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吃小籠包,最出名的品牌是「鼎泰豐」。
味道相當不錯,和上海的南翔小籠包、佳家湯包,還有江蘇的灌湯包一樣,都是米蟲超級喜愛的美食。
不過這次去臺北,在當地朋友的建議下,品嘗的是另一家名店的小籠包。
店名叫做「點水樓」。
別的餐廳都以被美食權威米其林評鑑為榮,這家店卻不在乎。
2017年11月,當米其林美食密探用餐完畢,表明身份想要訪談主廚時,居然吃了個閉門羹。
不用啦,我們不加入評鑑,謝謝!
如此霸氣的回答,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該店在臺北有好幾家分店,米蟲去的是中正區的懷寧店。
店內的裝修、布置和桌椅風格都古色古香,還吊著好幾個燈籠,很有江浙一帶的優雅情調。
菜單上列出的也主要是江浙傳統菜,諸如叫化雞、龍井蝦仁、老鴨煲、東坡肉、獅子頭等等。
不過臺灣朋友說,最有特色的是這裡的小籠包。
嗜吃小籠包的食客,最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一不小心夾破了皮,浪費了美味的湯汁。
即使筷子運用的出神入化,有的小籠包底部粘住了蒸籠,想夾起來真是很不容易。
據說,點水樓小籠包的特色就是皮非常薄,但又有很強的韌性。用筷子隨便怎麼夾,都夾不破。
有沒有這麼神奇啊?米蟲抱著懷疑的心態,一口氣點了三種不同的小籠包。
第一種是普通的小籠包。
外觀並無特別之處。
用筷子輕輕鬆鬆就夾了起來,蘸上陳醋和薑絲,按照小籠包的標準吃法,先咬破一點皮,吸取裡面的湯汁。
嗯,又熱又鮮甜,肉汁的味道很濃,跟鼎泰豐各擅勝場。
皮確實超薄,可以用「薄如紙張」來形容。
夾第二個的時候,筷子故意加了點勁道,用夾雞蛋的架勢去夾。
小籠包的皮陷了進去,形狀嚴重變形,有那麼一瞬間,感覺它好像已經被筷子洞穿了。
可是夾到碗裡一看,耶!居然完完整整,一點都沒有破。
看來不是浪得虛名,還真是有點神奇呢。
第二籠端上來的是蟹皇小籠包。黃澄澄的色澤,很引人食慾。
這次米蟲用筷子頭去戳它,仍然沒有戳破。
而它的皮比剛才那一籠更薄。米蟲在全國各地吃過的十幾種小籠包中,它是最薄的。
有人開玩笑說,這麼薄的皮,吃在嘴裡感覺全是餡料,甚至吃不出皮的存在。
不過,餡料的成分主要是蟹肉,好像沒有什麼蟹黃。
大概是由於菜名是「蟹皇」,不是「黃」。
所以和鼎泰豐比起來,味道屬於偏淡,蟹味相對沒有那麼濃。
第三籠是翡翠小籠包,餡料都是素菜。
這個也是一般般,不過不失、中規中矩。
三籠小籠包下肚,肚子仍不飽,於是又叫了一碗牛肉麵。
是一個超大的海碗,看到嚇一跳。
麵條很粗,很有嚼勁。
碗裡有牛肉、牛腩和牛筋,全都切成大大塊。
尤其是牛肉,如此驚人的厚度,和小籠包簡直是兩個極端。
有點擔心肉質會不會超硬、超難嚼爛。
然而送到嘴裡一嘗,竟是超乎預料的軟爛細嫩。
雖然不是「入口即化」,但牙口不好的老人家來吃也完全沒問題。
廚師的烹飪技巧倒不見得特別高明,主要是因為食材本身的質量很好。
表面上看是一整塊瘦牛肉,其實裡面夾雜著一絲絲肥牛膏和牛腩,令肉質肥瘦相間,吃起來自然就不會又硬又柴了。
薄薄的小籠包,厚厚的牛肉。
雖然不算很完美,但都有用心去製作。
是值得再次光顧的餐廳。
難怪它拒絕了米其林,米其林仍然將它列入「必比登推介」榜單。
往期推薦的美食如下:
1,臺北名店的滷肉飯,CP值比故宮的東坡肉更高
2,金字塔造型的「千層肉」,吃貨都想到此一遊
3,《功夫》中的包租婆,原型來自香港這家美食店
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今後還會陸續介紹各種地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