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如果你要求一位完成某項工作的下屬對工作項目中的任何細節問題都要向你匯報、徵求你的同意後再執行,你就違背了分配工作與授權的原則。
一、學會見機行事
康熙年間,乘吳三桂、耿精忠等人先後起兵反清之際,在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也渡過了臺灣海峽,佔領了對岸的泉州、漳州、溫州等沿海城市。
消息傳到北京時,康熙皇帝正在帶領諸皇子在暢春園練習射箭。得到戰事情況報告後,康熙表面上不動聲色,繼續教兒子們射箭,只說了一句:「知道了。」
過了半個時辰,又一封加急戰報送來了,說鄭氏的軍隊正在攻打台州。康熙依然輕描淡寫地說:「朕知道了。」
不到兩個時辰,最壞的消息傳來了:台州失陷!康熙還是不慌不忙地在指揮練習瞄準、射箭。諸皇子都沉不住氣了,放下弓箭跪在康熙的面前,請求父皇降旨,他們願意去前線指揮殺退敵軍。
康熙鎮定自若,叫諸皇子「都起來說話」,要他們繼續練習射箭。諸皇子心中不解,也不敢抵抗聖旨,心裡滿是疑惑。
練習射箭完畢後,康熙再把所有皇子召集到勤政殿議事。對他們說:「福建距離京城數千裡之遙,消息傳遞原來就需要較長的時間。
如果盲目地指揮前方的將領,那聖旨怎能確保完全符合前方訊息萬變的軍情呢?前方的督撫如果不遵旨執行,就是違抗聖旨的死罪;遵旨執行的話,就難免誤事。
平時派遣督撫鎮守地方,就是為了有事就讓他們及時採取響相應的對策。如今不降旨,正是為了讓督撫可以便宜行事啊!」
不久之後,就傳來了「三藩之亂」平息、失去的城池也重新奪回來的消息。鄭氏的軍隊也已經全部退回了臺灣。
康熙告訴我們,有時候,沒有反應才是最適合的反應。
二、學會無為而治
《莊子》中記載有一段陽子臣跟老子的對話,交流思想。陽子臣問:「假如有一個人,同時具有果斷敏捷的行動能力,與深入透徹的洞察力,並且勤於學道,這樣就可以稱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搖搖頭:「這樣的人,只不過像個小官吏的角色,只有限的才能卻反而被才能所累,結果使自己身心俱疲。
如同虎豹因身上美麗的斑紋才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身體靈活,獵狗因擅長獵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繩子捆起來……有優點反而招致禍端,這樣的人能說是理想的官吏嗎?」
陽子臣繼續追問:「那麼,請問理想的官吏是怎麼樣的?」
老子回答說:「一個理想的官員要有功德普及眾人,但在眾人眼裡,一切的功德又都與他無關;其教化惠及周圍事物,但人們卻絲毫感覺不到他的教化。當他治理天下時,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但對萬物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這一番話,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至理名言。
三、放手、不等於撒手不管
康熙處理三藩之亂的手段,提示了作為一個管理者,他要做的,只是宏觀把握,高瞻遠矚,而不是關注那些執行過程裡面的細節……
可以了解下屬的過程,是否需要提供幫助,其它的,在授權便宜行事時,就已經告訴下屬,他可以很放心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能越過下屬去指揮下屬的下屬去做事情……管理者最大的禁忌。
不懂得授權的管理者,他的下屬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獨立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更加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
稻盛和夫倡導的無為而治,並不是叫領導者完全撒手不管。它有幾個先決條件:1、制度的運行和個人素質有很高的水平,可以確保計劃的執行,放任不會淪為放縱;2、物質供應必須充足,確保執行過程順利。
在執行過程之中,不會因物質匱乏而出現利益衝突。更加不會有以下犯上、互相殘殺的問題。
為了做一個「無為」的官,第一要提高個人修養水平,滿足下屬正當的請求;這些都是為官者在放權、放任無為之前,要預算策劃好的。
否則無為不但不能成為「無不為」,還有可能連禍其它人,造成責任事故,烏紗不保的根源。
無為而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下屬對所接受的任務必須有完全的自主權,分配工作時,就要授給下屬足夠權利去完成任務。授權之後,就要給予相應的信任和理解、及時的關注和提供需要的協助。
後記
一個有創造力的團隊,必然是一個從上到下都一條心、團結一致、高效率的隊伍。因為有足夠的信任和對應的授權,才能換回足夠亮眼的成績。就是:你希望別人怎麼樣對你,你先表現出你自己的誠意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