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2020-12-06 科學塢

書接前文,老郭在《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一文中,提到了玻爾的原子模型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這裡來講一講,量子力學的大門究竟是什麼?

一、在通往量子力學的路上,玻爾巧遇驅霧人

話說,玻爾成功利用自己的氫原子模型解釋了氫原子譜線之後,立刻成為了那個階段物理學界中的明星。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出名了之後一樣,四處講學。

一天,玻爾在某個禮堂裡面向下面的聽眾描述他的原子結構。一般來說,這種講座很少有人會在下面認真聽臺上的人究竟在講什麼。但這一天,玻爾遇到了這樣一個年輕人,這個愣頭青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海森堡。

這個時候的海森堡才20出頭,本來是跟自己的老師索末菲出來打醬油的,但他在聽眾提問環節問了玻爾一個相當難以回答的問題:「偉大的玻爾教授,請問電子在兩個軌道之間躍遷需要的時間是多少呢?」

玻爾被難住了,尷尬地下不來臺,但是玻爾畢竟是玻爾,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演講者,他回答說:「這是一個好問題,年輕人。」如今玻爾的這個回答,已經成為很多教授迴避尖銳問題的必殺技。

我們現在回頭看玻爾的原子模型。我覺得有兩個問題,大家一定跟我一樣想知道答案,其實也是當時的物理學家們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第一、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跳躍到另外一條軌道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第二、如何確定電子在原子內運動的軌道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呢?

為了說明這兩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從經典力學開始說起。

二、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之間的聯繫

很多非數學、物理或者力學專業的小夥伴估計都沒有聽說過經典力學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分析力學。這種力學我在其它文章裡也用到過,大家可以往回翻翻,那篇《狗攆包子為什麼走直線?》,還有近期寫《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是怎麼來的?》,都是用的分析力學。

這個分析力學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在使用牛頓力學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軌跡的時候,通常都會建立一個坐標系,比如速度-時間坐標。而這個分析力學的坐標是一種數學上的處理方法,它把描述物體的運動的物理量擴展為兩個,即廣義動量和廣義坐標。

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把二階微分方程(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就是一個二階微分方程)降為兩個一階微分方程,這樣就簡化了計算過程。我在前面文章裡計算穿越地球兩端的隧道所用時間的時候,用的也是這個方法。

這種處理方法的發明人是拉格朗日和哈密頓,他們倆都是數學家,所以你如果說,分析力學其實是一種數學或者是數學上更容易處理的經典力學也是可以的。

三、分析力學是如何看待電子的運動的呢?

從分析力學的角度來說,原子內的電子有兩個參數:動量和坐標。如果我們能同時知道這兩個參數,那麼電子的運動就可以用拉格朗日方程來描述了。這在經典力學力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在量子力學中,這卻是區別於經典力學的關鍵。

對於電子這樣微小的物體的測量,如果我們要準確測量它的位置,就必須用更短波長的光,我們的測量勢必要對運動的電子造成影響,電子就會立刻改變它的動量;而如果我們測量它的動量的時候,同樣會給它施加一個影響,就會改變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

【劃重點】我們不可能同時得到電子的坐標和動量的準確值!換句話說,電子不會有所謂的軌道!

【注意】這個結論,是用分析力學(經典力學)的方法得到的。

四、h普朗克常數——量子力學的大門

就在物理學家們都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海森堡發現了量子世界的一個公式[x,p]=xp-px=ih/2π,這個公式稱為基本對易關係。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可以推導出不確定關係ΔxΔp≥h/4π。

從對易關係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氫原子坐標和它的動量的乘積得到的東西跟它倆的順序有關。從不確定關係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坐標的變化量和動量的變化量不能同時為零。如果量子世界滿足這樣的數學,那麼我們從分析力學中得到的那個結論:「我們不可能同時得到電子的坐標和動量的準確值」就是正確的。

等等,這裡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在小標題三中,竟然用經典力學就得到了位置和動量的不確定關係。如果這樣,那麼朱清時教授所說的,你的女兒同時在客廳和臥室是不是就存在著這種可能性呢?這豈不是會導致一個混亂的世界?

拯救現實世界的就是——h普朗克常數,它實在是太小了,其值為6.6260693×10^-34Js,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計算一顆子彈的不確定度,那就是可以與氫原子電子大小相比擬的數值了。一顆子彈如果在一個氫原子大小的尺度內不確定,並不會干擾到真實世界的秩序。

之所以要把普朗克常數稱為量子力學的大門的原因正是如此——只有普朗克常數發揮作用的現象,我們才稱之為量子現象。

結束語

雖然我們從分析力學中得到了動量和坐標的不確定關係,但真正讓物理學家們相信的是——電子是沒有按照一定的軌道來運動的。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在實驗中觀測得到電子的軌道!實驗中,電子總是在這一刻的某個區域內,下一刻又會跑到另外一個區域,局域地看,電子似乎是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但是如果疊加大量的電子的照片,我們就會發現,電子出現在某些區域的概率特別大,而其它區域出現的概率很小甚至是零。海森堡也因此提出:必須放棄電子軌道的概念。

從此量子力學拋棄了那些臆想出來的東西,只相信實驗觀測得到的物理量,在量子力學中,力學量開始用算符來代替,電子知識概率性地出現在氫原子周圍,並沒有確定的軌道。而海森堡用他的計算方法,完美地解釋了當時發現的一些物理現象,從而得到了那個時代物理學家們的信服。

關於量子力學的大門是什麼的問題,小夥伴們,你們搞清楚了嗎?

歡迎關注@郭哥聊科學,物理學專業科普作者,為科學代言,為愛好者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核心,普朗克常數
    普朗克常數定義了我們宏觀實在物理學的尺寸級別,指引了通向奇異量子世界之路。而且微觀世界的量子表現能在宇宙的各種尺度觀測到。實際上,只需要測量陽光的顏色,就能觀測到這種量子表現的效果。甚至還能藉此測量普朗克常數。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要說普朗克常數就首先要說普朗克這個人,普朗克可以說是量子力學之父,於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物理學家。他是最先提出能量子這個概念的物理學大牛,在「紫外災難」中,普朗克利用量子力學的思想完美地解決了「黑體輻射」的問題,提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下
    我們能夠在這個實驗當中清楚的看到,第一激發態其實是在兩個量子態之間來迴轉換的,它有一個連續的過程。且這個實驗能夠做到一定的預測性:通過看第二激發態的表現,預測到第一激發態馬上要發生一個改變,然後馬上再做一個實驗操作,可以把第一激發態馬上要發生的改變給阻止。也就是說,這個實驗可以在不幹擾第一激發態狀態的情況下,去預測第一激發態的活動。
  • 普朗克常數定義新「千克」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量子力學中用來計算光子能量的一個常數,它由著名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時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計算的結果才能和實驗結果相符。這樣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1份能量子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輻射電磁波的頻率,即E = hv。
  • 為什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不同,它是由一大波牛人共同建立起來。在人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原子結構的過程中,新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產生,量子力學就是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波恩,泡利,狄拉克這些物理學家們共同建立起來的。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普朗克常數幾乎是所有學過物理的人所知道的,可以說是常識。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計算得出該常數,這使得他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這一常數改變了遊戲規則,其通過描述物質的最細微部分如何在稱為量子的離散束中釋放能量,從而將「量子」本質上置於量子力學中。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量子力學一開始就是以公理表述的形式出現的。
  • 揭開量子力學的真面目:了解到量子本質,能解開宇宙運作的奧秘?
    1900年,普朗克提出,不能假定電磁波連續輻射,必須假定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連續地、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只能取某個最小數值的整數倍。這個最小數值就叫能量子,輻射頻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數值。這就是普朗克方程E=hν。E表示能量,ν為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為一常量,即普朗克常數。
  • 日常生活中的量子物理學實例
    熾熱的物體會發光是一種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加熱物體時會先發出紅色,溫度再高時變成黃色,然後溫度再高時變成白色。具體的顏色不取決於是什麼物質,只要是足夠地熱就夠了,也不取決於如何加熱,僅取決於溫度。將一塊玻璃和一塊鐵放在相同的高溫下,儘管它們的物理性質非常不同,但它們發出完全相同的光譜。幾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認知這是為什麼。
  • 數學界有4個神奇的數字:除了圓周率和普朗克常數,你還知道幾個
    數學的基礎是數字,小學老師告訴我們數學就是一門研究數字關係的學科,現在想來說的不夠全面,卻也揭示了數字在數學領域的地位。在數學界中,有4個神奇的數字,背後都藏著這個世界的真理。圓周率圓周率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數字之一了,小學生都會背3.1415926。圓周率的特點就是它無限不循環,它算不到盡頭。
  • 普朗克人物簡介
    普朗克,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與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傳統家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哥廷根的神學教授,他的父親是基爾和慕尼黑的法學教授,他的叔叔也是哥廷根的法學家和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創立者之一。
  •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哪個才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上周說了量子力學的起源,講到普朗克通過研究黑體輻射打開了量子力學這個潘多拉的魔盒,最終導致整棟經典物理學大廈都岌岌可危,然後經過一眾物理學大牛們的研究發現量子世界存在波粒二象性,正在大家都在糾結於量子世界為什麼如此詭異的時候,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已經慢慢崛起,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呢就是維爾納·海森堡,他生於1901年,可謂是量子和相對論時代的原住民,也是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結論是:這隻貓的死活狀態並不是打開箱子那一剎那決定的。這是一個生活常識,是一般吃瓜群眾都知道的常識。如果投票,薛丁格的觀點一定會得到90%以上的支持率。但可惜的是,愛因斯坦和薛丁格都是用宏觀的一些常識和邏輯在套用量子領域的現象,後來證明他們是錯的。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玻爾與愛因斯坦爭論了許多年,被愛因斯坦斥為「像鬼魅一樣的超遠距離作用」。然而一系列實驗卻偏向於量子糾纏的存在。怎樣理解這個詭異的概念?我們先從量子理論說起。本篇文章與教科書完全不同,概念也很不嚴謹,但更容易理解。一、量子的概念1.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人類已經認識到微觀粒子有波粒二象性,認識到不確定原理,認識到電子沒有軌道的概念,可是目前原子的行星模型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依然寫在教科書中。這是有原因的。
  • 超大規模望遠鏡下的自然常數
    其他常數則代表了其他主要的物理理論:真空中的光速(表示為「c」),對相對論至關重要;馬克斯·普朗克推導出的常數(「h-bar」或 = h/2π)描述了極小的量子效應;以及牛頓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常數「G」,決定了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1899年,普朗克僅以這三個常數,定義了一個僅基於自然屬性、不涉及任何人造屬性的通用測量系統。
  • 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比如,玻爾通過對應原理計算出氫原子的電子能量是離散的,從而得出氫的光譜線;銀原子與不均勻磁場相互作用後,自旋角動量的方向也是離散的,這給出了斯特恩-蓋拉赫實驗中兩股銀原子飛行軌跡。根據這個思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問題是:既然能量與角動量都是量子化,也就是離散化的,那麼時間與空間是不是離散的呢?
  • 普朗克:驚為天人的自殘型帥哥
    據說,小時候普朗克在家裡彈琴,鄰居們覺得十分動聽,於是就稱他為「普朗克家的舒伯特」。普朗克除了音樂方面的天賦以外,還有極佳的文學才能,沒事還自己寫寫詩句什麼的。。。(這樣的話,作詞也沒問題了)再加上對物理和數學的濃厚興趣,因此,他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還糾結了挺久。最後,選擇了自己十分擅長的數學,並且打算課餘時間搞音樂。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所以在科學上,首先是通過對客觀存在的現象,去總結規律要「能用」,然後才是試著去通過數學工具來解析原理,再從原理去更精確的推導應用,就是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1)什麼是量子很多人一聽量子,以為跟電子一樣存在一個實體的「量子」,這個理解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