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氣功,總喜歡高談論闊。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氣功屬於玄學。連氣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講的再多,聽的再多,都屬於天方夜譚。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先讓大家感受到真氣,基本了解真氣是什麼東西了,然後再深入的和大家講什麼是氣功。
氣功的入門方法有很多,我先講第一個入門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五個入門方法,第一個最為重要。只有在第一個方法無法理解,無法入門的時候,再去嘗試另外四種方法。
方法一:
首先,大家找個安靜的位置坐好。坐姿,越舒適越好,不要求打坐。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是床上,只要求舒適放鬆。
坐好後,伸出自己的左手食指,摩擦左手食指的指尖,讓指尖生成觸覺。
在這裡說明下,摩擦指尖的目的,是生成觸覺,通過觸覺感受到自己的指尖。人在正常情況下,是很難感受到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的,只有通過外部觸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部位。所以,通過摩擦指尖,就可以讓大家感受到自己的指尖。
當通過摩擦指尖,通過觸覺感受到指尖後,然後,大腦放空,全身放鬆,特別是手和手指,一點力氣都不能用。趁著觸覺的餘韻還在,用心感受指尖,感受十分鐘左右。
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用心感受。
感受,通常是指的觸覺和體感。體感,就是身體的感受。風吹在身上,肌膚會有涼意,被針刺,會感覺到疼,用手拿東西,手就會有感覺,這就是體感。我們平時的觸覺等體感,都是被動性的感受,而練功,則是主動性的,有意識的去感受自己的身體部位,以及需要意守的穴位。
這個用心感受,就是集中心神,感受指尖的體感。
摩擦指尖後,指尖會有觸覺,通過觸覺感受到自己的指尖。當停止摩擦後,指尖會留有觸覺的餘韻,通過觸覺餘韻,還能夠在短時間內繼續感受到自己的指尖。這個時候,大腦放空,身體放鬆,再接著主動性的用心感受自己的指尖。
當用心感受指尖十分鐘左右,指尖就會出現異樣的感覺。微微發熱,發脹,發麻,針刺,或者跳動感等等。
如果指尖出現這種感覺,就說明練法正確。
指尖出現感覺了,就順著感覺,繼續用心感受下去。
正常情況,累計感受指尖的時間,達到了三個小時,指尖就會出現沉重發脹的感覺。
有人會問,沉重是什麼感覺。我要說的是,先不管什麼是沉重感,因為這種感覺很難準確的描述。只有你自己感受到了,才會明白,原來這就是沉重感。
這個累計感受指尖達到三個小時,意思就是,假如每次感受指尖半個小時,那麼累計練功六次,就是累計時間三個小時。
當累計練功三個小時以上,指尖就會開始出現沉重感和比較強的發脹感。
指尖沉重發脹後,再接著練一兩個小時,指尖的沉重發脹感比較強烈後,就換一個位置感受。再用感受指尖的方式,感受左手掌心勞宮穴。
勞宮穴的部位,在中指正下方掌心處。同樣,感受掌心勞宮穴三個小時左右,勞宮穴就會沉重發脹。
當勞宮穴出現沉重發脹感時候,不要停止練功,這時候,緊接著繼續感受食指的指尖。當指尖沉重發脹後,再緊接著感受勞宮穴。就這樣,指尖和勞宮穴來回切換感受。
就這樣,指尖和勞宮穴來回切換感受,練上幾個小時,你就會發現,有什麼東西在食指流動。仿佛水銀,又仿佛氣流。
甚至,有的人整個手掌都會充滿氣感。
在感受指尖和勞宮穴過程中,出現的沉重發脹感,就是真氣。
用心感受,就是功法中常說的意守。
意守指尖和勞宮穴的功夫,如果繼續深入練下去,就是心印無極返元功。
具體練功方法,先練左手食指。左手食指經絡打通了,再是中指,接著是小拇指,然後大拇指,最後無名指。左手練完練右手。
在練功的過程中,你會逐步掌握如何用心去控制真氣的流動。
此功法,可以用作手部硬氣功的內練功法,作為祛除暗傷,保養手部的手段。另外,手部因過度勞作損傷,或者手部痛風,皆可以此法消除。手部哪裡不舒服,就引導真氣衝擊哪裡。
方法二:
有那麼一部分人,精神狀況不是很好,注意力不能夠集中,往往意守一兩分鐘,就開始思緒縹緲,心煩意亂。所以,針對這部分人,我們需要換一個方法。
緩緩吸一口氣,然後保持吸氣的狀態,不要呼氣。因為不換氣,人就會缺氧。人在缺氧的狀態下,心跳就會加劇,人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當感受到自己心跳的時候,依然保持不換氣的狀態,嘗試讓心跳帶動整個胸腔跳動。
當過分缺氧了,這時候就換氣。換氣完畢後,繼續重複上述動作,感受心跳,嘗試讓心跳帶動整個胸腔跳動。
由於肺部保持吸氣狀態不呼氣,胸腔就會形成一個類似的鼓。而心跳,就成了鼓槌。讓心跳和胸腔形成共振,以心跳帶動胸腔跳動。
當胸腔能夠跟著心臟跳動了,就再這樣練上幾天,讓狀態穩定些。然後,再嘗試,把胸腔的跳動,慢慢壓縮至胸口那一塊。隨著這樣練習,胸口羶中穴,就會像脈搏一樣,跟著心臟跳動起來。
當羶中穴形成脈搏一樣跳動並且穩定幾天後,再以羶中穴的跳動,帶動劍突骨下方的巨闕穴,也就是心窩跳動。
心窩跳動後,再嘗試,腹式呼吸,把氣吸到腹部,讓心跳帶動腹部跳動,心跳和腹部形成共振。
當心跳和下腹形成共振後,丹田就會開合,人體的元氣就會自動向丹田匯聚,丹田逐漸開竅。
當丹田開竅後,這個時候,注意力散亂不能集中的問題,也好轉的差不多了。
此時,採用腹式呼吸,緩緩吸氣,把氣吸到下腹,保持微微吸氣狀態,不要呼氣,意守丹田十幾秒,再緩緩呼氣。呼氣的時候,同樣意守丹田。
如此這般,丹田開合,形成最初步的胎息,真氣緩緩在丹田匯聚,逐漸真氣充盈。
需要注意的是,此法有一定的副作用。大家可以淺嘗輒止,如果身體出現什麼不適症狀,即刻停止。如果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那麼即可以此法作為入門手段。
方法三:
大家基本都能夠做到腹式呼吸,把氣吸到腹部。那麼,大家腹式呼吸的時候,用心感受下腹,嘗試把呼吸的部位壓縮至下腹,也就是肚臍下方的腹部,嘗試用下腹呼吸。
當大家能夠做到只用下腹呼吸的時候,在把呼吸的部位,壓縮至丹田那一塊拳頭大小的位置。
當大家能夠做到只以丹田那個部分呼吸的時候,真氣就開始在丹田蘊生,逐漸丹田氣足,開始入門。
方法四:
呼吸的時候,稍微放慢,然後用心感受自己的雙肺。也不用刻意的去意守,微微用心感受下肺部即可。
這樣練上一段時間,肺部或者會發熱,或者不會發熱。但是,肺部必定會慢慢的發緊,或者有壓迫感,或者肺部會出現無力感,或者呼吸變得不夠流暢。
當肺部出現上述感覺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這時候練功,呼吸速度儘量放慢。吸氣的時候,用心感受雙肺,呼氣的時候,意守胸口。胸口開始發熱,並且整個肺部的壓迫感,開始朝胸口匯聚。
當胸口的壓迫感比較強烈的時候,吸氣用心感受肺部,呼氣意守胸口羶中穴。
此時,羶中穴開始發熱,並沉重發脹,真氣充足。
以此法入門,真氣會干擾肺部的正常呼吸,經常出現呼吸紊亂,並且缺氧的現象。這個時候不要驚慌,只需要暫停練功,正常呼吸幾次,然後再接著練功即可。
方法五:
在方法三中,讓大家通過腹式呼吸帶動丹田呼吸。那麼,大家還可以用腹式呼吸,帶動心窩呼吸。
先正常腹式呼吸,呼吸速度儘量放慢,然後把呼吸部位逐漸壓縮到胃部,再逐漸壓縮到心窩部位。
當心窩部位出現呼吸感的時候,舌頂上顎,吸氣自然吸氣,呼氣意守心窩,並且呼氣速度儘量放慢。心窩開始發熱,並隨著練功時間的增長,心窩開始沉重發脹,真氣生成。
舌頂上顎就是用舌尖輕輕抵住上牙齦。舌頂上顎的時候,儘量以輕鬆自然為主,不要過於刻意。
上述五種方法,基本上可以讓所有的人步入氣功的門檻。
大家感受到了真氣,那麼,我再講一些比較深入的東西,大家再結合一些資料,基本上都可以理解我所講述的東西了。
如果您覺得有用,就請多多支持。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