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麥粒到普朗克常數,人類斤斤計較的故事

2020-12-10 極客科技宅

我們正處在一個對重量「斤斤計較」的時代,體重秤上稍微增加一個小數字,牽動多少人的心,唉,體重都控制不了還談什麼控制人生。然而大部分人從來沒有想過,我們天天計量的克、斤,已經英制的磅,最開始是怎麼定義的。

重量的測量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自從人類開始物質交換,如何定義物質的多少變得至關重要。最初,稱重主要用於商業和貿易上的需求。後來,準確測量物質的多少,是物理化學醫學研究的基礎條件。

古代中東的秤

根據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出土的一些石塊砝碼,世界上最原始的秤距今已有四千年了。古埃及人在同時代的記載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出土。我們只能根據古埃及的壁畫了解秤最早的樣子。這些古老的秤是一些平衡天平,平衡天平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將要測量的物體放在天平一端,將用來稱重的砝碼放在天平另一端,根據這些石頭或砝碼來測量物體的重量。

壁畫-埃及死神阿努比斯用天平衡量人心

更精密的天平在青銅時代(公元前3000-公元前12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已經出現, 雖然這些最古老的天平我們還沒有實物出土,但是青銅時代的標準砝碼並不少見,這些用赤鐵礦製成的砝碼高度拋光,有些被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包括公牛、獅子、鴨子和青蛙。還有一些是橄欖型的細長石頭。根據馬文·鮑威爾(Marvin Powell)的大量研究明確表明,美索不達米亞的基本重量為謝克爾,重約8.4克。在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楔形文字中,定義謝克爾重量單位是大麥的重量,1謝克爾由180粒大麥組成。

美索不達米亞時期鴨子形狀的石頭砝碼

一般情況下,天平的砝碼都是用石頭來製造,但是對貴重物品,天平的砝碼甚至會用精緻的瑪瑙製作,下圖是一組用來對貴重物品稱重的瑪瑙砝碼組合。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系統是60進位的,這些砝碼的重量是1/60、3/60、6/60、9/60、15/60和24/60謝克爾。這些砝碼的重量不是隨便設置的,各個砝碼的重量比例是3,6,9,15,24,而3+6=9,6+9=15,9+15=24,從3開始,每1項都等於前2項之和,這是典型的斐波那契數列。利用這些砝碼,可以稱出解析度為3/60謝克爾的重量差,這個重量相當於今天0.42克。

在伊拉克烏爾出土的古代瑪瑙砝碼

可能我們覺得這個重量對於古代的平衡天平,一定非常精密了。但楔形文字中記載的最小單位是1/3個大麥粒,等於謝克爾1/540,相當於今天的0.0155克。美索不達米亞人不只是在重量上非常精細,在對分數和數學上的理解超出我們的想像。我們估計用來稱重的商品可能是黃金或香料等非常昂貴的東西。

古代中國的秤

在古代中國,測量重量的器具被稱為衡器,衡器出現的時間可能稍晚於測量容積的量器,可能最初的古代是用量器替代衡器的。商周時期出現了主管度量衡的官職,但甲骨文中尚未見有重量單位。至西周早期,重量測量已得到應用,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記載,周王室和貴族以一定量的銅作為賞賜、交換的等價物,已經有重量單位爰、勻,但目前仍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進位關係。

秦統一天下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公元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標準。到漢代出現木質桿秤,此後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木衡與環權,屬於等臂平衡天平。此外出土更多的有戰國環權以及秦權,權多用作等臂天平的砝碼。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楚國木衡與權)

在古代,天平和秤叫做「衡」,砝碼叫做「權」。在衡的槓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杆的兩端各懸有掛鈎,一邊掛物品,一邊掛權。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權的重量逐一遞增,以稱不同重量。

與美索不達米亞採用六十進位重量單位和斐波那契數列的累加砝碼這種複雜做法不同,古代中國重量單位採用了直觀的十六進位重量單位和二分法砝碼組合,我們設置每個權的重量剛好為上一級權一半重量。

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天平左右對稱,二分法最簡單。在過去測量儀器不夠精密的條件下,砝碼可能會不準,可以用低一級的砝碼校準高一級的砝碼。我們先稱出一個跟小砝碼同樣重量的物體,將物品跟砝碼兩個放一起,剛好就是上一級砝碼的重量。

而且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十六,一斤就分成了一兩,雖然我們今天習慣了十進位感覺不好換算,其實習慣十六進位更好理解,因為十六進位就是二進位。在計算機出現以前,中國人就根據實際應用發明了二進位。

古代中國人還發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這是中國人在衡器上的重大發明之一,漢朝以後逐步演化成桿秤,利用槓桿原理,一個秤砣就可以稱出各種重量,桿秤一直應用到上世紀90年代。

中國獨立發明的桿秤

因為在古代糧食的非常重要,甚至可以作為貨幣使用。所以美索不達米亞人用大麥粒作為重量的基本單位,中國人也利用黍作為重量的基本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從漢朝開始,把銖、兩、斤、鈞、石命名為五權後,直至唐代都沒有改變。其進位方法頗值一提: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釐、毫、絲、忽,其進位方法為,忽到兩都是十進位,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並一直沿用至元明清。

機械時代的彈簧秤

而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前,平衡天平一直是稱重的主要方法,直到1770年左右,英國人理察·索爾特發明了彈簧秤。彈簧秤通過測量施加在彈簧上的壓力來測量物體的重量,其結構基於一個彈簧系統。利用人的重量來壓下槓桿,而槓桿又會旋轉一個附在錶盤上的鏈輪,刻度盤會隨著鏈輪一直旋轉,通過一個塑料指針會標記出重量值。彈簧秤的誤差範圍會隨著彈簧的疲勞而變大,這點不如天平秤。但是因為方便、廉價得到廣泛應用。

彈簧秤的原理

從美索不達米亞以大麥種子為重量基本單位,經歷了希臘人、羅馬人以及阿拉伯人不斷地演變後,世界各地的人們重量單位的標準越來越混亂。比如英國的磅,來源於古羅馬的1Libra(古羅馬重量單位,現在該單詞翻譯成天秤)。現在的1磅=16盎司,1磅為7000粒大麥的重量,約0.45Kg,而保留在倫敦塔裡皇家鑄幣局的標準磅,為5400粒大麥的重量,約0.350Kg,而商業磅又為6750粒大麥的重量,即0.437Kg。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建立了一個基本的測量標準,可以用來比較物體或材料。這一標準很快在貿易中傳播開來,並在世界其他地方多少被接受。歷史上,英國的貨幣單位英鎊等於倫敦塔裡1英鎊銀子的價值,所以英語的 「英鎊」和重量的磅是一個詞。

公元1793年,法國政府設計了一套新系統,稱之為公制,以取代各國混亂的局面,但直到1837年它成為歐洲國家的標準後才得到全面實施。根據最初的定義, 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由於測量水的體積無法精確,也不方便保存。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稱國際千克原器,與作為米的標準的國際米原器一起保存在法國塞夫勒的國際計量局實驗室裡。

即使把千克原器放在真空裡,其質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會發生變化,為了避免用質量變化的物體來定義千克的問題。CIPM 計劃在 2018 年 11 月召開大會,對質量單位 「千克」 進行重新定義,不再用實物,而是用一個基本的物理常數來重新定義千克。選擇的常數是普朗克常數,1千克的定義是普朗克常數為6.62607015×10J·s時的質量單位,將在 2019 年 5 月 20 日開始生效。

註:1焦=1牛·米=1瓦·秒。

其他主要物理量都已經作了修改。

秒的定義,在 1967 年從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的 1/86,400,修改為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之間躍遷時所輻射的電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時間。

米的定義修改為光在 1/299,792,458 秒內傳播的距離。

數位化時代的秤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於重量的測量,數字秤被發明出來。1980年,理察·洛什博和愛德華·普萊爾是第一個為他們的數字秤申請專利的人。數字秤使用與彈簧秤相同的原理來測量重量,通過重量傳感器把施加在材料上的壓力變成電阻值的大小,從而測試出秤上人(或物體)的重量。當天平上的壓力增大或減小時,電阻值就會發生變化,這樣就可以確定重量了。

前段時間大家都很少出門,活動量很少,體重不知不覺在增加,為感知身體的細微變化,特推薦廣東香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體重秤。產品表面採用精心打磨的鋼化玻璃,採用USB充電,LED數字顯示,同時還帶有溫度顯示功能,美觀堅固。附帶的微信小程序,輸入身高秤上即可顯示BMI值,身體的細微變化一目了然。

相關焦點

  • 普朗克常數定義新「千克」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量子力學中用來計算光子能量的一個常數,它由著名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時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計算的結果才能和實驗結果相符。這樣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1份能量子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輻射電磁波的頻率,即E = hv。
  • 量子力學的核心,普朗克常數
    普朗克常數定義了我們宏觀實在物理學的尺寸級別,指引了通向奇異量子世界之路。而且微觀世界的量子表現能在宇宙的各種尺度觀測到。實際上,只需要測量陽光的顏色,就能觀測到這種量子表現的效果。甚至還能藉此測量普朗克常數。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那普朗克常數究竟是什麼呢?普朗克常數是一個物理常數,用h表示,被用來描述量子的大小,是量子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常數,其大小為6.62607015×10^(-34) J·s。人類七大基本單位之一的「千克」就是基於普朗克常數,利用質能公式轉換而制定的。除了這個普朗克常數外,還有一系列的普朗克常量,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普朗克常數幾乎是所有學過物理的人所知道的,可以說是常識。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計算得出該常數,這使得他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這一常數改變了遊戲規則,其通過描述物質的最細微部分如何在稱為量子的離散束中釋放能量,從而將「量子」本質上置於量子力學中。
  • 數學界有4個神奇的數字:除了圓周率和普朗克常數,你還知道幾個
    人類現在已經製造出了超級計算機,它的計算能力呈幾何倍數增長。可在計算圓周率時,仍舊算不到盡頭。和圓周率有關的知識有很多,它在微積分、計算機和物理學等領域,都有著應用。有的人為了培養自己的記憶力,專門去背誦圓周率。如果未來圓周率被證實可以算完,在多個領域都會迎來一場變革。
  • 普朗克人物簡介
    雖然家庭條件優越,但是普朗克學習還是十分刻苦。1867年全家搬去了慕尼黑,普朗克在馬克西米利安文理中學讀書,並在那裡他受到數學家奧斯卡·馮·米勒的啟發,發現自己對數理方面的興趣。從米勒那普朗克學到了生平第一個物理學原理——能量守恆。在這段期間,普朗克第一次接觸了物理學這個領域。換個角度說,米勒應該是普朗克的物理啟蒙老師。
  • 人類知識的極限——自然常數
    毫無疑問,那時候的人類對星星很感興趣,並試圖理解天空中景象的規律。在早期的狩獵採集社會,觀察自然現象使人們創造了第一個神話。早在古埃及,天狼星的出現,通常是在尼羅河泛濫之前,就被認為是開始耕種土地的信號。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反應:一個連續的推理過程發生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試圖理解我們所感知的,將可能有因果關係也可能沒有因果關係的事實聯繫起來。
  • 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我覺得有兩個問題,大家一定跟我一樣想知道答案,其實也是當時的物理學家們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第一、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跳躍到另外一條軌道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第二、如何確定電子在原子內運動的軌道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呢?為了說明這兩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從經典力學開始說起。
  • 普朗克:驚為天人的自殘型帥哥
    然而,好好的數學才學到一半,普朗克偶然去聽了一位物理老師的講座,之前中學時期對物理的興趣又被重新點燃,普朗克立馬決定開始兼修物理。在講述能量守恆定律的時候,繆勒為孩子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建築工人花費了很多氣力才把一些磚塊搬到了屋頂上,後來,雖然建築工人離開了屋頂,但是他所做的功並沒有隨著他的離開而消失,而是變成一種能量被貯存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日曬,屋頂上的磚塊就慢慢地鬆動了。
  • 物理計量科學簡史下:基本常數
    為了給科學發展和交流提供必要的條件,單純靠單位和單位制的統一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確定重要物理常數的公認數值。物理常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其一、是與物體有關的。諸如:比熱、電阻率、沸點、折射率等等。這是物體特性所決定的,稱之為物質常數。
  • 絕對零度和普朗克溫度是怎麼測出來的?
    根據查理定律,對於任意一種理想氣體,只要體積保持恆定,其壓強和溫度之比為常數。如果測出多組的壓強和溫度參數,就能得到一條直線方程。普朗克溫度的由來根據狹義相對論,組成物體的粒子如果被加速到無限趨於光速,粒子的動能將會趨於無窮大,這就意味著物體的溫度會無限高。那麼,普朗克溫度作為溫度上限又是怎麼來的呢?
  • 超大規模望遠鏡下的自然常數
    其他常數則代表了其他主要的物理理論:真空中的光速(表示為「c」),對相對論至關重要;馬克斯·普朗克推導出的常數(「h-bar」或 = h/2π)描述了極小的量子效應;以及牛頓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常數「G」,決定了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1899年,普朗克僅以這三個常數,定義了一個僅基於自然屬性、不涉及任何人造屬性的通用測量系統。
  • 「千克」變了:人類思維是宇宙的度量衡 | 睡前聊一會兒
    近日,國際計量局投票決定,標準質量單位不再是國際千克原器,將使用量子力學中的普朗克常數重新定義千克。這標誌著人類將不再依賴於自然界的實物、而是運用自然界的法則來定義千克,正如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所言,「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是科學進步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國際千克原器,這塊從19世紀以來就扮演千克等價物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將成為人類科學發展的一個優雅的註腳。
  • 愛5諸葛大力的偶像普朗克是個什麼樣的人,了解之後你也會崇拜他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 怎麼會有常數這種東西,談談那些神秘的數學常數
    公元前500年,有一位牛人,叫畢達哥拉斯。如果你對這位牛人有點兒陌生,那畢達哥拉斯定理應該知道吧,那就是: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他創辦了一個數學學派,叫做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認為:整數就像原子一樣,構成了宇宙中的一切,並可以描述宇宙中的一切。
  • 「突破」科學家們發現「基本物理常數」決定了「液體粘度的極限」
    這幅圖顯示了基本的自然常數是如何設定液體粘度的基本下限的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液體粘度的極限。粘度是一種衡量液體流動程度的指標,是我們每天在往水壺裡倒水、洗澡、倒食用油或在空氣中移動時都會經歷的一種特性。
  • 人類竟然創造出5.1億℃的高溫!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有一個溫度。我們平時很冷的時候總愛說一句「我已經冷的感受不到溫度了」就是一句謬論,因為溫度是客觀存在的,「冷」這種感受也是溫度的體現。既然談到了冷熱感受,就有人會問了,我們的宇宙中存在所謂的最高溫與最低溫嗎?或者說,溫度有上下極限嗎?
  • 從無量綱常數,到聲速極限
    這兩個基本常數是精細結構常數(α)和質子-電子質量比( mp/me)。這是兩個無量綱常數,沒有單位的無量綱常數的數值不依賴於任何單位的選擇。這樣的常數常常令物理學家著迷,它們的數值對於我們所知的宇宙的存在至關重要。它們的數值仿佛被「精細調節」過。
  • 《LOL》泳池派對普朗克皮膚什麼時候上架 普朗克皮膚介紹
    導 讀 LOL泳池派對 普朗克皮膚 LOL泳池派對 普朗克皮膚什麼時候上架,LOL泳池派對 普朗克皮膚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