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俗

2021-02-24 培風書院儒商分院

古時候,「婚姻」二字寫作「昏因」。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叫做「昏因」。婚姻兩字,古代寫作「昏因」,「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際,謂之婚姻」,這些都是古人對婚姻的解注。

婚姻習俗成婚的年齡

中國古代婚俗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后傳》中甚至有「月餘遂立為皇后,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成婚的時間

古時男家去女家迎親時,均在夜間。《儀禮·士昏禮》謂:「昏禮下達。」鄭玄注曰:「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並且,「主人爵弁、 裳、緇 ,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亦即迎親的人均穿黑衣,車馬也用黑色。此俗與後世以白天迎親、穿紅色服飾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開始,始將迎親的時間改為早晨。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今行禮於曉。」曉即拂曉。此後相沿至今。

新婦的姿態

古代對剛入門新婦的姿態也很有講究。據《呂氏春秋》記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所謂「安矜煙視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煙視媚行,形容新婦之狀態,可謂入微矣。然可意會,難以言詮。安者,從容;矜者,謹慎;煙視者,眼波流動不直睨;媚行者,動止羞縮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婦初入門之狀態,反是則失身份。」

青廬中成婚

漢代結婚時,均以青布幔搭成帳篷,用以舉行交拜之禮。《世說新語·假譎》篇記載:「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這種在青廬中成婚的習俗,一直沿續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多處提到。

賀婚與聽房

又據史料記載,兩漢之際,已經有了賀婚的習俗和新婚之夜聽房的習俗。據《漢書·宣帝紀》記載:「五鳳二年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漢宣帝這一詔書的目的,就在於提倡老百姓在婚禮上設酒宴慶賀。又據《漢書·袁隗妻傳》記載:袁隗與妻子進入洞房後,夫妻倆在說悄悄話:

隗又曰:「弟先兄舉,世以為笑。令處姊未適,先行可乎?」對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問曰:「南郡君學窮道奧,文為詞宗,而所在之職,輒以貨財為損,何邪?」對曰:「孔子大聖,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 。家君獲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帳外聽者為慚。

可證漢代已有聽房的習俗。

婦女改嫁

另外,古代婚俗中與後世不同的一個習俗是:古代婦女都不忌諱再嫁,並且從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據《禮·檀弓》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死後,「其妻嫁於衛」又載:「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乃哭於他室。」可見,聖人後代的子婦也不免於再嫁。而魏晉、唐宋時名門之女再嫁之事,也屢見不鮮。《三國志·吳志·步夫人傳》中記載:步夫人「生二女,長曰魯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後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後配劉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隨園隨筆》謂:「唐時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並且,當時不論是前夫見到後夫,或是後夫見到前夫,均不用迴避。宋代詩人陸遊與前妻唐琬離婚後,有一次遊沈園,巧遇唐琬及其後夫趙士程,唐、趙還將酒菜送給陸遊,結果感動得陸遊當場在牆上寫了一篇《釵頭鳳》詞。(事見《癸辛雜識》)可見,唐宋時婦女改嫁還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時期,婦女改嫁方為禮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節、牌坊之說。

婚俗集錦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採: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採,今稱 「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 「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 「過文定」或「小定」。

納徵: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徵,今稱 「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 「乞日」、今稱 「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2.換庚譜

媒人提親後,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沒有相衝,便互相交換兩家的庚譜,作為訂親的最初憑據。

3.過文定

為 「過大禮」之前奏,通常在婚禮前一個月舉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備三牲酒禮至女家,正式奉上聘書。

過大禮

訂親之最隆重儀式,約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進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

安床

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結婚當晚,新人進新房後可讓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稱為 「壓床」,取其百子千孫之意。

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古時認為 「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兇,婚後如意吉祥。

嫁妝

收到大禮後,女家的妝套須最遲於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這批大箱小箱的嫁妝,為女家身份與財富之象徵。嫁妝除珍貴的珠寶首飾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豐衣足食)。

上頭

男女雙方在婚禮前夕,擇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時辰,即一小時前),進行上頭儀式。這種儀式須由 「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別是男女雙方的長輩或親友,擇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雙方各自家中舉行。

一對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應選擇一個看見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龍鳳燭,點起清香一炷,連同蓮子、紅棗、湯丸三碗,每碗六個或九個、生果、燒肉及雞心向天參拜。男女雙方並要準備尺、鏡、剪刀、即所謂 「龍頭鏡、較剪尺」,取其光明繼後之意,讓「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髮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上頭象徵一對新人已步入 「成人」階段,並祝福他們同偕白首。

迎親

現今,接新娘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攜著花球迎接新娘。當抵達女家後,第一關便是 「入門」。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智力及體能測試,必要時還加上歌情話,但最重要的還是豐厚的「開門利是」,眾姊妹滿意後才開門。入門後須留意的地方包括:

姊妹接過開門利是後,應從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給男家兄弟,上寫 「姊妹茶點金」。

新郎應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順利入門後,姊妹應以茶點招待兄弟。

開門後,新娘應由大姐或伴娘帶領出來交給其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正式行夫妻見面禮。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新人再向雙親奉茶跪拜(若依照舊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見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應站著奉茶給嶽父嶽母。不過現時已沒有這麼講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準備兩封利是,分別為威旺金及滿堂利是,過門後交予家姑。

出門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意指開枝散葉。大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可加紅綠豆),用來 「餵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

吉時,女子出門時須由大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則便會帶來麻煩。但現時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車的。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應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出門後,如果在送親的路上,遇到了另一拔新娘,無論門第貴賤,這兩個新娘必交換手帕,結拜為姊妹,其時,鞭炮齊鳴,賀之,謂為緣分。

過門

過門指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拜見翁姑及男家其它長輩。

三朝回門

三朝回門指在婚後第三天,新婦由夫婿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後再隨夫婿回家。

相關焦點

  • 解析中國傳統婚俗中的新娘鞋:一雙紅鞋穿到死
    除此之外,中國傳統婚俗中的婚鞋文化也有諸多的講究,一起來了解具體的傳統婚鞋文化吧!一、婚俗中的婚鞋在中國,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級人倫之根本,家族興衰的關鍵,未婚男女的終身大事,不僅受到朝廷、官府、父母、媒妁的幹涉,而且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
  • 僑鄉傳統婚俗你知多少?
    在泉州市檔案局編撰的《泉州僑批故事》一書中,兩封比較罕見的有關婚嫁的僑批引起了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的關注。如果孩子準備結婚了,在閩南有一整套傳統的婚俗禮儀,概承中原文化的精髓。據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圖典》所記載,古代「三書六禮」的婚嫁禮儀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
  • 婚俗文書具有多學科研究價值
    晚清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與倫理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作為男女婚姻關係中最原始、最直接的文字憑證,婚書可以為我們展示社會變遷中婚姻與禮、法、俗、利、情之間的聯繫。我國各民族地區婚俗事項豐富,以婚俗文書的傳承演變考察社會秩序,有助於從動態、微觀層面認識民間社會生活、社會秩序實態,深化對晚清民國時期社會、經濟、法律與文化的認知。
  • 霞浦「百日娶」的婚俗
    這一禮俗早在二十世紀未已逐漸消失,但崇儒鄉、柏洋鄉、水門鄉邊隅山村乃保存這一婚俗,不過也逐慚消失。近年來這一傳統婚俗文化又回歸農村民眾的生活中,人們也正在逐步重視這一婚俗,反映了「孝道傳家」的禮俗已在農村重新興起,說明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孝是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
  • 民間婚俗禁忌.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
    中國民間婚俗文化裡有很多禁忌,在閩南一帶有忌六月結婚的說法,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婚俗文化講究富貴美滿,結婚以後多子多福,忌諱六月結婚是有根源的。原因四,古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遵循天人合一,生活要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種,秋冬收割。在豐收的季節結婚,符合自然規律。
  • 霞浦的特殊婚俗——「百日娶」
    這一禮俗早在二十世紀未已逐慚消失,但崇儒鄉、柏洋鄉、水門鄉邊隅山村乃保存這一婚俗,不過也逐慚消失。      近年來這一傳統婚俗文化又回歸農村民眾的生活中,人們也正在逐步重視這一婚俗,反映了「孝道傳家」的禮俗已在農村重新興起,說明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禮儀:「孝是立身之本
  • 「婚俗檔案」 | 藏在檔案中的愛與禮
    短短數字,就描繪出婚慶的歡樂場景,洋溢出豐富的情感作為古代人們活動的原始記錄的一大成果《詩經》記錄了大量的婚俗活動「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從這些珍貴的檔案材料中我們能夠發現檔案不是冰冷的,它是有溫度的我們可以從情書檔案中讀到情竇初開讀到地久天長也可以從婚俗檔案中讀到婚姻的愛與禮婚俗
  • 古埃及王室的婚俗,為何兄妹父女能通婚?
    一、驚世駭俗的古埃及王室婚俗古埃及與古中國一樣,都位列「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據《古埃及文明史》所載,早在兩百萬年以前,埃及就出現了人類,在距今7500年前,古埃及的法尤姆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城市,而在大約公元前350年前後,埃及開始進入王朝社會。
  • 婚俗中的三茶六禮具體是什麼
    在我國,茶被看做是一種高尚的禮品,是純潔的化身、吉祥的象徵,從而被寄寓某種特定的含義,因此,茶與婚俗結緣很早。到了宋代,婚俗與茶的關係基本定型,茶葉已成為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禮品。明代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可以看出,古人結婚以茶為禮是取其「不移志」之意。
  • 西安「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走進灃西 倡導婚俗新風尚
    活動通過中國風的集體婚禮來展現傳統七夕節,儒雅厚重、大氣唯美、優雅壯觀的婚俗嫁衣,演繹了中國3000年前傳統的婚服華麗樂章。觀看了現場呈現的周制、漢制、唐制、宋制、明清制、現代婚服模特秀,觀眾紛紛拍照紀念。婚俗專家還向觀眾講解了古今嫁衣文化變化及不同朝代的婚俗理念。
  • 禮行天下 維德角婚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一個國度有著怎樣的婚俗呢? 民間的婚俗是:小夥子用植物葉子包裹鮮花,向姑娘求婚。姑娘接受之後,小夥子便在其身邊跳舞,並投以深情目光。之後,小夥子便以香蕉葉作紙,寫信給姑娘父母求婚。信由小夥子的教父或有威望的長者親自送去。女孩父母當著送信人的面,問詢女兒的意見。傳信人有義務將姑娘的話如實傳達給男孩。
  •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十裡紅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通常指的是女兒出嫁時的場面。通常會用「良田千畝,十裡紅妝」來形容富貴人家女子出嫁時嫁妝的豐厚。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時間「婚姻」二字在古代也被寫成「昏因」,意思是說: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男家去女家迎親時,通常都是在夜間。
  • 不同國家的婚俗,其中竟有送鵝?
    大家都知道,南北方有鹹甜豆腐腦的差異,不同省的口音也截然不同,自然而然的,不同國家的習俗也千差萬別,而其中有趣的一個習俗,就是婚俗。 接下來,LOVE&LOVE就為大家科普一下有代表性有特點的幾個國家婚俗吧。
  • 陝西婚俗中的四樣禮是什麼有哪些
    在西安這座古城,風俗習慣自然少不了,尤其在結婚中,婚俗習慣更是不少,那麼準新人們,不了解的就跟著小編接著往下看!陝西婚俗中的「四樣禮」,是男女雙方家中長輩十分重視的一個禮節;不管你是80後、還是90後;不管你是辦中式的,還是西式的,這「四樣禮」都是婚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送的好,娘家人滿意,送的不好,娘家人生氣不說,恐怕還會影響你今後的小日子。
  • 日本結婚聘禮給多少,島國婚俗,給你個眼神體會一下
    中國的年輕人結個婚這麼辛苦,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下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看看那邊的婚俗又是怎樣的呢? 說起日本人的婚俗,花樣可絲毫不遜色於中國。
  • 聽說這是咱晉江的婚俗?
    「安平鎮」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橋「安平橋」,又稱「五裡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蘇升介紹說,這座安平橋在後期修繕時,自己的二叔公作為石橋修繕的監理,他們家和這座石橋也是很有緣分的。
  •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藏民族婚姻文化同樣受人矚目藏民族婚姻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豐富性以及在藝術上的表現都體現了藏民族文化的神韻與魅力卓倉藏族作為藏族部落之一其婚姻形態和婚姻文化具有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充滿著濃鬱的藏族文化和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氣息如卓倉地區在羊圈設宴招待賓客在羊圈設宴是源於藏族人民以牧業為主因為牛羊是生活之本宴席設在羊圍是不忘根本的意思總而言之藏族婚俗具有共同性的特點這種共同性主要體現在婚禮的整體程序和表現形式
  • 廣西梧州的獨特婚俗,女子出嫁穿黑衣,喜事當喪事辦
    自從廣西新聞爆出了個柳州發生低俗婚鬧的新聞後,引起了許多廣西網友的討論,不僅表達對低俗婚鬧憤怒和拒絕的立場,(條友嚴重懷疑這是GZ和HN人)也開始紛紛的關注自己家鄉的傳統婚俗起來。有一位叫做愰塘鏡的梧州網友說自己的家鄉婚俗是新娘出嫁如小喪,小喪就是小型的喪事,就是把婚事當做喪事來辦。他說到「梧州風俗婚鬧是用打銅鑼通知左右鄰舍我要結婚了,沒那種無聊的婚鬧,要麼就是喪婚,所謂喪婚是指嫁出去的女孩如同家裡死了人,新娘新郎都要穿深色衣服迎駕,同輩份的要避開新人上門。
  • 中華傳統婚禮在風尚圈實景呈現,應國家開展婚俗改革意見要求
    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促進婚姻幸福、家庭和諧,民政部近日印發了《關於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形象禮儀行業風尚圈在2018年5月13日在風尚圈一號廳實景呈現了中華傳統婚禮,全程莊嚴神聖,體現了古人對待婚姻的忠貞不渝和與子偕老。
  • 【寶慶風情】隆回九龍山婚俗的吉祥寓意
    家鄉婚俗中,新房的布置蠻講究。首先是梳妝檯上必須有一個米升,表示婚後能過上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的日子。米升上面插一把剪刀和一把尺子,一來闢邪,二來表現家鄉婦女會剪裁(會針線活),持家有道,上得廳房出得廚房;還要有五個小碟分別盛放麻、麥、米、豆、粟,蘊意五子登科(清光緒禮俗篇有載:「取早稻、粟、黃豆、穀米、綠豆或長角豆五種各少許貯以貼袋,署曰五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