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克和1米是如何定義的?淺談計量標準的變化

2020-12-09 萬象經驗

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和計量單位打交道。當我們去市場買菜的時候,不管是肉或者菜通常都是以斤為單位。如果顧客覺得商家的稱不夠準確,那麼他就會把商品放在公平秤上再一次進行測量。而公平秤是由計量人員使用統一的計量標準來保證的,因此這個統一的計量標準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在秦朝統一之前,我國古代有著多種計量標準。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意識到統一計量標準的重要性,於是便開始設置一些標準的度量。1973年出土的「秦權」就是當時度量質量的國家標準。

在早期歐洲,人們使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定義計量單位。例如他們的英尺是採用腳的長度來進行定義的,我們可以看到英尺(foot)的英文和腳的英文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腳的長度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可能會選擇以國王的腳為標準。到了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計量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世紀,科學家把子午線的四萬分之一定為長度計量標準1米,他們還把4攝氏度時1升的水定義為1千克。這些計量標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對科學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19世紀中期,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需求要求計量標準更為精確。用子午線和水來定義長度和質量不僅精度不夠高,而且單位量值也不容易復現。因此,為了保障各國單位的一致性,1875年建立了國際米制公約,成立了國際計量局。國際計量局製造了兩種著名的實物標準:一種是「米原器」,另一種是「千克原器」。

米原器是一根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它上面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被定義為1米。千克原器是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它的質量就被定義為1千克。這兩個實物都是利用當時最好的材料和工藝,穩定性相當不錯。各國只要把自己的標準量和它們一對比,就可以把自己國家的單位換算到國際米制標準上。

這種使用實物作為標準的做法在100年內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進入20世紀後,工業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給計量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實物標準已經不能滿足要求了,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三點。

第一,這樣的標準實物製成之後總會有一些難以控制的因素,比如某些物理、化學過程使它的特性緩慢地進行改變,因此其保存的量值也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很難準確地查明它。第二,計量標準就只有一個或者一套,一旦發生天災人禍等因素造成它的丟失,那麼很難再一模一樣的複製出同一個東西,因此原來的測量值也會中斷。第三,量值的傳遞非常繁雜,從標準實物到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要經過多次傳遞,準確度也會在此時大打折扣。

因此,科學家想要制定一種標準與宏觀的參數無關,如形狀、大小等,它可以消除各種宏觀參數產生的不穩定漂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復現,而不像實物標準一旦毀壞就再也不能準確復原了。於是,量子計量標準就應運而生。

第一個量子計量標準是1960年國際計量局採用的Kr原子光波長度基準。它的原理是採用Kr原子兩個特定能級之間發生量子躍遷所發生的光波波長作為長度標準,它的精度能達到10^-9量級。之後,由於雷射技術的發展,製成了一系列穩定的雷射器。1983年,基於雷射波長的長度標準取代了Kr原子的光波長度標準,它的精度能達到10^-15量級。

對質量標準的努力過程就比較漫長。多國聯合科學家團隊曾提出使用矽原子的數目作為質量標準,原理是這樣的:它們先利用矽單晶製作成一個標準的直徑10釐米的球體,然後用X射線測量晶體常數,最後通過分析可計算出矽原子的數目,於是我們就知道1千克矽含有多少個矽原子了。

但是這樣做卻遇到了一些困難。實際的矽晶體並不是完美的,它的內部會有缺位、空穴等缺陷,這就造成了計量原子數目的不準確。還有其表面的氧化層也會造成一些質量上的誤差,矽的同位素有28、29、30三種,也無法對它們的豐度進行精密測量。因此,使用此種方案的不確定度達到10^-7量級,比實物標準精度更低。

另一種有希望建立量子質量標準的是「瓦特天平法」,它原本是為了統一力學功率和電學功率而提出的。在天平的一邊有砝碼,另一邊有一個磁場和運動線圈,運動線圈受到的力和砝碼的重量平衡時,我們就能以此來定義質量。後來又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科學家已經能用瓦特天平法來精確測量普朗克常數h了。

2018年,國際計量局開會決定利用普朗克常數來定義質量,並且該決定在2019年5月20日生效。其原理是利用光子的能量公式E=hν和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進行換算。

相關焦點

  • 1千克有多重?
    它就是全世界人稱量質量時需要的衡量標準——被認為最標準的1千克的砝碼,叫做「千克原器」。世界各國的千克砝碼都要與它比對,確認與它的質量一致,才會被認為質量是準確的,才能用於在各地稱量質量。但即使這般小心地呵護千克原器,它還是出現了問題。情況是這樣的。1千克被定義為1000毫升純水在4℃時的質量,但水是流動的,精確稱量1000毫升純水,非常麻煩。
  • 「千克」到底多重將有新定義
    不少人聽到這個問題時,可能會陷入迷茫,1千克不就是1公斤嗎?可問題又來了,1公斤又是多重呢?其實,千克的定義能夠追溯到128年以前,科學家們將一個直徑與高度都為39毫米的鉑銥合金圓柱體作為1千克的標準重量,也就是所謂的「國際千克原器」(IPK)。它被保存在法國的國際計量局中。
  • 1千克究竟有多重?!
    1799年,法國科學家提出4℃時,一立方分米水的質量定義為1KG,並且以這個標準製作了純鉑為原料的『千克原器』作為1KG的國際標準。1889年,科學家們用更穩定的鉑銥合金代替了純鉑的千克原器,並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千克』是以這個『國際千克原器』實物為標準的。
  • 1米有多長,誰說了算?
    用身體部位作尺子米、升和千克以及不同層級的單位,如毫米、毫升等是全球通用的計量單位,被稱為「米制」或「公制」。1米的定義下好了,然而,這條經線長度該如何測量呢?在18世紀,測量這麼長的距離並非易事。兩位天文學家花了6年時間才得到一個確切的數值,再通過數學家的計算,1米從此誕生了。
  • 1米,是如何定義的?
    1米是怎麼定義的呢?長度是人們最常用的物理量之一,那麼如何規範化它的單位呢?的長度定義為1米。他們從法國一直測到了西班牙,得出一條弧,用舊制單位算出地球周長,再除以40000000,得到"1米"的長度,然後以該長度製作了一個鉑制長杆,稱為米原器,並以這根特製長杆為全世界的長度基本單位,而這個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裡。
  • 普朗克常數定義新「千克」
    重新定義「千克」11月16日,在新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們通過投票,正式讓國際千克原器退役,改以普朗克常數(符號是h)作為新標準來重新定義「千克」。而焦耳本身則是一個導出單位,它的定義是1牛頓的力使物體在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動1米時所做的功,我們已經知道,牛頓的定義是使1kg的物體有1m/s²的加速度。因此,1焦耳也可以寫成kg⋅m^2⋅s^−2,於是普朗克常數的單位也就可以寫成kg⋅m^2⋅s^−1。至此,普朗克常數便同kg這一基本單位發生了關聯,我們也就可以根據它來精確定義千克。
  • 1分鐘物理之1千克有多「重」?
    歷史上的1千克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
  • 1千克50克等於多少千克 1千克50克等於幾千克
    重量單位換算是小學數學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之一,那麼1千克50克等於多少千克呢?這是一道關於單位換算的計算題。根據「大單位化成小單位,要乘以它們的進率。」「千克」與「克」的進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要把「克」化成「千克」,要除以它們的進率1000,50克=50÷1000=0.05千克。
  • 「千克」的概念是怎麼被定義的?
    「千克」的概念肯定我們每個人都不會覺得陌生。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定義的嗎? 在過去的大約130年間,國際上對於「千克」定義的標準,都是以國際千克原器「大K」的質量來作為原型參照的。所謂「大K」是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被保存在位於巴黎的國際度量衡局(BIPM)總部,這個圓柱體的質量就是「千克」的標準定義。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一塊這樣的複製品用做本國的質量基準,並需要定時運到巴黎,與「大K」進行質量誤差校對,極為不便,全世界的質量衡量指標竟然都要依賴這麼一塊金屬來進行,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 物理計量科學簡史上:單位和單位制的發展
    所以,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長度單位逐漸統一,這個進程從幾百年前就已開始。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法國科學研究所研究如何建立長度和質量等基礎物理量的基準,這為統一計量單位打好了基礎。次年,採用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並用希臘文中「metron」作為長度單位名稱,中文譯為「米」。此後歐洲大陸相繼採納使用。
  • 計量宣傳周丨科普宣傳之米制的起源
    儘管不久後,人們發現檔案米尺偏離了原來的定義,它比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短了約0.2毫米,但為了方便使用,檔案米尺作為法國的長度基準,一直沿用了近100年。基本長度單位「米」誕生後,很多單位也以它為基礎重新定義了標準。
  • 當年的科學家是如何去定義米的?
    一米到底有多長?當年的科學家是如何去定義米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笑笑,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兩個問題我會在下面的文章仔細的講給你,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刻意準備的情況下,可以說出米、千克的來由,那他就已經有了成為大科學家的思考習慣了,可以這麼說,測量的極限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極限,我們會知道世界上是有一個專門機構管理米、秒、千克、安培、摩爾、開爾文、坎德拉這些物理單位,他就是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而剛剛我說的這七個單位是目前國際單位制中的七個基本單位,科學家描述世界最基礎的語言就是由它們之間加減乘除得到的
  • 「千克」變了:人類思維是宇宙的度量衡 | 睡前聊一會兒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質量和「千克」的話題。除了在物理考試中會遇到千克的問題,我們的生活與這個計量單位最緊密的聯繫,似乎就只是不斷地關注自己的體重。你有沒有想過,胖了,瘦了,除了與身材變化有關,可能還來自「千克」本身的變化嗎?假如藏在巴黎郊區的「國際千克原器」落了灰塵,結果每千克變重了,體重顯示的數字也就會變小。這就好比是,「國際千克原器」落了灰塵,全世界人民都跟著「減肥」了。
  • 中國女性標準體重是多少如何計量身材比率
    計量方法編輯世衛計算方法男性:(身高cm-80)×70﹪=標準體重女性:(身高cm-70)×60﹪=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標準體重正負10﹪~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標準體重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
  • 1公斤=1市斤,現在用的公斤與以前的市斤有何關係?
    市斤是我國古代的計量單位,古時候一市斤等於十六兩;而公斤是我國近代為了和國際單位接軌,又讓人們區別於市斤,於是稱之為公斤,一公斤等於一千克,一公斤為十兩。
  • 1.2米、1.5米、1.8米、2米床的尺寸標準是多少
    床的尺寸標準有哪裡?我們該如何選擇一張好的舒適的床,大家對床的尺寸了解多少?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東西,我們幾乎每天有超過1/3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所以我們選購一張舒適的床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大家對於床的尺寸了解多少呢?
  • 女性1米52—1米76,體重多少不算胖?標準已出,沒超標便不算胖
    有報告指出,我國男性女性的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千克,男女平均身高為169.7和158.0釐米。
  • 520,你如何科學準確地向她(他)表白……
    100多年來,國際米制公約組織對保證國際計量標準的統一、促進國際貿易和加速科技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二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把每年的5月20日確定為「世界計量日」。如今,國際單位制將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常數為基礎重新定義,我們熟悉的一秒、一米、一千克,都有了新的定義方式。此次變革的核心是「計量單位量子化」和「量值傳遞扁平化」。
  • 男性身高1米7到1米8,標準體重是多少?幾乎很少人能夠達標
    和女性相比,部分男性因為經常鍛鍊健身,身上的肌肉多,但只要符合標準體重的範圍,你還是能夠守護身體健康的。據調查發現,物質生活變好後,人們每天攝入的營養也跟上來了。通常男性的身高會在1米7到1米8左右,我們就來看看符合他們的標準體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