣性思維,我們大概會有這樣猜測:這個字也是魯迅先生也是在書寫習慣下形成的。

這種想法其實也不然,比較讓人覺得有信服力的一種說法是:魯迅先生,書法作品當中的「學」字,其實是慣用了草書的寫法,而在草書的領域當中,「學」字就是這樣寫的,所以這個字並不是錯別字,而是被認同的。同樣的道理,有人覺得廈門大學這四個字當中的「門」字沒有點也是錯別字,其實這個「沒有點的門字」也是草書的慣用寫法。雖然草書的字體模樣和我國如今的標準字體出去很大,但這種草書的字體形態確實不是錯別字。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夠熟練的使用草書,那就是因為他本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文學家,而且魯迅也冠有書法家的稱號。在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依舊慣用的是繁體字,但從魯迅先生存世的諸多文學作品來看,當中卻有大篇幅的簡體字,我們如今認為是草書的字體形態,但如果仔細去看,也許就會發現:其實當時那個年代,魯迅先生的一些字的書寫,就已經比較符合經過簡化之後的漢字模樣了。

同為文學家兼書法家的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的字:

「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書法也是值得國人稱讚的一大絕活。

書法視覺和標準字體有衝突?

中國書法是我國歷來的一種優秀文化傳統,從先秦時期發展至今,漢字已經經歷了六千多年的的時間,而由漢字衍生出來的中國書法,也有幾千年的時間。其中,中國書法和中國漢字相同的一點是,在漢字與時俱進的過程當中,書法也絲毫沒有停下,行書、草書、隸書、篆書、楷體等一應俱全,伴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也在與時俱進著。

所以在我看來,書法和漢字以及我國如今正暢行的標準字體,它們三者之間是互通一體的關係,雖然繁體字和書法字體,以及我們從小學到的標準字體,雖然它們之間在字體形態和字體結構上有著很大出入,但繁體字不是錯別字,書法字體也不是錯別字,故而它們之間沒有衝突。

在我個人的印象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濃縮的精華和產物,從中國書法當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中國漢字的演變和繁體字的影子,書法和如今的標準字體同宗同源,都來自6000多年之前誕生的漢字。如果我們以書法家的視角來看待廈門大學這四個字,或許會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吧!

亮郎說

繁體字的世界裡,簡體字似乎是一種清流,當然現在看來,更算是一種趨勢。爆發於公元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其內容當中的「破四舊」不是也涉及到了繁體字的漢字了嗎?當時的魯迅先生也曾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沿人士,先生曾支持簡化漢字,因為步入近代以來的中國,在繼續沿行繁體漢字的路上,確實有些我們都可以看得見的弊端。

廈門大學這所高校,本就是時間沉澱的一種國家文化,它具備著來自上個世紀獨特時代背景之下的味道,而從魯迅先生文學作品當中擇出來的「廈門大學」,也正好貼切於這所高校。

相關焦點

  • 有人說魯迅所寫的廈門大學牌匾,4個字好像錯了兩個,這可能嗎?
    廈大除了擁山臨海古建築多,校園環境優美外,在教學成績,學術成就上也是中外聞名,十分了得。而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廈門大學大門上的那塊校名牌匾了,據說還是魯迅先生的手筆。讓人犯嘀咕的是,魯迅先生「題寫」的「廈門大學」4個字,居然似乎錯了兩個,「門」字少了一點,還沒有鉤,「學」字少了一個禿寶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果真是寫錯了嗎?
  • 我們能理解魯迅的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偏容不下教師陳果念一次錯字
    這位鐵桿粉絲說的確實沒錯,魯迅的文章不但有錯別字,而且錯得不少。上學時很多同學調侃:「魯迅寫錯的字就是通假字,咱們寫錯就扣分」。既然魯迅這些文章能進課本,那為什麼我們要逮著陳果以及北大校長的一次小錯不放?咱們真的雙標準了嗎?個人覺得並沒有。我們仔細看魯迅這些錯字,就不難發現,這些錯字多數都是同音字的替代用法,這是因為魯迅寫小說時,白話文興起不久,很多文字該怎麼使用沒有明確的規定。
  • 魯迅先生也會寫錯字?受邀寫廈門大學牌匾,「學」字竟缺了寶蓋頭
    ——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 人的名,樹的影,名人效應自古有之,不僅如今一些商家愛請代言人代言產品,連學校的校名也喜歡請一些名人來題字,比如說著名的廈門大學請的就是民國時期文壇巨匠魯迅先生題的字。
  • 啟功題寫報頭,被質疑「寫錯字」,換成印刷體,究竟是誰沒文化?
    啟功是雍正的第九代孫,但是前人的光輝幾乎沒有照射到他身上,因為他本人更加優秀。他出生於1912年,三四歲時和家人一起到了易縣生活。他曾經大量臨摹書法字帖,在反覆臨摹中又深思書法的藝術,他認為字的重心不在於中心位置,而在於四角處,他還用了黃金分割法來計算如何寫才能更好看。
  • 啟功題字被換成印刷體,是真有錯字,還是鬧了烏龍?
    前幾日去潘家園閒逛,在舊書攤上看到一份1989年出版的《陝西廣播電視報》,報紙的報頭筆畫清勁、結構清秀又簡單易讀,一看就是啟功先生的墨寶。這讓我不禁好奇這報紙與啟功的淵源,回家之後上網查詢,原來《陝西廣播電視報》1955年就創刊了,是我國最早的報紙之一,期間經歷了十年停刊,一直到1979年才重新發行,而從那時起,報紙的報頭便是啟功先生所題的了。可是我在搜索時發現,這份報紙的報頭後來卻變成了印刷體,這讓我不禁疑惑,啟功先生題寫的報頭即美觀又易懂,為什麼會被更換呢?
  • 魯迅提的廈門大學,為啥門字少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寓意是什麼
    上世紀20年代初,陳嘉庚創辦了廈門大學,後於1937年7月1日,又經他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了國立,但幾天後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為什麼說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請看「硬骨頭」精神解讀與探析
    雖為戲言,也更加證明魯迅先生所寫文字是何等的一針見血與入木三分。魯迅先生對列強「橫眉冷對」,對同志和後輩卻俯下身子「甘為孺子牛」!他的「硬骨頭」精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緯有別、愛憎分明。有人或許會說,魯迅一生善於罵戰,譏諷過許多名家,有什麼必要甚至有什麼實際的社會效果呢?魯迅譏諷郭沫若,遠看一個人,近看一條狗,很看不上郭的作風。
  • 「魯迅與徐志摩」浙江聯展 陸小曼旗袍亮相
    如魯迅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入學申請函、魯迅《阿Q正傳》手稿、魯迅致胡適信、魯迅致許廣平信、徐志摩致羅素信箋、徐志摩致林徽因信、徐志摩當年新月社聚餐會的請帖原件、徐志摩逝世時其表兄朱起鳳先生親筆題寫的輓聯殘幅等。  在徐志摩致羅素信箋中,羅素曾在上面批註:徐先生是一個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中國籍大學肄業生,也是能用中英兩種文字寫作的詩人。
  • 早先魯迅先生說吃人,我還以為他在打比喻呢
    我又趕緊回去翻魯迅先生的《吶喊》,看到這麼一段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果然!吃人的事兒,從來不是那麼明顯的,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還不是半夜爬起來在字縫裡找見的」吃人「。
  • 央視主播讀錯字,將古冶(yě)讀成古治(zhì),讓人情何以堪
    其實大家都沒錯,是人就會犯錯誤。國家出版行業規定,一本書錯字率在0.03%以下屬於合格。既然出版書籍允許有錯字,那麼新聞播音員每天長時間大量播音,也應該允許有一定比例的誤讀。但是錯讀之後有人糾正,同樣是應該的,並且還是必須的。假如有人在正式場合講別字,沒有人替他糾正,那漢語的麻煩可就大了。
  • 「魯迅魯迅,多少廣告,假汝之名以行」
    例如1926年11月20日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他日日吮血,一覺到我不肯給他們吮了,便想一棒打殺,還將肉作罐頭賣以獲利。……真是不像人樣。」但在啟事中,他努力壓抑了自己的憤怒,只是客觀陳述事實,態度平穩,雖含一絲冷嘲意味,但並未對高長虹反唇相譏,顯示出魯迅對這位曾經的「弟子」留有餘地。不過高長虹看到這則啟事後,仍然不肯善罷甘休,接連撰文進行辯解。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小時候覺得魯迅文章拗口,言語過激,現在愈發體會魯迅所說的種種,愈來愈佩服,高山仰止。魯迅,我們親切稱他為迅哥兒。他是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現在的語文用現代文就是他等人倡導的。從他那個時代起文言文開始漸漸白化成文白話文。
  • 沈鵬:不要輕易指責別人書法錯字,容易暴露自己的無知!
    書法作品好不好,能不能入展,有沒有價值,很重要的一條準則就是不能有錯字。有些作品寫得很精彩,但是一看有錯,那麼這件作品也就廢了,至少說是有瑕疵。比如現在很多人喜歡評論中書協某位領導的字,說得最多的就是錯字問題。
  • 康熙寫了個錯字,至今掛在避暑山莊門上,300多年無人敢改
    可以說,如果沒有康熙的話,清朝也不可能那麼快就到達繁榮昌盛期。他的孫子乾隆非常佩服他,處處都向他看齊,希望能夠成為這樣一位皇帝。然而不管是什麼方面,都沒有趕上他,甚至連十分之一都沒能達到。除了給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外,康熙也是一個愛讀書,非常博學的人。
  • 書法參展作品為何總寫錯字?
    ■侯開嘉當下書法展覽活動頻繁,在投稿的作品中總有不少寫錯字的作品出現,即使通過了審稿中專門查錯那一關,但仍有漏網之魚,因而在入選的作品中錯字頻頻出現。寫錯字之失,可謂是頑疾了!我是書法的專職教師,一旦發現學生作品中寫了錯字,會當即指出,要求學生改正,但仍不能阻止他們今後還會寫錯字。
  • 錯字受什麼意思什麼梗? 經常打錯字的小可愛了解一下
    錯字受什麼意思什麼梗? 經常打錯字的小可愛了解一下時間:2020-01-16 16:1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錯字受什麼意思什麼梗? 經常打錯字的小可愛了解一下 經常打錯字的 小辣雞 小可愛。 打錯字+性格像個受(就是攻受裡的那個受)=錯字受。
  • 魯迅先生的菜單
    更何況,他本身就是社會上流人士,往來無白丁,認識的也多是名流,高級飯局時刻都有,自然是不可能餓著的。其實,在整個民國時代,在文化人群體中,魯迅的物質生活都是比較優越的。只不過,魯迅長期被捧到神壇上,使得人們很難把美食、佳釀之類,跟他扯上關係。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從來都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而是來自國事上的、社會上的、精神上的刺激。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
  • 古人寫經一旦寫錯該怎麼辦?竟有三種處理方式,絕非一撕了之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印刷設備,即便是後來有了印刷術,但實際的印刷效率也並不高。因此,古人最常用的方式還是手抄。比如,就佛經來說,僧人抄經不僅是為了將經書傳遞下去,也更是一種靜心和修行的過程。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抄寫錯了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