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有品
我們可能站在體重秤上抱怨減肥失敗,或者怒斥小販賣菜時偷斤少兩。然而,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重量本身就存在一個問題——它的單位「千克」可能不那麼可靠了。
重新定義「千克」
11月16日,在新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們通過投票,正式讓國際千克原器退役,改以普朗克常數(符號是h)作為新標準來重新定義「千克」。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量子力學中用來計算光子能量的一個常數,它由著名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時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計算的結果才能和實驗結果相符。這樣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1份能量子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輻射電磁波的頻率,即E = hv。普朗克常數的數值是6.62607015 x 10^-34,單位是J.s (焦耳*秒)。
可以看到,普朗克常數的單位是焦耳每秒。而焦耳本身則是一個導出單位,它的定義是1牛頓的力使物體在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動1米時所做的功,我們已經知道,牛頓的定義是使1kg的物體有1m/s²的加速度。因此,1焦耳也可以寫成kg⋅m^2⋅s^−2,於是普朗克常數的單位也就可以寫成kg⋅m^2⋅s^−1。至此,普朗克常數便同kg這一基本單位發生了關聯,我們也就可以根據它來精確定義千克。
牽一髮動全身
這件原本用來定義「千克」的神器自誕生起一直存放於國際計量局,被稱為國際千克原器(IPK)或者「大K」。大K是一塊由鉑銥合金製作的、高度和直徑均為39.17毫米的直立圓柱體。它被安放在法國巴黎郊區的一個保險箱裡,與世隔絕而且一直受到嚴密的監控。同時,大K在各國還有很多複製品,每隔40年,人們都會將大K和複製品進行比對,以確定全世界的重量處於同一個系統。
然而,再精密的人工製品,都無法真正做到「重量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事實上,儘管鉑銥合金是已知最穩定的合金之一,甚至大K幾乎一直「蹲在監牢」中,但人們發現,它很可能已經損失了大約50微克的重量。
千克這一單位的變動不僅會影響導出單位,更嚴重的是,它還會影響到其它標準單位。如果大K的質量發生變動,那麼力的單位牛頓也會發生變動,隨即影響到另一基本單位「安培」,安培的變動又會改變一系列電磁學單位,例如庫侖(電荷)、伏特(電壓)、特斯拉(磁場)、韋伯(磁通)等等。
這些單位的變動將動搖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礎,各行各業都將不得不重新檢視已有的標準。特別是那些對質量變化極其敏感的行業。比如製藥業,50微克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因此,在基本單位這件事上面,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虛言。
如何進行標準測量?
為了對這個新的千克進行標準測量,人們造了新的「神器」——秤和球。
秤是基布爾秤(Kibble balance),又叫瓦特秤(Watt Balance)。它是一種通過電流和電壓的強度精確測量測試對象重量的儀器。由於測量的質量與電流和電壓的乘積(即功率,單位為瓦特)成正比,所以該儀器又被稱為瓦特秤。
基布爾秤可以將對質量的測量等效為對電磁力的測量。而這個電磁力又可以同普朗克常數關聯起來。這背後的原理是兩項諾獎級的研究。
1962年,英國物理學家布賴恩·約瑟夫森(Brian Josephson)提出了約瑟夫森效應;1980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斯·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前者是一種與電壓有關的量子效應,後者則表明電阻也是量子性的。而我們知道,普朗克常數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常數。因此,通過電磁力來平衡質量,再通過含有普朗克常數的公式來計算產生這一電磁力的電壓和電流,從而實現對千克的新定義。
然而,光有秤還不保險,科學家們又造了一個球,來確保萬無一失。這個球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的純度最高、形狀最圓的矽球,由矽-28製成。科學家們對這個球進行了極其精密的檢測,其中含量最大的雜質是銅,但其含量僅為每克樣品中含有7納克,大概相當於每30億個矽原子中才有1個銅原子。
這個球純度如此之高,可以用來更精確地測量阿伏伽德羅常數,而根據某些已知的方程,我們可以根據阿伏伽德羅常數來計算出普朗克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定義是1摩爾(mol)的原子有多少個?在教科書上,答案通常是6.02x10^23。但這個精度遠遠不夠,2017年12月的一篇文獻表明,人們藉助這個矽球,已經將這一常數測到了6.022140588 (65) x 10^23,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最後一位的不確定度,而相對不確定度則不超過1.73 x 10^-8。
有了秤和球,千克的新定義將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精確度。
內容來源: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