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體現於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高雅的文學藝術,皆是深植於民族內部的特色文明的具現化。若是談及日本,想到和服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數。然而和服的種類之繁多,歷史演變過程之繁雜,可能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和服的穿著講究年齡性別之分,且場合之分似乎更為重要。
衣如其名,是神前婚禮的必要穿著。色調為紅或白。主要分為打掛、白無垢和振袖。
由未婚女性穿著,特點是色彩斑斕、圖案豐富。至今仍是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裝,是女性出席成人節或親友婚禮的常見服飾。
由已婚女性穿著,色調為黑色。比起振袖袖口更短。通常在裙擺或者袖口的位置有刺繡圖案。腰帶有金色或銀色的線。
是一種簡略式禮服,穿著場合眾多。袖長相較振袖而言更窄,類似中振袖。最初其上紋樣為家紋,類似色留袖,後來這一習慣被逐漸廢棄,訪問著成為較為正式的禮服。並不區分已婚未婚。
與黑留袖一樣,只是顏色不同,通常是已婚女性出席婚禮時穿著
簡略式單色禮服,已婚未婚均可穿著。通常是出席茶會時穿著。男性的色無地也是作為便裝使用。
明治時期多作為女子校服。現代女性的弓道服和畢業服都是這種袴服。
夏季服裝,並不用於正式場合。時至今日,穿著和服的機會已經漸漸減少,但是穿著便利,又兼具美觀的浴衣,仍被人們青睞。
和服雖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但是據文獻記載,和服最開始其實是模仿中國隋唐時期的服裝而來。因此和服最初曾被稱為「吳服」。從上古的彌生時代的簡易和服,到如今款式種類多樣的衣裝,其中具體的演變過程是怎樣呢?
最初,彌生時代日本人的服裝質樸而簡素,關於和服雛形的記載,可以追溯到邪馬臺國時代。《魏志·倭人傳》中記載道:「用布一幅, 中穿一洞, 頭貫其中, 毋須量體裁衣」。奈良時代,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來華。除了儒教以及律令制度之外,也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唐朝華麗雍容的審美藝術與遣唐使一同漂流過海,來到日本,和服的樣式漸漸由最開始的簡樸,向華美發展。
平安時代,隨著假名文學的興起與遣唐使的廢止,日本文化在充分吸收了唐朝的文化藝術後,開始內化發展,並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這一時期,染織技術較之前有所進步。紋樣也從大花型發展為團花紋樣、對波紋樣等。
到了鎌倉時代,由於公卿階級過度腐化,窮奢極欲,貴族勢力逐漸衰退。此時,武家文化出現,與平安時代侈靡繁華的和服相比,鎌倉時代的和服明顯更加精煉,注重穿著的實用性,對腰帶也提出了要求,整體上看來更加簡便。
隨後便是安土桃山時代,雖然天下仍未平定,但是在幾百年貴族文化的浸潤中,奢華的風格再次融入上層武士階級的審美追求之中。此時的和服更加多樣化,也更加華麗。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和服,比如參加婚禮、茶會時穿訪問裝;參加慶典、宴會時穿留袖裝等。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的繁盛期。和平安穩的政治所帶來的便是文化上的繁榮,至此和服的樣式在外觀上已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這一時代出現了許多和服裝飾物,整體風格更加奢華。明治時代,和服在吸收洋服特點的基礎上逐漸穩定下來,基本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和服。
和服的演變,不僅僅是衣裝的變化,更是日本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消化與融合。在和服由裝飾性,向實用性、藝術性兩者兼具的方向發展過程的背後,是日本對於吸收的唐朝文化的進一步內化。例如「十二單」(じゅうにひとえ),雖然並非疊穿12層單衣,但也是要在單衣上疊穿12層稱為絓的裝飾。放眼看去,從平安時代的十二單,到現在的浴衣,和服既沒有摒棄美觀,也能做到便利,這正是日本民族吸收外國文化後進行融合的結果。據說日本其實在和服上下過很多功夫。因為和服有很多布料,所以有很好的保暖性,適合在冬天穿著;同時因為面料多為棉麻等自然植物纖維,透氣性好,也適合在悶熱的夏季穿著。
另外,直線剪裁是和服的一大特色。這一點其實與中國的漢服相同,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在服裝上也重視倫理,拒絕過多展現出軀體的線條。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都不再將女性隱藏在厚厚的布料之下,明治時期的行燈跨,民國時期的旗袍,都回歸了對人性的關懷,女性逐漸擁有了展示自己的自由。現如今大多數國家的傳統服裝已經成為了一種儀式性場合的穿著。這種不用介意封建禮教、倫理規矩,可以自由自在選擇穿衣的權利,在過去的女性看來,可能是遙不可及、想像之外的事情。
[1]劉曉丹.從和服的發展歷史看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29(05):147-148.
[2]張婷婷.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內涵[J].文化學刊,2016(02):51-55.
[3]閆彩妮.旗袍與和服的文化比較[J].隴東學院學報,2014,25(0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