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友搬了新家,邀我們過去參觀。
裡間的茶室特意換了裝修風格,一面方牆上做了很多展示架,滿滿陳列著各式各樣杯杯盞盞。
這面牆既是裝飾展示,又是隔斷屏擋,布置上花了巧思。
大致看去,裡面陳列的茶具裡,以杯盞為主。
天目柿紅盞、景德鎮手繪主人杯、汝窯開片杯、手工玻璃品茗杯、一組完整的花神杯……
琳琅滿目,應接不暇。
各式不同器型的茶具,隨著功用的不同,梯次展開。
拉開最底下的抽屜,還有蓋碗數隻、公道杯若干、以及朋友藏下來的幾把壺。
按老友的說法,自從喜歡上喝茶後,也愛上了捯飭茶器。
常年累計下,不知不覺間就收集了這麼多。
於是在換房子時,他特意布置出這個空間,專門擺上這些年入手的茶具。
其中,以五花八門的茶杯,數量最多。
依照每天不同的喝茶心情,輪番將這些杯子換著用,能一直維持新鮮感。
那天下午和朋友一邊喝茶,一邊聊起這些茶具。
他開玩笑地提到,這些年投在挑茶具上的錢,少說也快過10W了。
一路交了不少學費後,他總結了不少買茶具經驗,對新手入門挑茶具來說特別實用。
下面以問答形式,將老友的選茶具心得,逐一分享。
當你泡茶、煮茶、喝茶過程,不知該怎麼挑茶具時,不妨多參考這份「大綱」!
《2》
問題1:你平時一般用什麼茶具泡茶?
蓋碗為主,很少用壺泡。
因為這幾年都是喝肉桂、水仙、老壽眉這類的茶,泡茶時用蓋碗最方便。
普通的一隻白瓷蓋碗就能用好久,價格也不貴。
之前收藏的景德鎮手繪青花蓋碗,柴燒蓋碗之類,通常是有客人過來再拿出來用。
平時家裡泡茶,準備了很多德化白瓷蓋碗,就是通用款型的。
洗乾淨後將它們放在泡茶臺上的茶具筐裡,等到要泡茶時再拿出來燙一遍,直接泡茶。
同時準備四、五個這樣的蓋碗,就算一個下午就換了好幾種茶,也足夠應付。
白瓷這種材質,又輕便,又不吸香氣,關鍵還好清洗。
泡茶時,茶湯又能瀝得比較乾淨。
不像茶壺,它們的出湯速度會慢很多。
並且個別壺嘴細的壺,好看是好看,但泡茶時,茶壺底部的茶湯根本瀝不幹,會讓一泡茶越泡越澀口。
問題2:關於選蓋碗,你一般怎麼挑?
主要是看趁不趁手。
之前聽人說,男性用容量大的蓋碗,顯得更大氣。
然後買了個快200毫升的大青花回來,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蓋碗大,用起來特別重手,倒出茶湯時反而不順暢。
其實在容量上,不主張買太大的。像110毫升上下的,完全足夠。
在材質上,就沒什麼好講了,就是以白瓷為主。
換作其它的,都比較冷門。
之前買茶時別人送過一個玻璃蓋碗,摸上去很薄很輕,結果用起來特別燙手。可見是玻璃的導熱比較快,不隔熱。
按泡不同茶葉的選擇分,一般泡巖茶時是用之前在武夷山買的那批「巖茶專用蓋碗」,帶有「大紅袍」這類標識,倒出茶湯很順暢,很好用。
如果是泡其他茶,像白茶和紅茶等,就是選其他蓋碗按心情輪流換著用,反正用得趁手就行。
蓋碗按器型的不同,有分高矮胖瘦之別。
當一個新蓋碗拿到手上,第一步要先端起來,試試手感。
如果是手指不夠長的人,那麼選太寬的蓋碗,必然不好抓穩。
另外,考慮出湯的順暢性,蓋碗的碗口處要有「沿」,不然像那種走日式風的蓋碗,完全是直筒型的,根本不方便泡茶出湯,買回來只能當擺設!
問題3:你平時買這麼多茶具,一般是買哪幾類比較多?
(朋友指著那面展示牆),你看,基本上都是陶瓷和玻璃的。
站在個人立場,我覺得玻璃和陶瓷是性價比最高的茶具材質。
選粗陶的,遇到個別做工不好的,會帶土腥味。
選金屬的吧,像鐵壺、銀壺、銅壺這些的,便宜的都不能買,金屬用料不純易摻雜,用起來不安全。
之前從某品牌那,買了個鐵壺,一開始用著還不錯。但放了一段時間後,因為沒有注意保養,裡面全生鏽了。可見對於「懶人」來說,金屬材質的茶具,並不實用。
提到紫砂吧,很多人覺得這裡邊水太深。我純屬是用慣了蓋碗,不習慣太用紫砂壺,覺得多少都會吸味道。並且一把好的紫砂壺,價格還不便宜,對新手小白來說,不推薦盲目涉水。
對比來,對比去,就剩下陶瓷類和玻璃類茶具,買得最多了。
蓋碗,白瓷為主。
公道杯,玻璃為主。
純透明和帶錘紋的,都買了不少。平時光線好的時候,將茶湯倒進玻璃公道杯裡,倒影特別好看。並且倒進玻璃公道杯裡,裡面的茶湯是暗是亮,也能一眼就看清。
至於白瓷公道杯,之前在買組合裝時有收到不少,家裡有備幾個,平時不常用。
品茗杯,陶瓷為主,玻璃的也不少。
原本我買茶杯,出發點就只有一個,好看就行,合眼緣最重要。
然後就接連買了不少,鈴鐺杯、鬥笠杯、海棠杯、花神組合杯……
收集這麼多不同的茶杯,其實主要是個人愛好。
新手在買茶杯時,基本是挑幾個主人杯,再加上一套完整的品茗杯,方便招待客人,這就足夠了。
這裡面沒什麼好說的,關鍵看個人喜歡。
不過要是買給「客用」的杯子,注意容量別挑太大,不然三五個人坐下來,用大杯子喝茶,蓋碗衝出來的一道茶湯,壓根就不夠分。
問題4:茶濾、茶巾這些茶事小工具,你一般怎麼挑?
看自己的泡茶需求定咯。
茶濾,我家裡只備了一個,平時很少用。
除非是茶葉真的特別碎,才偶爾拿出來過濾一下。
只有偶爾的碎葉時,根本用不上過濾,將茶湯倒進公道杯裡,不一會兒碎茶就會沉底,最後將茶倒入杯內,不會讓你喝到滿口碎茶末。
個人不喜歡用茶濾的原因,是覺得濾網比較難清洗,平時放在架子上又會落一層灰塵。
每次在使用前,都得認真清洗一遍,不然擔心會影響茶湯味道。一來二去,覺得用起來實在太麻煩,就擱置在角落了。
茶巾這類的,我覺得它們是茶桌必備品,也是消耗品。
每次擦完茶水茶漬,將茶巾弄溼弄髒後,要及時攤開、清洗。
不然,遇上潮溼南風天,這些沒及時晾乾的茶巾,怎麼聞都是一股悶味。
基本在買茶巾時,會一次性買好幾條,隔幾個月大半年,看具體情況需要,就更換一條新的。
至於說到養壺筆、茶寵、茶道六君子、蓋置等零零碎碎的小工具,關鍵看你能不能用上。
如果有需要,自己也喜歡捯飭,那麼就買。反正這類零碎的茶桌小物件,普遍價格不貴。
如果自己用不上,同時又想保持茶桌上的清爽整齊,那麼就不用往桌上擺太多這些物件,太佔地方,影響泡茶施展。
《3》
這位性子耿直的老友,分享了一長串,關於買茶具的大實話。
按朋友的說法,泡功夫茶時,茶具的最低配,不過是一蓋碗、一公道杯、一茶杯。
過去,李白是用一蕭一劍走江湖。
現在,泡茶只需化繁為簡,挑茶具沒必要想太複雜。
對只想喝幾杯茶,務實為主的茶客。
那麼在挑茶具時,實用為上。
別聽信噱頭,按需購買即可。
主打花裡胡哨概念的茶具,如果用不著,那麼不需買太多。
不然,買回家後擺在一旁「落灰塵」,零碎的小物件收拾整理起來,還很不省心!
如果出於個人喜好,打算「藏」一些茶具的朋友。
那麼,合眼緣為主,精品為上。
三千弱水裡,取中一瓢,就是種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