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O F I L E
年 度 人 物
每個領域,總有一些佼佼者在引領風潮,或以藝術回應時代、梳理歷史,或以睿智馳騁風雲、擁抱世界,或以設計改變生活、創造美好。一年一度的羅博年度人物評選正是聚焦於這些傑出之士,他們緊握時代脈搏,洞見社會文化,擁有超凡品位,並身體力行地影響和改變著當下與未來。
年度藝術家
薛松、丁乙、邱志傑、譚平、彭薇、曹斐
年度策展人
呂澎、馮博一、喬納森·斯坦普、藍慶偉
年度藝術文化獎
周大為、董夢陽、鮑棟、趙力、
黃在、田霏宇
年度青年藝術家
王赫、周褐褐、張子飄、劉娃
年度企業家
宋軍、張醒生
年度私享家
劉鋼、喬志兵、馬躍、唐炬、姚謙
年度設計師
王暉、Grace Chen、呂燕、蘭玉、孫何方
年 度 藝 術 家
壹
薛松
用灰燼重塑藝術與時代
今年 5 月,薛松從藝歷程裡體量最大的一次個展「涅槃」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藝術家三十多年創作歷程中,早期的碑帖殘片拼貼嘗試,以及藝術家一直在發展重塑的「與大師對話系列」、「歷史與現實系列」、「城市與青春系列」、「傳統山水系列」、「泡沫系列」等 50 組 200 餘件代表作品恢宏亮相。
從上世紀 80 年代早期探索作品至最新力作,每一件作品都由薛松獨立完成,這是他三十多年來一貫的創作方式。燃燒是他的語言,拼貼是他的筆觸,薛松把自己的創作方式比喻成一個「盤子」,裝各種「菜」。對於他,最想做的「菜」,是新的挑戰和壓力之下的探索。
「薛松有一個宏偉的計劃。他的作品表現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願望,在這個過程中,他試圖從廢墟中重新塑造藝術,形成新穎的、新鮮的、獨特的和非常個人化的特色。將薛松視為後現代諷刺,充滿批評的評論家的角色是時尚的。對於西方世界的許多藝術家來說,這是一條常見相似的路徑。他們對前任的成就佯裝漠不關心。這種態度可能是一種策略,只需視而不見就能為自己創造新的創作空間。他的藝術提供了一個人為的儀式性的破壞一切的象徵。」「涅槃」個展策展人傑佛瑞·約翰·斯鮑丁這樣評價薛松。
獲獎理由
作為中國「波普藝術」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新海派」藝術家群體代表人物,薛松從藝三十餘年,始終在灰燼中重塑藝術與時代。
貳
丁乙
從時代異類到抽象大師
8 月 23 日,在二十四節氣的處暑,文旅和藝術圈的朋友圈,被藝術家丁乙的「十示」藝術泳池清涼刷屏。這件歷時兩年打磨,由原作選取 64 種圖像元素,進行重新組合,由法國工匠手工燒製成 64 單元藝術瓷磚,再創作演繹成的 25 米長方形泳池空間作品,被認為是又一個「藝術融入空間」的經典案例。在揭幕儀式上,丁乙這樣闡釋本次創作理念:希望泳池和繪畫之間達成的是一種全新的、立體的、視覺的關聯。這種關聯既屬於繪畫,又屬於環境,也屬於被使用時所產生的新的意義。
丁乙自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起至今30餘年的創作中,始終以「十」字以及變體「×」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在 1988 年創作《十示》之初,丁乙的創作動機是針對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避開一切文化性或者社會性的指向,以形式主義的符號方式,尋找一種語言的突破和新的可能性。他做到了,從少數派變成大師。時至今日,否定和反叛已然過去,「十」字變成了丁乙的筆觸和藝術創作的精神 DNA。在今天,對丁乙來說,符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創造的壯闊的精神世界裡那些恆有光芒的思想。
獲獎理由
丁乙作為中國抽象藝術領域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創作中延續了30多年的「十」字符號,同樣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代表因子。時代始終是丁乙獲取靈感的源泉,丁乙也始終是時代卓越的表率。
叄
邱志傑
規劃未知時代
2019 年的上半年,邱志傑個展「寰宇全圖」在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展覽以 24幅「地圖」為觀者呈現藝術家藝術探索的最新狀態。這是邱志傑近十年創作重心的地圖系列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與系統的梳理與呈現。邱志傑,一直是一位行動者,不斷地在藝術家、寫作者、策展人、導師、院長間自如切換,這一系列身份在其以地圖為形式的創作中最終融會貫通。
邱志傑早在上世紀90年代,漫遊西藏、新疆,擔任「長徵計劃」策展人期間,就已經開始對地圖著迷,著手繪製。「近十年來,地圖在邱志傑的藝術實踐中承載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識、工作框架、展覽計劃、思想交流、政治拓撲,也承擔了歷史文化研究提綱挈領之功能。」
作為博採眾長、自出機杼的藝術家,邱志傑所做的,更多的是未完成的「人」和未知的未來。
「我的總體藝術概念和工作範疇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在藝術自律和社會關懷的左右兩極之間尋找到平衡點。目前的整個工作範圍形成了從內省到外向的漫長的譜系。然而,最外圍的肇事也是一種修身。我的目標不在藝術作品,而在人的健全。」
獲獎理由
作為中國當代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和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前衛藝術領袖,邱志傑所做的,既集成了被種種遮蔽的過去和現在,又規劃了一個屬於未知的未來。
肆
譚平
雙重奏
展覽由著名藝術史學家巫鴻策劃,以譚平創作的兩條主要線索——版畫和繪畫展開,其中 40 餘件繪畫、版畫、場域繪畫及視頻,追溯藝術家的成長、生活和思考歷程,經由個體生命的經驗和視角觀察其個人藝術的演變。有別於以往的展覽,此次展覽並不以時間性單向邏輯呈現,而是以藝術家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切近對語言和現實的思考。
其中一件名為《彳亍》的記錄視頻,展示出譚平在包括學院管理者、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之下,作為藝術家利用工作間隙或瑣碎時間所完成的創作截面。作品如同時間的碎片,記錄下藝術家內心諸多微妙變化的瞬間。炭筆遊走紙張的聲響,正巧與縈繞在第一空間《+40m》刀刻入木板的聲音同時進行,呼應展名「雙重奏」。
這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版畫與繪畫、大時代與個人創作歷程的合奏篇章,我們藉此得以「視聽」譚平用其藝術創作所譜出的人生歷程。藝術媒介的交互和拓展,個體與時代的觸動和撞擊,個體差異性與普適性不斷交織、激蕩、共鳴,激起藝術家視覺表現的確定與不確定性空間,同時也給當代藝術的宏觀形式實驗和概念探索提供一個獨特的案例。
獲獎理由
譚平作為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成長始終在中國當代藝術發生、發展的現場中。2019年譚平以個人展覽「雙重奏」作為自己35年創作生涯基於當下的一次階段性回溯和梳理,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展出。
伍
彭薇
國潮之上 清泉一泓
被藝術圈和擁躉們美譽為「女神」的彭薇,總是自帶仙氣地來去縹緲,更多時候,見畫不見人。彭薇 2000 年以「遺石」系列為開端,先後創作了「繡履」、「彩墨錦繡」、「脫殼繪畫裝置」、「好事成雙」、「遙遠的信件」、「七個夜晚」、「故事新編」等眾多系列。她的創作慣以「從舊的好東西入手」,涉及平面繪畫、三維裝置、錄像、照片等多種形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以水墨為材質進行創作的代表。「她以再傳統不過的手法,與傳統分離,又使傳統文本與當代觀念在紙面上合一。」收藏家烏裡·希克(Uli Sigg)這樣評價彭薇。2014 年彭薇入選新加坡美術館「亞太地區當代傑出藝術家獎」。
彭薇一直專心創作,但她的作品和「女神」傳說始終各種流傳。在一次採訪中,她說自己對於藝術的公共性,沒怎麼考慮擁抱與否。但她認同,今天的所有藝術家都面對公共群體。對彭薇而言,在創作過程中,她對作品負責,作品也只對她負責,她和作品之間是極私密的關係。「我並沒有考慮是為了公眾去創作的,只是憑藉真切的感受去完成我的一個想法,但願這種個人的經驗能夠成為大家共通的體驗。」
正是這樣遺世獨立的態度,讓彭薇始終在各種潮流之外,悠然信步於東西、古今。
獲獎理由
彭薇憑藉紮實的傳統功底、中國水墨的表現手段和獨特的私人目光,將古代藝術資源與現在連接,並與西方資源對話,尋求過去與當下的平衡。國潮之上,清泉一泓。
陸
曹斐
切片中國 揣測未知
2019 年 6 月至 8 月,曹斐籌備多年的項目「HX」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展出,曹是第一位在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HX 是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社區「紅霞」的縮寫,該區域在上世紀 50 年代蘇聯的科技援助下,曾是中國發達的電子基地。本次「HX」個展,以曹斐的攝影作品和多年搜集的酒仙橋社區眾多文獻、物件、影像展現紅霞的過去,以及一部以蘇聯科幻小說和中國科幻老電影《錯位》(1986 年)為靈感的、長達 109分鐘的科幻電影《新星》(Nova)與裝置共同組成。在「HX」中,藝術家探索了一段中國歷史的時空與命途。
2018 年 5 月,曹斐受「何鴻毅家族基金會中國藝術計劃」委託創作的項目「Asia One」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這件作品的主體是一部頗具未來感和科幻感的愛情故事片,它的拍攝地點分別是京東物流位於上海和崑山的「亞洲一號」倉,以及崑山無人分揀中心。這一項目還包含了一部以京東物流及其配送員為線索的紀錄片《11.11》。
曹斐近二十年的創作,以獨特的影像和裝置藝術探索當代中國社會的瞬息變化,對過去、未來、時代持續回應。
獲獎理由
作為活躍於國際舞臺的新晉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的作品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參考超現實主義並運用紀錄片拍攝手法,反映當代中國社會急速不安的變化,她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度和這個世界的真實與未知。
年 度 策 展 人
壹
呂澎
書寫歷史,找到未來
年逾六十,呂澎依然精力旺盛,反應敏捷。出任美術館館長、藝術總監,出席學術會議、採訪,以及策展——今年年初才落下帷幕的年度大展「藝術史:40×40」,他一直馬不停蹄,筆耕不輟,甚至最近還主編出版了《中國當代藝術簡史》,以及完稿了一本毛旭輝的傳記。
每隔十年呂澎都會出版一本階段性回顧的藝術史書籍,至今已經出版 3 本,他的策展多始於個人的藝術史觀。儘管在各種時間、空間甚至預算有限的挑戰下順利策劃了多個大小不一的展覽,呂澎依然不認為已有了自己的策展方法論,而是將功勞歸於經驗積累,甚至自嘲策展人只是懂點兒藝術的項目經理,並對在大型展覽策劃上不願與他人合作的「個人英雄主義」反唇相譏。「敢說」,是呂澎的一個亮眼標籤。除了在朋友圈針砭時弊、指點江山,他從來不怯於在各種場合鮮明地表達立場。過硬的經驗積累和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背景確實給足了呂澎辛辣品評的資本。
面對當下複雜的藝術語境,罕有人能夠像他這樣,堅持實幹,自始秉持學術獨立的嚴肅態度,「對於藝術的基本判斷和立場並不會被人情世故影響,原則性的東西是不可能讓步的,這是思想獨立性的基本標誌。」在呂澎看來,無論我們如何構造過往的藝術歷史,其最終目的不是找到所謂的「正確」未來,而是做出一種準備,不在「當代」留下遺憾。
獲獎理由
當代藝術領域最徹底的行動者,他接受著不完善的歷史,又身體力行書寫著新的歷史,帶來中國藝術未來更多的可能性。今年10月12日,曾經驚豔亮相的安仁雙年展將迎來第二屆,呂澎再一次擔任總策展人,以獨特的策展思路,為我們帶來更加豐富與精彩的藝術呈現。
貳
馮博一
藝術需要反思
2018 年,UCCA 呈現了大型回顧展「徐冰:思想與方法」,作為策展人之一,馮博一希望讓觀眾較全面地了解徐冰從上世紀80 年代末的《天書》,到最新的《蜻蜓之眼》等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作和相關文獻資料,包括一些帶有實驗過程和鮮為人知的作品。尤其是徐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並獲取當代社會現場的能量與靈感,以東方的智性品質轉化到他的藝術實踐,介入到世界當代文明的進程之中;以及在他創作中深入的思考、嚴密的邏輯、謹細的極限方式所構成的作品形態等個人的創造性價值。
上世紀 90 年代初,馮博一就以激進、大膽的策展概念和方式為人所知。從早期的「生存痕跡——』98中國當代藝術內部觀摩展」、「不合作方式 I、II」、「重新解讀——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到連續五屆「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首屆 CAFA 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兩屆「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等,馮博一策劃了很多重要的國內、國際的藝術展覽,由此使他備受推崇與關注。
但這也成為他的困擾:「現在我由邊緣變成主流了,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境。」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策展人,實驗性、創造性和自我反省在當下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在各種讚譽聲外,馮博一考慮和做得更多的是如何「安然若素地與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狹路相逢」。
獲獎理由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最早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馮博一始終以獨立策展人和批評家的身份介入到當代藝術領域。在關注於邊緣的、另類的藝術家和群體,以及年青一代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和藝術創作的同時,更注重中國當代藝術實踐的批判性、實驗性。
叄
喬納森·斯坦普
觀看之道
2019年8月16日,CHAO藝術中心年度藝術大展「觀看之道」於北京 CHAO 藝術中心舉辦,呈現了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班克斯、徐冰等在內的 17 位 / 組中外著名當代藝術家,包括多件藝術史級的「教科書式」的作品及不乏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的重要之作。這是一次關於藝術存在狀況的展覽,也是藝術作為展示形式的某種宣言。而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正是喬納森·斯坦普與「鳳凰藝術」聯合創始人、鳳凰衛視領客文化副總裁肖戈。
作為一位藝術史學家、評論家和策展人,喬納森自 2001 年起,已經在歐洲、美洲以及中國策劃了近 50 場不同的活動與展覽,推出了 380 位藝術家。2017 年,他加入北京紅磚美術館,任高級策展人及資深研究員。英國作家、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自己的著作《畢卡索的成與敗》中寫道:「對於那些把生活當作景觀的人來說,藝術是毫無意義可言的」,這對喬納森的生活及他對藝術的理解不斷產生著越加深遠的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影響下才有了這次的展覽「觀看之道」。經過歷時逾一年的討論與準備,展覽從除作品文本之外多角度的延展呈現,構建深層次的視覺語境,以對紀念碑性、創新性、 唯一性等藝術中的普世觀念和意義提出質疑,從而探討何為當代藝術的「觀看之道」。
獲獎理由
在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看來,藝術絕不僅僅是一種景觀,雖然它在圖像最容易被創造、複製、傳播甚至是泛濫的時代展示了藝術是如何通過景觀傳播生效的,但也正是如此,真正的觀看由此產生。
肆
藍慶偉
後語境與新藝術史
作為具有藝術史論專業背景的青年策展人、評論家,藍慶偉一直致力於藝術史研究和美術館的管理,於 2016 年出版的《美術館的秩序》一書呈現了美術館管理的實踐總結以及中國美術館史深入研究的成果;在理論探索之外,他從未停止過策展方面的實踐,有著大型雙年展、國際現場藝術節的策劃經歷。
藍慶偉在策展方面大多從藝術生態的大環境出發,善於將藝術家個體放置於當下的歷史語境中去展示和敘說:「新藝術史:2000—2018 中國當代藝術」(銀川,2019)梳理一段還未完全走過去的 20 年。對剛剛發生的「昨天」進行歷史性的總結,充滿了危險性。但藍慶偉接受了挑戰並直面質疑,試圖書寫更具「現場感」的文本,在藝術本體之外用更多的研究方法與視角來審視藝術發展歷程。「中國新影像:2010 年以來的新態度」(安仁,2018)帶來了小鎮策展——展覽不再一味追求新、大、國際化,而是更多強調藝術與在地、藝術與公共的關係。
對於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以及藝術的未來發展,藍慶偉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理性觀察。他相信藝術在時代、科技等因素影響下擁有各種可能性。從「革命」成為「傳統」,而藝術本身為人類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啟發是不變的。
獲獎理由
在傳統策展行業高融合性逐步走向專業性、領域性的今天,藍慶偉在新一代活躍的年輕策展人中極具個人特色。帶著專業紮實的背景知識與前沿開放的心態,這位青年策展人砥礪前行。
年 度 藝 術 文 化 獎
壹
周大為
無所顧忌尋找可能
周大為,這位自小在加拿大長大,現今坐標上海的年輕「生意人」,曾這樣解釋自幼喜愛收藏的根源所在:「天生的,本身就有戀物的情結在。」而這份天生的戀物情結,或許就是推動他在藝術領域常年「耕耘」的動力。
2018、2019 連續兩年,由 ART021 團隊精心打磨的藝術博覽會品牌藝覽北京(JINGART)為北京持續低迷的藝術市場帶來一股全新的思想與風潮。周大為正是 JINGART 藝覽北京的幕後推手。以一種「慢下來」的藝術體驗來推動這個從零開始打造的全新藝術博覽會品牌,周大為說:「我們不怕從零開始,因為我們永遠抱著一種長遠的心態來打造、支持藝術。我們相信,只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位,這個市場就會包容和歡迎我們。
」如同年輕就是 JINGART 最大的優勢,年輕同樣是周大為的優勢。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每一位在輝煌的履歷中奮力尋求新創意的藝界人士難免都要面對壯士斷腕的絕境,而看似從零開始、「一無所有」的周大為卻可以帶領他的團隊在無所顧忌中尋找最多可能,這些新鮮和蓬勃的可能性也許將會在此刻或者未來重新定義中國藝術的基因。
獲獎理由
同時擁有ART021藝術博覽會聯合創始人、JINGART藝覽北京聯合創始人、CC藝術基金會創始人等眾多頭銜的周大為,對中國藝術行業的推動有目共睹。
貳
董夢陽
誠實地書寫歷史
2019 年,註定屬於一個轉型的時刻,機遇與危機接踵而至。在急速膨脹又迅速垮掉的時間裂縫中,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對於這個已經走入 14 歲的本土藝術博覽會賦予了更多反思的意義:「哪怕走得慢一些,只要駛向正確的航道,就有機會發現希望的燈塔。」
在董夢陽的描述中,這個已滿 14 周歲的藝術北京,就像是一個在順境與如意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完成了思想的啟蒙之後,他應該拿起自己的筆記本,書寫自己的文化與歷史。「所以讓我們誠實地工作和學習,最重要的是我們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我們怎麼去帶領、服務整個社會,在一年一年,甚至是一代一代的成長中,讓我們誠實地書寫自己的歷史」。董夢陽說。
對於這樣的醞釀與雄心,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說道:「過去西方說什麼好,我們就跟著說什麼好,人家說這是藝術、這是大師,我們就必須承認這是藝術、這是大師。可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觀點在哪裡呢?現在看來,或許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要相信中國未來的發展,這是一個東方的大國。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感,唯有教育的進步才能讓我們真正產生一種文化自信,一種對於文明的自知。」
獲獎理由
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在他的帶領與堅持之下,一個擁有14年歷史的國內老牌本土藝術博覽會,將「中國特色」作為核心名詞,嘗試重新思考一個老牌本土藝術博覽會的方向,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觀。
叄
鮑棟
助推中國當代藝術
鮑棟是中國新一代活躍的藝術策展人、藝術總監、藝術評論家,但他直言藝術策展人「最好玩兒」,因為每一次展覽都是全新的,需要嶄新的靈感。
2019年,鮑棟創辦並擔任藝術總監的藝術博覽會「北京當代·藝術展」迎來了第二屆,他希望以此助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通過「北京當代」,一方面,他在試圖打開中國藝術市場的豐富度,讓更多有價值、多層次的藝術作品有機會在市場上流通;另一方面,他希望藉此機會把中國當代藝術與大眾連接。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風向標,鮑棟說,一個好的策展人不應該順應熱點,而是創造新的現象。作為策展人,他一直希望把中國藝術真正發展起來,真正地把中國的當代藝術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包含中國的過去和未來、不同的地域發展,讓當代藝術和這些東西能夠對接起來。他責無旁貸地表示:這不光只是一個潮流,也是一個使命。他希望以本土性、策展性和公眾性三個立足點與原則,做一個最能夠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特點的博覽會。
獲獎理由
2019年第二屆北京當代·藝術展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是鮑棟致力為中國打造的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優秀的畫廊和藝術家呈現了當代藝術的全景視野,這更是一場中國當代藝術的年度盛典。
肆
趙力
藝術的理想主義者
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趙力一直是一位開拓者,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畢業後除了留校任教以外,還實踐性地從美術史論、中國書畫鑑定、當代美術批評、藝術經濟研究、展覽策劃推廣等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其中,「青年藝術 100」這個平臺就是 2011 年創建的以挖掘和推薦青年藝術家為己任的高端平臺。
在趙力看來,青年藝術這幾年的變化很大,特點也很鮮明。更年輕的一代藝術家具有很強的國際視野,同時在技術、手段和語言方向上也有了新的突破。這樣的趨勢實際上可以看作當今時代精神的縮影,同時也反映了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和他們的發展。不同於早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所呈現出的中國特色,當今青年更能夠融入國際的環境,有更多創新的途徑。青年藝術是面向未來的藝術,它的力量在當下也已經讓我們有所感觸。這種力量不僅來自於外部對它的關注,也來自其內部逐漸成熟的水平和素養。
而對於「青年藝術 100」,趙力寄予了相當的期待:「期待年青一代中會出現非常有代表性的個體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讓我們大開眼界,並展示出中國人真正意義上融合世界但又具有自我特色的創作的力量。」
獲獎理由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讓藝術走進生活、支持青年藝術家是趙力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他的熱忱與信念深深地感染著眾多學子和有志於將藝術作為人生事業的年輕人,讓人不自覺地追隨其後。
伍
黃在
激發成都藝術魅力
2018 年,小而精的 Art Chengdu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帶著這座城市的熱辣蓬勃,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2019 年,第二屆 Art Chengdu 又在諸多方面煥然一新,更上一個臺階。不僅匯聚了全球頂級畫廊,也不斷推動成都本土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與國際平臺的交流和發展。2019 Art Chengdu 的規模更大,聯動全城帶來一場藝術的盛宴,打造一場屬於成都這座城市的藝術節日。
Art Chengdu 既有成都的在地性,又具國際視野。一方面,它讓國內及國際優秀畫廊和藝術家作品集中亮相,活躍了成都的當代藝術氛圍;另一方面,它吸引藏家以及更多領域的愛好者共同關注藝術發展,並激發了更多新晉藏家進入藝術收藏領域。「很多朋友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收藏是在 Art Chengdu完成的,這是件很棒的事。」黃在說。
作為 Art Chengdu 的創始人,黃在的嘗試,讓更多人發現成都的本地藝術,讓更多人看到成都本地藝術的魅力, 以及成都這座城市的魅力。黃在的努力,讓一個年輕、活力的 Art Chengdu 正引領一個城市的藝術氛圍,真正體現了成都愛藝術、藝術愛成都。
獲獎理由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成都人,黃在和友人黃予一同創辦了Art Chengdu,以藝術的形式激發了這座藝術之都、文化之都、消費之都的魅力。
陸
田霏宇
探索UCCA的更多可能性
自成立以來,UCCA 一直位於北京 798 藝術區核心地帶,儘管機構在藝術領域頗具聲望,但其入口卻毫不起眼。2019 年初,UCCA 終於迎來了主館——UCCA 北京新建築的落成揭幕,原來步入狹小通道才能進入的小門,終於轉換方向,在主街上擁有了一個寬敞的入口和大堂。雖然只是一個建築的更新,但小門到大門的轉變整整走了 12 年。
在 2019 年 6 月,UCCA 承辦了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畢卡索作品展。過去的 UCCA 還不足以承受如此大型重要的展覽帶來的壓力,但如今它做到了。這些轉變都在證明著UCCA的成長,它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館長的田霏宇在這個過程中居功至偉。UCCA 的這些轉變意味著它更加大眾化,有能力接納更多的觀眾,承辦更大型的展覽,同時也代表著 UCCA 的功能更加全面。
開始新時期的田霏宇直言,未來會更忙,他已經開始籌備未來 5 年的發展。他也將探索 UCCA 的更多可能性,並將引領著中國當代藝術有更長足的發展。
獲獎理由
今年,UCCA大樓落成揭幕,作為機構的裡程碑事件,此次改造強調了美術館面向大眾的開放屬性,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館長的田霏宇功不可沒。
年 度 青 年 藝 術 家
壹
王赫
夢入時光機
今年 7 月,時間博物館舉辦了展覽「時光機」,34 件作品以傳統為路徑,以「慢」為態度,以童話為註腳,帶領觀者於時間和空間的交疊之間來回穿梭,也讓人們的眼光再度集中到藝術家王赫身上。
3 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就引發了一波大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和熱議,王赫的正職是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複製師。出生於北京的王赫從小在紅牆黃瓦中奔跑長大,本科與研究生階段接受清華美院產品設計教育,成為專業古書畫修復師也已超過了 10 年。而作為一個深受日本動漫影響的 80 後,在沉浸於中國傳統經典藝術中的同時,王赫將這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藍胖子、聖鬥士、七龍珠也繪製到意境幽深的中國古代畫卷中。
對於自己的創作,王赫的堅持充滿了理想主義:「很多人覺得中國傳統工筆讓人難以接近,會說這個樣式太老了,或是青綠色太怯,而我要扭轉的恰恰是這種刻板的印象本身。這些片面的、刻板的印象可能來自於很多糟糕的作品。中國古書畫的流傳和傳播本身是一個特別緩慢的過程,我希望可以通過我的作品,通過當代化的表達,讓我們今天的人有機會走入傳統。」
獲獎理由
在王赫的作品中,穿越到唐宋、明清古畫中歷險的「藍胖子」系列作品最為人所熟悉,他用「藍胖子」這個廣為流傳的童年記憶符號,為觀者進入古畫的欣賞打開了一道任意門。
貳
周褐褐
生命之力的爭擇變化
雕塑、裝置、影像、服裝和音樂,所有的手法、作品、展覽都是「器」。周褐褐一直希望實物的創作至少能夠在一個微小的層面上傳遞出隱匿在「器」背後的感覺。
2017 年的「驅散陰霾」小中見大:具體的形象是小,無限擴散的想像是大;黑色的碎片是小,視覺的陰霾是大;個人化的作品是小,綜合的生命是大。
2018 年的「因彼而行」從兒童的潛能出發,藉由不曾停止生長的作品提示我們最初的感動。因為那些潛能正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逐漸被社會和規制隱藏、塵封起來,或為習慣所掩蓋、為時間所荒廢、為惰性所消磨,甚至自己都不再記得。
至 2019 年的「虛室生白」,令我們摒棄使人頭暈目眩的繽紛色彩、使人聽覺失靈的嘈雜聲音、使人味覺受傷的濃鬱味道、使人心煩意亂的繚繞念頭,感受「虛極」的心室之中會誕生怎樣的往還萬象。
澄懷味象,見素抱樸,虛室生白,虛懷若谷。「一切都發自內心。」於是,周褐褐的作品多數僅呈黑白二色——五色之中,「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
獲獎理由
由生命創造生命。周褐褐的作品從內心破壁、萌發,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靜態抑或動態,它們都是變化的定格,釋放曾經降生於她的黑與白的力量,力圖為大家驅散陰霾,重新覓得早已獲取卻遭掩埋的種子。
叄
張子飄
幸運之外
個性強烈的張子飄給人的印象很深,生於藝術家庭也讓她早早對藝術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認知。一身反骨的她身上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既自在也自律,既自負也自卑,同時還有自知和自省,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倔氣衝著自己的目標徑直努力。她的存在如同一根芒刺,不但讓人無法忽視,甚至會隱隱刺痛敏感的神經。
可以說,張子飄是幸運的,2015 年大學剛畢業時應空間畫廊就為她舉辦了第一個個展「性感的歇斯底裡症」,富於強烈速度感的繪畫,給觀眾留下了奔放的印象;之後很快迎來了在星空間的第二個個展「膚淺繪畫一零一」,不過兩個展覽從主題到風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似塗鴉的瘋狂筆觸消失於明麗的色塊中,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圖形,似乎是有意製造著誤讀的「陷阱」;2018 年,空白空間呈現張子飄新個展「極度溼潤!」,十餘件作品不同於過往那些介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對形象極度簡化的畫面,而是更具「表現性」地將多種元素疊加。正是這種不斷進化變異的思考與創作,讓張子飄在幸運之外一路繼續成長。
獲獎理由
在很多年輕藝術家將創作的目光投向新媒體和實驗藝術的今天,張子飄依舊專注於繪畫,初出茅廬便嶄露頭角的她並非僅是一時幸運,清醒的頭腦和追求藝術的韌勁使她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走得堅定又充滿了自信。
肆
劉娃
從人的角度出發
劉娃自小對人文領域充滿興趣,因此在考入耶魯大學後她選擇了與人文領域最密切的兩個專業——人類學和藝術,人類學為她提供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觀看世界和觀看身邊人的角度,而她亦將這種視角和自己的藝術結合到一起。
對於藝術,劉娃從不為自己設限,也一直在尋找各種可能性。從幾年前開始的「自拍」系列、表演作品《生命之樹》、裝置互動作品《Still》到最新的視頻作品《看最後會到哪》與《浮光掠影》系列,通過裝置、影像與繪畫等多元化的媒介,劉娃從個體經歷出發,探討人對外界感知的主觀性與局限性。她的作品採用腦科學等技術手段,來構建沉浸式的互動場域,並依據觀眾實時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改變作品的視覺形態及效果。她跨學科的藝術實踐試圖在當今的科技時代中,重新討論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等人文課題,並探索精神性與物質性的相互聯繫。
對於劉娃來說,成為藝術家面對的除了創作的孤獨以外,還有無盡的懷疑與自我懷疑,她認為真正的職業藝術家需要具備兩方面的素質:一是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一種堅信,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二是有面對質疑的勇氣,並堅持下去。
獲獎理由
劉娃相信藝術的本質是探討人性及人和社會的關係,她總是在關注當下時代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同時,不斷嘗試用科技表達藝術並呈現思想。
年 度 企 業 家
壹
宋軍
沙漠裡的澄澈空明
企業家未來的歸宿,是否必然是公益組織或者慈善機構?宋軍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從巨人集團企劃院到西部建設,從投資沙漠旅遊到創辦阿拉善SEE生態公益協會。每一次在外人看來猶如「瘋子」的舉動,對宋軍來說卻那麼順其自然,篤定、平和,近乎信仰。
SEE 生態協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環保公益機構,也是聯合國環境署成員。該協會的成立被譽為中國企業家企業社會責任覺醒的標誌。
阿拉善本是內蒙古著名的貧困區,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佔1/3,居民以放牧為生。由於亂砍濫伐,這裡沙塵暴肆虐。理想主義者宋軍萌生出讓這荒沙大漠恢復當年生態系統的大膽想法。前後奔走大漠兩年左右,一條完整的「沙漠生態產業鏈」終於產生。宋軍投入所有家當,買樹苗給當地牧民,等成熟後再回購加工成保健品推向市場。「生態產業化」系統的社會價值很快就彰顯出來。原住民逐漸從項目中受益,當地政府也樂見新的產業模式幫助當地改善生態系統和發展經濟。2001年,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宋軍開始著手打造月亮湖生態探險度假區。2年後,「月亮湖」成了沙漠環境改善最亮眼的代言人,在宋軍的邀請下,眾多專家、學者等人來到沙漠,見證這裡的美和偉大。企業家也從普通的遊客轉變為生態環境的了解者、參與者,在幫助阿拉善的同時提升自己,2004年SEE順應成立。2008年,宋軍又在內蒙古投資了一片佔地50萬畝的生態草原。目前項目仍在不斷完善之中。
獲獎理由
深耕荒漠,以商業的智慧和時間的力量共建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貳
張醒生
弄潮浪尖 廣結善緣
從國家機關到國有企業,再到跨國公司,從電信到信息科技,從風險投資到環境保護,張醒生的每一次轉型都冷靜睿智,他堅持以全球視野和本地化的行動為不變的信條,並相信「抓住機遇,團結同仁,廣結善緣」是事業成功之道。
張醒生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後獲挪威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學位。作為一位活躍的風險投資人,他將目標主要定格於新興高科技領域,他的團隊在 VR(虛擬實境)/AR(增強虛擬實境)、AI、Fintech(金融技術)、智慧機器人、新材料、生物科學等領域均有布局。
作為一位活躍的「社會企業家」,他影響了中國一批重要的企業家開始關注並深度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尤其是環境保護領域。張醒生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中國企業家論壇」、「阿拉善生態保護協會」、「未來論壇」等組織的發起人,還出任「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和「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首席代表」。在過去的 20 年中,他因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傑出貢獻,曾獲得多個國內外榮譽稱號。
獲獎理由
除了是活躍的風險投資人,張醒生還是一位活躍的「社會企業家」,他是用商業智慧實現公益理想的變革者,也是踐行永續自然發展的生活家。
年 度 私 享 家
壹
劉鋼
講故事的人
劉鋼,作為中國大陸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者之一,2017 年,以一本名為《時光收藏者——品味中國藝術三百年》的書籍,為公眾分享自己在收藏領域的見解與觀點。在書的序言中,劉鋼寫道:「喜好對收藏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決定了藏家的趣味,也會左右收集藏品的方向。」而劉鋼對歷史的獨特理解成為他收藏體系建構的基點,「我喜愛閱讀歷史書籍,收藏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品,就好比邁進了通往歷史的大門」。
沿著劉鋼收藏的藝術作品,我們將要走進的是一段跨越了近300 年的中國歷史:從郎世寧用西方古典繪畫技法對乾隆皇帝妃子《容妃》的細膩繪製,到高小華以《趕火車》反思時代創痛,再到趙半狄在《蝴蝶》中對茫然與不安的表述,不管是歷史情緒,還是個人記憶,又或是那些被遺忘的時光灰燼,一段段值得銘記的記憶,在這些畫筆落下的表述中帶我們進入歷史的另一個維度。
記住並且進入那些我們未曾參與的事件,需要藉助故事與講故事的人。如果說繪畫作為可以觸摸的視覺物證,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而劉鋼則是作為收集並講述這些故事的人存在。聽收藏家劉鋼講述這些故事,翻閱他的書與文字,就像是沿著記憶的線索走進歷史的深入,拂去時光的塵埃,在親眼見過這些繪畫的證據之後,我們的故事得以流傳。
獲獎理由
劉鋼,中國大陸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者之一,他的收藏是中國近300年歷史的物質見證。
貳
喬志兵
以藝術記錄時代
喬志兵,亞洲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國際藝術界 100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但他不僅只因收藏而為人所知。今年年初開放的油罐藝術中心是喬志兵繼喬空間之後又一重要藝術項目。該項目被全球多家有影響力的建築與藝術媒體評為 2019 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美術館之一。
喬志兵的藏品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含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等。他的收藏開放,不限於國界與媒介,富有冒險精神,呈現出當代性、多元化與國際性。同時他亦不遺餘力地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並關注未來藝術發展的方向。「藝術家是對世界有洞察力的,這些人有著超前的思維和獨特的智慧。關注藝術,讓我和很多有智慧的人在一起。」
從收藏到展覽,喬志兵始終保持著前行的姿態。從以個人身份支持北京 UCCA 和上海外灘美術館,到油罐藝術中心創始人,明顯是喬志兵更往機構化的嘗試。他曾在喬空間收藏展「此時此地」展牆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當代藝術記錄這個時代,也影響這個時代;因此我希望通過收藏同代藝術家的作品,記錄我經歷了的這個時代。我相信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與任何時代的藝術同樣偉大。」
獲獎理由
行勝於言的行動派,以直覺的敏銳和相信的力量構建當代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用「油罐藝術中心」締造無窮的可能性。
叄
馬躍
收藏是一條長路
在成為收藏大家之前,馬躍的人生早已寫滿輝煌風雲。未至而立,他就已獲得多項國家級科研成果,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20世紀 90 年代初期,他自科學界轉投商海,創辦多家企業,成為中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軍人物。早在那時,借工作之機去往世界各地之時,馬躍就喜歡把不多的閒暇時光消磨在博物館和美術館,早年間這些不經意的藝術遊歷,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遇到合適的環境時,在某一刻突然就發芽了。收藏對我來說,就是這麼開始的。」
從友誼商店、燕莎商城,到潘家園的鬼市,二十多年間,馬躍逐漸通過收藏建構起貫穿中國古代文化脈絡的文物藝術收藏體系。
在馬躍看來,收藏家應該同時是學問家、藝術鑑賞家、投資家、實踐家以及研究家。而集多重身份於一身,他顯然早已駕輕就熟。他曾經是科學家、企業家、實業家,他還是收藏家和文化學者,又是南開大學的客座教授、世界經濟學研究生導師。
除此之外,馬躍還認為收藏家應該把對文化的挖掘與傳承當作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不光要收藏,還要梳理、研究,對這些歷史遺存做全方位的解讀,並整理成一套系統的文獻,最後一起呈現給後人。」
獲獎理由
從科技精英到企業家再到收藏家,馬躍用每一次轉身譜寫一段新的傳奇。他以真金白銀,建構起貫穿中國古代文化脈絡的文物藝術收藏體系,近千件藏品,上自史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下至南北朝、隋唐、明清,跨越7000多年華夏文明。
肆
唐炬
點燃藝術新傳說之 「炬」
談起中國架上繪畫收藏,不可不提到唐炬。從 1995 年,獨闖無人問津的藝術品收藏市場,到如今,數百件藏品已經擺滿了他的「唐園」,價值無從考量。近 20 年的藝術收藏之路使他成為中國藝術品收藏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個傳奇。他的收藏以中國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實力派畫家 2000 年之前的作品為主線,藏品囊括了羅中立、冷軍、陳丹青等知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
唐炬毫不掩飾這一類寫實作品帶給他的力量與觸動,但他並不滿意「僅收藏寫實油畫」這樣的說法,在他看來,「寫實」與「當代」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鴻溝,他只是反感市場上千人一面的急功近利與故弄玄虛的躁動不安。唐炬願意支持那些有真正實力、有自己觀點,並認真創作的人,也試圖讓自己的收藏呈現更加多元化的面貌,使收藏線索更加豐富多彩,並從梳理華人藝術「民族性」開始,逐步完成了自己收藏系統的構建。唐炬 80% 的藏品都來自於拍賣場,他在拍場上永遠都坐在前兩三排,遇到自己心愛的拍品絕不拖泥帶水,往往毫不猶豫、志在必得。在收藏藝術品方面他喜歡獨來獨往,買作品之前從不與人探討意見,享受自己孤單的「狠、準、快」舉牌。他就像一隻「獨狼」,極具目標性地馳騁在藝術原野中,一步一步築建出屬於自己的收藏王國。唐炬收藏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美術館,並帶著從自己「收藏國度」中挑選出的 100 件重要精品到全世界去巡展。
獲獎理由
特立獨行的收藏家,理智冷靜又充滿熱情地堅持自我,以個人收藏之力隻身抗衡藝術市場和所謂潮流。
伍
姚謙
細看與閱讀
作為著名詞人和作家,姚謙創作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而筆耕不輟的他更將自己的生活、閱讀以及藝術鑑賞和收藏心路記錄於散文集《品味》和《一個人的收藏》之中,與讀者分享自己的趣味與觀點。
去年,姚謙更進一步,作為策展人為臺北誠品畫廊策劃了展覽「細看常玉」。在展覽前言中,他寫道:「常玉在今日看似蓬勃的藝術圈裡,在論述比比皆是、看似弘大卻空洞的浪潮中,藝術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和金融共同構成的消費與展示場;於是大家都在流量和大數據的煽動之下疲於奔命,在一個接一個藝術展、一個又一個銷售平臺上出沒。但是,在千頭萬緒的浮動表象之下,究竟如何來選擇、如何攝取有價值的養分呢?我們究竟看過什麼?『細看』成了一種奢侈的態度,但其是一條清醒面對真實世界的途徑。現在,細看與思考都成了珍貴之事。」
細看與思考是姚謙在一個人的收藏之路上做得最多的事,此外還有閱讀。姚謙認為,沒有人可以成為藝術真正的擁有者,而只是「暫時」的保管者。在保管期間,可以近距離去閱讀藝術、感受藝術,並且延伸閱讀跟藝術相關的文章、書本。閱讀藝術,成為姚謙永遠熱衷的一件樂事。
獲獎理由
多年來,姚謙在從事音樂創作的同時,更涉足藝術與收藏領域,擁有既深且廣的藝術品收藏資歷。從20世紀的亞洲繪畫開始,一直拓展到印象派以及中西方當代藝術,形成了個人獨有的藝術鑑賞與收藏觀。
年 度 設 計 師
壹
王暉
社會價值與藝術理想
在初期的作品中,王暉便追求建築與周邊環境結合、建築的空間利用和功能效果,而不過分追求標新立異的形式。正是這一份淳樸的追求,他的代表作西藏阿里蘋果小學及柿子林卡會所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在接手今日美術館·未來館的項目時,他便思考藝術作品與建築空間的關係,把建築的功能放在第一位。最終,在他的創造下,未來館就像一個雲空間,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美術館將承載數以萬計的展覽,任何一個展覽都像「點」一樣的存在,而每個「點」打開又將是一個全新的立體空間,承載著物理空間無法展示的藝術作品。這樣的超前的設計完全符合「未來」的設想,這將是一個自組織、不斷生長的文化共生系統,也可以說是一個新的藝術黑洞。這個具有創造性的建築,凝聚著王暉的建築追求與目標。
在今年 8 月剛剛結束的 2019 北京當代·藝術展中,王暉擔任空間總設計,對整個場館規劃布局進行優化升級,還為北京當代推出了「貨櫃」概念,除了農展館主展場以外,北京當代「貨櫃」還會在城市中不同的藝術坐標地點同時出現,成為一道獨特的都市藝術景觀。
作為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師,相信王暉將帶來更多的驚喜,用他的建築話語表達理念,用先進科學的設計改變城市的形態。
獲獎理由
用建築譜寫理念,用設計改變城市形態。作為國內資深建築師的代表之一,王暉始終堅持把社會責任感和藝術理想充分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貳
Grace Chen
帶著情懷追尋普世之美
自 2009 年回國創業至今,Grace Chen 初心未改,要在這個以西方審美為主的世界裡,樹立起中國之美的旗幟,不單純地堆砌中國傳統和古典文化,也不附庸世界潮流,而是追求最本質和雋永的美,最震撼心靈的魅力。
Grace Chen 的設計中鮮少見誇張的民族符號,也不強調設計師的個人愛好,更多的是回歸到基本美學的材料和剪裁。她設計的衣服是「水的哲學」,是「善利萬物而不爭」。Grace Chen品牌風格柔美,但柔中帶剛,衣服裡帶的獨立感很強,一群受過良好教育、事業成功的政要、高知、獨立女性,都是該品牌的忠實顧客。她的設計將人變成藝術,用時尚的力量來將每個人的個人品位、身份、修養等充分展示,並散發出個人的氣質與風韻。她不僅僅製造美,還極其善於幫助每位女性發掘自身的美,以及她們的個人價值和影響力。
Grace Chen 完美平衡了西方和東方的美學韻味,強調「實用與藝術」的雙重屬性,立體剪裁,獨創「小六碼」,融入編織、蘇繡、立體盤花等一系列傳統元素,「很多中國傳統手工藝已經瀕臨失傳,與其想如何保護它們,不如思考如何讓現代人發自內心地需要它們。真正保護手工藝的方式就是使它為生活所用。」 Grace Chen 一直笑稱自己是理想主義者,「當你實現了情懷,自然就會實現商業上的成功。」
獲獎理由
最懂女人的設計師。帶有哲學思考的審美,將自己對現代女性精神的通透理解深深融入千錘百鍊的時裝藝術。
叄
呂燕
像我一樣,越戰越勇
這幾年,呂燕几乎已經完全隱身幕後,完成了角色轉化的她,全情專注在 2013 年創立至今的個人品牌 Comme Moi 上。憑藉著準確的市場定位、兼顧設計感與實穿性的設計,Comme Moi 已經成功打入了介於快時尚與奢侈品牌之間的空當,進駐了包括連卡佛、棟梁等在內的品牌集合店和買手店,並且穩步在全國範圍內擴展著店鋪數量。目前,30 多人的團隊,營收已經實現平衡。
呂燕身著自己品牌的衣服,輕鬆又時髦,這張曾經登上世界舞臺的東方面孔上的笑容,似乎很輕盈地就抹掉了初創品牌時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和不被人理解。她從不避諱提及自己的初創時期,也從不認為這些困難是辛苦。「大家走過的路都是一模一樣的。」
對呂燕來說,創立 Comme Moi 絕不是一時腦熱的靈感迸發,而是長期沉浸在時裝產業、全方位地了解產業內部的商業邏輯和運行規則後,自發醞釀、生成的結果。隨著品牌的成長,她已經能夠放心大膽地讓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品牌的定位。如今,呂燕儼然是一位成熟的創業者,高效率的工作和規劃讓她維持著事業和生活的平衡。從與設計師交流,到致力於建立財務、人事的管理思維,呂燕說自己像一個戰士,主導貫穿著整個品牌,越戰越勇,而挑戰才剛剛開始。
獲獎理由
成功轉型的超模典範,一路用堅韌和自信化解困難和艱辛;獨立現代的女性代表,在事業與生活的雙重滋潤下綻放出別樣光彩。
肆
蘭玉
編織精靈夢想
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蘭玉手中編織著許多女孩的夢想,她渴望為女孩們設計出專屬的高定,只為了將每一個女生都變成奪目的精靈。
無論是高定嫁衣,還是高定禮服,蘭玉希望為每一位女性定製生活,定製一種「女為己容」、專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在高定婚紗系列的夢想,是讓所有女生歷經生活風雨之後,穿著七彩婚紗去遇見一段「有盔甲,有軟肋」的愛情。
蘭玉不僅只局限於奢華的高定設計,目前更是著眼於「平民高定」,幫助更多女性活出自我。2019 年,應 NYFW 官方邀請,蘭玉第六次在時尚之都紐約發布 2019 秋冬高級成衣最新系列作品——「&Les Fées de LAN」,這也是她第一次將蘭精靈系列搬上時裝周舞臺。而蘭精靈系列正是蘭玉打造「平民高定」的嘗試,她希望把高定的價格降下來,讓不同階段的女性,如剛步入職場的女生,甚至是學生,都有機會用便宜的價格買到高品質的服務,而綻放光芒。此系列的靈感,包括顏色、面料和造型,都來源於這些女性的閃光點。
在未來,蘭玉直言,她仍需要努力,從女孩們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故事與亮點,打造更多的「平民高定」,滿足所有女性的需求。
獲獎理由
將傳統蘇繡融入到現代設計,與西方設計碰撞、交融、綻放,她第一次將蘇繡用於婚紗,第一次搬到巴黎時裝周,第一次用於成衣設計,她不斷在嘗試,在突破。
孫何方
用珠寶傳遞共鳴
「Enjoy the shining things 享受每一個閃耀時刻」——這是孫何方成立的設計師珠寶品牌 HEFANG Jewelry 所傳達的理念。通過設計講述動人故事,珠寶不再是器物,而是傳遞情感與共鳴的載體。
畢業於世界著名藝術設計殿堂——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珠寶設計系的孫何方,在留英期間就曾榮獲倫敦國際珠寶組委會設立的「Bright Young Gems」設計大賽金獎。
她擅長以具象手法打造雅致與趣味兼具的時尚珠寶,精緻的傳統手工密集鑲嵌被大量運用在作品中,用富有巧思的多種佩戴和小機關賦予珠寶充滿趣味的呈現方式,孫何方打破了傳統珠寶給人們的刻板印象。如今年發布的「Emotion 表情包」系列,將虛擬世界的表情包從二次元帶到三次元,傳達生活的趣味。又如「Adorable Piggy 萌趣小豬」系列,將儲錢罐小豬形象與中國農曆新年的豬年生肖寓意相結合,既傳統又時尚。
近年來,孫何方還受瑪莎拉蒂、SK-II、Ritz-Carlton、哈根達斯等多個國際知名品牌相邀進行跨界合作。作為備受矚目的年輕設計師,孫何方代表著新一代國際化中國設計師獨具一格的審美與情懷,也希望能夠為更多國內外的時尚人群帶去彰顯個性、體現態度的設計。
獲獎理由
通過獨特的視角發掘生活細微處的情感與共鳴,孫何方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再將作品回饋給生活,用珠寶講述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