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把唐朝的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提高了一個層次,故在此基礎上唐朝進行了一系列對外政策,以此來彰顯大唐盛世下的國威和榮耀,尤其在經濟上 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賦稅等,同時協助百姓進行農業生產,將租庸調製落實在每一個普通百姓家。在對外國際貿易和交往中,唐朝與周邊的諸多小國家或是小部落等交往,尤其是日本。
有史料記載,唐朝前後與日本直接的貿易、文化等交往高達13次之多,而且為了顯示盛唐,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期間,朝廷派專業且對口的人員,向遣唐使們講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農業等各個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先進絲綢技術,無保留的傳授給日本,加快了日本服飾文化的發展。
然而此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其中奈良時代是日本與唐朝文化交流最頻繁、最高效的時代。在此時期下,日本直接將唐朝現有的佛教、儒教、律令政治等在日本施行,同時中國的服飾文化也直接衝擊或是影響了日本的服飾文化的發展與改良。故此,我們本篇專門論述唐朝盛世下,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服飾的影響。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繁華的場景圖
唐朝服飾文化下的特點與制度
初唐服飾在絕大程度上,是由南北朝及隋朝的服飾特點直接過渡過來的,而後期唐朝湧入了大量的胡人進入,由於胡人屬於早期的遊牧民族,能歌善舞,尤其是胡人舞蹈的服裝色彩豔麗、材質輕薄,故在盛唐女性開放、包容的狀態下唐朝的服飾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下面,我們從唐朝服飾的特點、有關服飾的制度及其女性的服裝三方面來解讀唐朝服飾文化。
(一)唐朝服飾的特點開放、包容、多樣,屬於唐朝服飾的三大特點,而開放性主要指唐朝女性的服裝,如:花籠裙,屬於輕紗、半透明,故女性穿上以後,很容易展示女性的自然之美與風韻之美。同時唐朝與其他朝代相互對比,顯示女性服飾特別的開放。
包容性,主要體現在盛唐之下,唐朝屬於東方泱泱大國,周圍的小國家及其小部落,都開始主動和唐朝來往,尤其是以安祿山為代表的胡人。胡人在三國時期屬於西涼部落,擅長騎馬射箭等等,時不時會舞蹈,而舞蹈的服裝與日常居家的服裝,更加的豔麗與妖嬈,伴隨著半透明的輕紗,更加的顯示出舞蹈的美。
唐朝服飾分解
而多樣性針對唐朝女性服裝來說,據《新唐書》記載,女性裙子都高達數十種,如:花籠裙、襦裙、花間裙、月華裙、百褶裙、羅裙等等,同時除了女子的裙子外,在搭配上還有冠帽、鞋履等。唐朝的服飾真的很多,在不同的場合也會有不同的服裝裝扮,如:朝服、公服、百祭服、常服,其中前三種都是在公共場合或是正式場合的穿戴,後一種較為隨便。走在唐朝的京都長安街上,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唐代女子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這種是典型的常服打扮。
(二)唐朝的服飾制度隋朝雖然是一個短命的朝代,但是它繼承了南北朝的很多精華部分,其中隋朝的服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唐朝在建立後,直接把隋朝的服裝引了進來。
《新唐書》記載:「唐初受命,車、服皆因隋朝。 武德四年,始著車興、衣服之令,上得兼 下,下不得凝上。 」
《新唐書》
可見,唐朝有關服飾的制度也是由隋朝沿襲下來的,而且何為制度呢?其實,就是把服飾的顏色和樣式等與不同階級的人做出規定。如唐朝初期規定,天子的服飾為黃袍,除了天子任何人都不能使用黃袍和明黃色的服飾,即明黃色成為了皇帝服飾的專用顏色,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印證了那句話「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另外服飾的等級差異還體現在衣服樣式,花紋,配飾上。 一般貴族階層的服飾樣式比較講究,面料是上等的材料,款式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 做工也比較細緻。 服飾花紋也有明顯的地位特徵。武則天時期:
「曾賜武官袍並繡虎豹等瑞獸,以示武官的威猛; 賜文官袍並繡雁鷹等神禽, 以示文官的儒雅」。
可見,在武則天時期,服飾及其配飾發展到了頂峰,重點不是在如何穿的華麗,而是講究如何穿搭的最好,如配綬的長短, 腰帶上玉板的數量等。而普通的人不能穿規定以外的顏色,大多數都是灰色或是黑色為主。
龍袍款式
日本服飾文化的代表:和服
和服是日本的國服,文化底蘊深厚,不僅種類繁多,款式各異,而且和服在穿戴時需要佩戴不同的配飾和頭飾。和服男女都可以穿,只是女性的和服,款式更多,顏色更多,與之搭配的裝飾也隨之更多。然而和服最初的形成思想,也和中國古代的文化有莫大的關係。
《三國志》中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無需量體裁衣。 」
在史料中,我們看到如果把和服裁剪,它屬於平面裁剪,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全部由直線構成,只在領口處有一個二十釐米的口子。 後來這種衣服的款式等傳到了日本,日本服裝根據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缺陷掩蓋的很巧妙。和服下邊的袍子將過粗的腿部遮住、掩蓋,從視覺上加強了美觀的效果,同時和服後背用衣帶打成小包, 彌補了日本女人背部稍高的缺陷。
和服雖然現在在日本不是主流的服裝款式,但是由於和服是日本的國服,代表著日本的文化等等,故和服的市場依然是有的。有相關的數據統計,每一個日本的成年人至少有三件和服。
女性的和服
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文化,尤其是唐朝時期的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有「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體,是日本古代文化持續發展的動力。」一說。我們接下來再從三個方面來論述中國服飾文化的符號(款式、花紋與色彩、配飾)來具體介紹。
(一)款式
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發達, 絲綢乃是當時江浙地區的代表 性產物。 據史書記載, 日本天皇到中國請去專門技術人員教給日本養蠶絲織技術。 而日本最初的衣服面料以麻為主,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和服面料更加豐富,給和服款式的設計也提供了便利。
公元8世紀,中國正值盛唐時期(日本平安時代)。隨著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 中國的唐裝傳入日本。 據記載,當時日本天皇下詔,在全國範圍內,不管男女老少在穿衣服上都要儘可能的去模仿唐朝的模式去製造或是改進。這一道命令,調動了大家對服飾的追求和提高了女性對服飾的審美,尤其做服裝的老闆們為了利益大相逕庭的對模仿或是直接照搬唐朝的服飾。
和服解析圖
(二)花紋與色彩
見過日本和服的小夥伴們會發現,日本的和服上面的的花紋及其紋路,與我國唐朝服飾花紋或是紋路有幾分相像。故當時和服的名稱,又叫「唐草」、「唐花」、「唐錦」等,足以見其緊密的聯繫。 日本古代的服裝很單調。 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國的服 飾文化傳到日本,給日本服飾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安時代天皇的冕服,上衣繪有日月星辰,龍鳳虎猿,御褲上半黑色的花紋,其中「龍鳳虎猿」的啟迪或是套用為唐朝的百鳥群設計的理念。對於有的圖案,是在中國圖案符號的基礎上加工製作而成,如雲 鶴、波濤、菱、銅和蔓草等。
(三)配飾
現在化和服
日本和服的配飾中,很多都有唐朝的影子。以鞋襪為例,日本的《大寶律令》中,除了對服裝款式做了明確的規定,鞋子也有明確的規定。不同階層的人穿不同款式的鞋子, 反映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大寶律令》中還規定,有姓的庶民可以穿普通的草鞋,但是奴才下人之類的卻沒有資格,而且對士兵有 規定,士兵要穿「唐式草鞋」並自己編織。
和服發展到後來,鞋襪有了固定的模式。 鞋子為木屐,襪子為分指襪。 其實,木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文獻資料 中,有很多地方做過描述。古樂府詩中有「黃桑柘屐蒲子屨,中 央有絲兩頭細」,很好的對木屐做了詮釋。 總之, 中日兩國從古代到現代一直保持著緊密的交流與合作。
日本木屐
總結
古代的諸多史料和日本的部分文獻都分別記載了中國與日本的歷史淵源,尤其遣唐使13次來唐朝的深造,而且唐朝的和尚為了把唐朝的佛教文化傳到日本的長崎等地方,也多次出海去日本。而唐朝的服裝在古代可以說是服裝款式、顏色等都達到了最高峰,擁有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民族的特色。
和服能成為日本的國服,其重要代表著日本的元素,而且和服也是古代中國和古代日本深度交流的見證。服飾也是一種文化,它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隨意改變的,它需要文化的沉澱,需要百姓的認同和喜歡,能達到市場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大寶律令》
《三國志》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