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表演(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9月28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下午,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為向中國表達文化東渡日本的感激,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向福建漢服天下協會無償捐贈有近100年歷史的珍貴和服和丸帶。福建漢服天下為表示感謝也向日方回贈一套新娘漢服。
本次捐贈的「松竹梅紋黑地振袖縐綢和服」,製作精美,是日本大正時代的產物,距今有約百年歷史,屬於日本中層家庭經典的新娘服飾。據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會長渡邊智慧介紹,和服上的「歲寒三友」松竹梅等圖案都是由古代中國傳到日本,編織、彩染、刺繡等技術亦是如此。
據介紹,此次日方向福建方面捐贈和服行動,緣起於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赴日文化交流以及日本亞洲太平洋觀光社《和華》雜誌總編孫秀蓮從中促成。明末清初時,福清黃檗山萬福寺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後形成「日本黃檗文化」,對當時的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近年來,發源於福清的「黃檗文化」在中日間重新得到各界重視。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曾多次組團赴日進行民間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並數次造訪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達成日方向福建方面捐贈和服的意向。今天捐贈和服行動實現,成為福建與日本友好交往的又一段佳話。
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是日本一家非盈利的機構,成立於1975年,會員大多是熱愛服飾文化的普通家庭主婦,渡邊智慧已達88歲高齡,她作為一名活躍在日本民間的文化傳承者,和研究會的其他會員一起對日本的民族服飾即和服的知識、穿著、縫紉技術進行保存和傳承,並收集了大量資料,開展了有關服飾的眾多調查研究。研究會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日本文化的故事和來歷都深深承蒙中國的惠澤。
「父親很熱受漢文化,我從小就受到他的影響,知道很多中國的歷史故事,成語典故。」渡邊智慧在捐贈儀式上表示,自古,有很多文化事物都由中國傳入日本,此後,日本人加入一些創造使其更符合日本的風土。經過長年積累,已成為日本人可信手拈來的自家之物。
「但是,我們在講述日本文化的時候,不能遺忘了它們和中國的關係,要結合傳說揭示其中的意義和由來。通過此次和服捐贈,希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在日本一直倍受重視。」渡邊智慧說,此次的捐贈是讓和服」回娘家」,回到自己文化的發源地。
福建省漢服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向日方回贈一套漢服。他指出,在歷史上和服和漢服之間有著悠久的淵源,有許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兩會作為中日兩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的機構,正是要以傳統服飾文化為切入點,更加深入的發掘兩國之間的交流歷史,促進友誼和相互間的了解。
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會長林文清出席捐贈儀式表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基礎在民間,中日之間有許多割捨不了的文化和感情。林文清說,日本和福建省的友好交流歷史悠久,唐宋以降日本的遣唐使大都登陸福建,民間的海上貿易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繁榮,特別是明末隱元東渡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為日本江戶時期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唐時期的衣冠文化傳至日本,特別是吳越的衣冠文化傳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吳服文化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和服文化。
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在長期和日本各界進行民間交流的同時,搭建民間文化交流的橋梁,促成日本服飾文化研究會和福建省漢服文化促進會的中日服飾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促進中日民間文化和友好交流,搭建以漢字文化圈和黃檗文化的平臺,增進中日兩國民間的感情,為兩國的民間友好做出貢獻,真正落實體現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當天活動現場,渡邊智慧女士展示了日本和服的穿著過程。她說,「每年我們都會邀請中國留學生試穿日本的振袖和服,年輕人的到來,就像是遠房親戚的兒女前來拜訪一樣,讓我們倍覺親切。」
據悉,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服飾文化研究會代表團還將赴福清與當地旗袍協會進行服飾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