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臺灣省臺南市,曾是清朝初期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建立政權的所在地。清代,臺南是臺灣府治的所在地,有「全臺首府」之稱。清朝統治臺灣212年,而臺南作為臺灣的首府就有203年這裡保存著很多重要的文物古蹟,孔廟即為其一。
臺南孔廟是臺灣島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孔子廟。鄭氏政權將臺灣第一所高等學府國子監設於臺南孔廟,故臺南孔廟有「全臺首學」之稱,成為臺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臺南孔廟坐落在臺南市中部文廟路,是鄭成功的長子鄭經及參軍陳永華等人倡議,於1666年建成的,至今已有三百餘年。這期間重修數十次,規模不斷擴大。廟內有大成坊、大成殿、明倫堂等建築及泮宮石坊和許多碑刻。建築風格和福建省的廟宇建築基本相同。
紅牆黛瓦,樹木蔥蘢,肅穆雅靜。廟牆東西各有一坊,西為泮石坊,東為大成坊。人們來到東邊,首先見到的便是大門坊額上的「全臺首學」四個大字,旁立「臺南孔子廟」石碑一座。在大成坊旁還立著一塊下馬石牌,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字,並附刻滿文,可見臺南孔廟的崇高地位。北京國子監孔廟大門外,也有一塊下馬石牌,所不同的是北京的那一塊上面是用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鐫刻的。走進大成坊,眼前是一片綠茵草地、幾株古柏蒼松和明靜的「泮月池」。
再向裡走,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了。殿前有露臺,露臺兩側圍以石欄,石柱頂端為八隻小石獅。大殿雄偉高大。屋頂是重簷歇山式,脊中央置有一小塔,兩旁各有一條蛟龍衛護著寶塔。傳說那寶塔叫「珠宮」,能鎮壓邪魔、避災禳禍。屋脊兩旁的歸帶上,排列著成行的銅鳥。傳說那銅鳥叫鴟鴞,是一種猛禽,叫聲悽厲,但經過馴化,也能叫出好聽的聲音。《詩經·魯頌·泮水》曰:「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大概前人把它裝置在廟頂上,是用來比喻孔子的德行感化了鴟鴞而「懷我好音」吧。
大成殿主祀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世師表孔子。殿內祭壇上立著孔子的靈牌,上書「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孔子神位兩旁配祀四神位:顏淵和孔伋的神位居左,曾參和孟軻的神位居右。殿內兩側立有十二哲神位:左側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的神位,右側是冉耕、宰我、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神位。大殿正上方懸有數塊橫匾,多為清代皇帝所題,如有康熙的「萬世師表」、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鹹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和光緒的「斯文在茲」等。
由此可見臺南孔子廟之突出地位。在臺灣,一般神廟正殿內都有祭奉的神像,而孔廟只有神位,沒有神像,更沒有香菸繚繞、酒肉雜陳的一般現象,充分體現了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的特點。在大成殿的兩旁建有東西二廡,他們與大殿形成凹形。廡中分列六十二賢人位,他們大多數是孔子的弟子和歷代儒林及文學名家。東廡有禮器庫,西廡有樂器庫。這裡所保存的禮樂器物之多,是臺灣其它孔廟所不及的。這些禮樂之器舊時只有孔子誕辰祭典時才用。
所用樂章是清朝乾隆九年頒行的。祭典的儀式有六個程序,包括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等。每個程序各舞、樂一次。演奏的樂器,除笛、笙、簫、搏鼓、琴、瑟之外,還有編鐘、編磬、鋪鍾等相配合。臺灣當局已把九月二十八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要在孔廟內舉行祭孔大典。這一大典通常由教育部門主持,當地長官主祭,十分隆重。臺灣對孔子的祭典,自鄭經以來就很重視。1666年正月,臺南孔廟落成,鄭經親率文武百宜列隊到大成殿前,舉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
據臺南縣誌記載,當時盛況是「環泮宮而觀禮者數千人,雍雍穆穆,皆有禮讓之風焉」,祭典完全是採用傳統的民族形式。但後來,由於日本半個世紀的統治,大典中的很多樂舞或是失傳,或是走樣。有一次在臺北祭孔時,「八佾舞於庭」的佾舞者都是學生,他們雖身著長袍馬褂,腳上穿的卻是白球鞋。這不倫不類的裝束,使那些崇奉孔夫子的人們大失所望。在大典中還常有這樣的事,每次祭孔,供品中都不可缺少「太牢」,牛尾上常留些毛,說那叫「智慧毛」,人們佩在身上可以增加智慧。
所以每到大典終了,一些年輕人就一擁而上,爭拔牛毛,給莊嚴肅穆的大典增添了一番熱鬧氣氛。臺南孔廟內還有崇聖祠,是供養孔子五代祖先的。碑刻共有數十塊,其中有孔子像碑一方。該碑立於鹹豐元年,碑的上方篆刻「至聖先師像」五字,畫面是孔子任魯國司寇時的佩劍像,相傳為吳道子的手筆。從圖像來看,很近似於山東曲阜的「孔子行教像」。碑的左下方刻有兩行小楷:「道光辛已仕曲阜時珍藏,甲申官泰安,敬刊岱頂。
後守蜀,復撫立閩中郡學,戊申奉拓本渡臺,授石生耀祖,敬謹重鐫,與海外人士共瞻仰之。江南通州徐崇幹謹記。」以此可知,臺南孔廟石碑上的孔子像是仿製山東曲阜的。自臺南建孔廟以來,清政府對其修繕很重視。據·《臺灣省通志稿》卷一記載:「清康熙二十四年,臺廈分巡道周昌、臺灣知府蔣毓英,議擴建孔廟」,規模為之一新。以後數年又不斷修繕、擴建。據《臺南風物誌》記載,僅康熙年間就修建七次,乾隆三次;嘉慶二年,道光十三年,同治元年也都有修建。至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初又大修一次。每次修建,都樹立碑記。
如1715年立的「重修臺灣孔廟」碑,1803年立的「重建府學大成殿」碑等,都清楚地記述了臺南孔廟的歷史沿革和臺灣文化發展的一些情況。臺南孔廟歷史較久,現已成為臺灣一級古蹟。雖然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至今仍然氣勢不凡。它那莊重典雅的風格,嚴整精巧的布局,附屬建築的齊備完善,是臺灣省其他文化古蹟所不及的。作為建築藝術,臺南孔廟也是全臺古典建築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