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素來有「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之稱。而在《易經》的卦爻辭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吉兇悔吝這四個字眼,在《易經·繫辭下第八》中,還著重提到了這四個字。
在《易經》看來,天下萬物都有變化,而所有的變化都遵循一個規律,而這個規律就隱藏在這四個字中。
《易經》這樣描述:「吉兇者,失得之象也」,翻譯過來就是說,所謂吉兇,是得到和失去的象,而「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則是說的是內心憂虞的變化。
但只是這種層次的解讀,如何去更深刻地讀懂理解「吉兇悔吝」呢?
一、吉兇:失得之象
我們通常把意思相反的吉兇二字分開理解,如果一件事的發生發展,都能夠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以至於可以達到目標,獲得意料之中的成功,便是「吉」。
階段的趨勢積極向上,我們應當抓住機會,借勢順風而上,一飛沖天,懂得這條規律後,我們要知道看準形勢,千萬不可猶豫,也許你等待已久的機會就在此時。
而兇則是吉的對立面,如果事物發生發展已經脫離規律,違背基礎法則,使人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反而形成無法控制和預料的局面,而造成了一個使自己難以處理、影響負面的困境。這就是兇,兇可怕嗎?
當然,但是此時並不是我們難過的時候。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職場生意上,我們都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也沒有什麼人是一直成功的,枯榮交替才是正常規律。千萬不要執著,及時止損,才可能有化兇為吉的機會。
二、悔吝:憂虞之象
悔字更好理解一些。人之所以後悔,是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做出了不利於自己,或者不利於大眾的事情。
在《易經》中有無悔和悔亡的概念。無悔,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道這件事做了也許對自己沒什麼好處。
但是為了某些理念,某些必須達成的理由,而必須去做。而做了之後不再後悔,是為悔亡。所謂「亢龍有悔,過猶不及」,收斂鋒芒,居安思危,才可避免。
吝,在《易經》中的意思,是少,不足。而悔,為過之。同樣分開理解,吝,是本該做這件事,但因為自己的顧慮憂思等原因,最後沒有去做,或者因為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而沒有做成。
想要消滅這種情況,最重要還是要潛心積累自身實力,等待厚積薄發,不要急於求成,而掂量自身實力後決定去做了,就不要再猶豫不決。
所以,吉,是順應天道之果,兇,乃違背天道之果,悔,為稍微過頭,吝,為略顯不足。
人人聽過這四個字,卻鮮少有人知道,它背後代表的是順應天道而生、積累自身底蘊、鼎盛時收斂鋒芒、最後結束時也能及時止損的規律。
《易經》中 64卦包含婚姻、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規律。
曾仕強在《易經的奧秘》中講到「易經太大了,大到一個都市,從哪條路都可以進城,但是進來之後,找不到方向。每個人都可以將一部分,但是不全,所謂仁者見仁,各有不同的偏執」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它可以幫助我們預知規律,利用規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紅火,
職場中,學到易經智慧,升職加薪就更進一步了,生活中,學到易經智慧,可以讓家庭更加幸福美滿,日日子越過越紅火!
讀懂了《易經》,也就讀懂了最高級的為人處世:「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對朋友太客氣,反而會讓關係疏遠;「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
《易經》可以啟迪智慧,提供關鍵時刻的破局之道:處於逆境中,我們會明白「否極泰來」;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們會知道「有損有益」!但是很多人表示《易經》很難讀懂,尤其是剛入手的小白,根本看不懂,
我都會推薦大家看一看《圖解文白易經》,將深奧的文言文用白話文的方式講給你,將深奧的智慧用圖解的方式畫給你。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圖解易經》只需要48元錢,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自己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易經》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我們常常對其懷揣敬畏之心,而對其中的道理卻印象淺薄,殊不知這裡面隱藏著太多讓人一生都能受用無窮的哲學理論。
正如《易經》裡以「吉兇悔吝」這四個字為代表的這條規律,已經流傳千年,但還是很少有人能讀懂,人們習慣了憑自身意願行事,反而對聖賢總結傳下的深刻道理、事物規律不屑一顧,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