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2016年10月開始在網上發帖撰寫「溧陽民間高手集錦」,至今已有兩年多,寫了二十多位溧陽民間高手。
今天,我的《高手在民間》來到了第二十五帖「溧陽民間高手集錦之二十五」,我的標題是:用瘦金體抄寫《資治通鑑》全國第一人!我寫的這位民間高手就是溧陽南渡鎮西圩木杓兜村的施逸民。發現施逸民這位民間奇才,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會上發現的。當坐在我旁邊第一次見面的施逸民說他花十年時間手工抄完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鑑》時,我正好一口酒剛呷到嘴裡,酒杯端在半空,眼睛緊盯著這位近70歲的老者,也許此刻,空氣也凝固了!
因為,符合我理想中的真正的溧陽民間高手畢竟太少了,在收集和撰寫民間高手中,我對民間高手又有了新的認識和追求。我和施逸民聊天是在他南渡鎮他的家中進行的。1952年10月22日,施逸民出生在木杓兜村的施家。爺爺當年是一位上進心很強、積極要求進步的青年,不久他以自己的學識和才幹加入了民國政府中央調查統計局,俗稱中統。爺爺奶奶共養了五個男孩,施逸民的父親是老二。五個兒子後來有做工人的,有開店經商的,有當老師的,有當兵的,這一家子工、農、兵、學、商全有了。
到了施逸民這一代,父親養了他們弟兄姊妹六個,施逸民也是老二。到了8歲,他在木杓兜村的村小上學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他獲得的獎狀幾乎把老家堂屋的老牆貼滿了。到了1966年,他來到了南渡中學上初中,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動亂的年代,學校停課鬧革命,大字報滿天飛,初一還沒念完的他無奈回到了家中,雖然後來南渡中學給這些學生頒發了初中畢業證書,但他們的實際文化程度只是小學畢業生。
到了16歲那年,老實巴交的老父親託人讓施逸民跟人學木匠,來到了溧陽老城北門水橋頭蠶桑催青式老房開始了木匠生涯。滿師後他一開始是跟著別人幹,不久就自己幹。這期間,他做家具、造房做門窗、種田什麼都幹,一切都是為了生計,為了餬口。1976年,江蘇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來溧陽招工,好在那時不查祖孫三代了,再加自己的老父親是實篤篤的農民,又有木匠技術又有文化的施逸民榮幸被省電建三公司錄用為合同工。
大家知道,這合同工就是臨時工,幹得好單位就留你,幹得不好讓你回家。這個省電建三公司雖是省級公司,倒也是用人才的地方,正所謂「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在猶勝劣汰的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聰明能幹的施逸民一直被單位所重用。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木匠成長為生產、安裝、建設第一線的帶班人,項目經理、工地負責人。後經嚴格的國家考核,成為一名國家高級技師!嚯嚯,一位小學畢業生,最後竟然成為高級技師,一路走來的歷程,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不已!
但更為令人讚賞的是他在業餘時間,做了一件簡直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在採訪時專門詢問他花整整十年時間,用毛筆手工抄寫370萬字的《資治通鑑》的情況。施逸民說,我在電建公司工作,業餘時間比較多,我又不會搓麻將、打牌,空餘時間基本都是用來看書。《資治通鑑》我看了多遍,愛不擇手,有一天我突發奇想,何不把它抄下來呢,其一可以打發時間,其二可以練習書法,其三也是閱讀的過程。從2005年開始,他動手抄寫《資治通鑑》,每天堅持至少抄寫兩小時,「一開始抄的時候覺得特別無聊乏味,但抄了一段時間後,就抄出趣味來了,既學到東西又很有成就感」。從抄寫《資治通鑑》開始,無論公司的項目到哪兒,施逸民身邊都隨身帶著筆墨紙硯,只要一有空閒,便進行抄寫。在鹽城、徐州闞山、安徽銅陵,甚至新疆伊犁的尼勒克縣,都留下了他手抄《資治通鑑》的身影。2014年底終於大功告成。10年間,他用禿了一百多支毛筆。
昨天我在施逸民家,見所有的手抄本被整齊地碼在一起。輕輕打開後,讓略懂一點書法的我輕聲叫了起來:「哇,全是用宋徽宗瘦金體抄寫」!施逸民說:「整部手抄本共170本、370萬字,全部壘起來可達1.6米高,有100多斤重。
今年67歲的施逸民興趣十分廣泛,從2012年開始,他就開始參加業餘的文藝活動。他非常喜愛樂器,家中的琵琶、笛子、邧、板胡、月琴、單簧管等隨處可見,而且他的琵琶演奏和板胡演奏的水平很高,經常可以看到他演出時的身影。
在網絡搜索了一下,就全國而言,2001年,北京的延慶縣有一位70歲的老人曾經手工抄寫《資治通鑑》,最後贈送給了延慶檔案局。而我市的施逸民則是全國唯一的一位用宋徽宗瘦金體抄寫《資治通鑑的》的傳奇人物,也是全國有史以來抄寫《資治通鑑》第二人。
用瘦金體抄寫《資治通鑑》全國第一人施逸民
整部手抄本共170本、370萬字,有100多斤重
每本手工抄寫的《資治通鑑》的書名、時間、起止頁標得一清二楚
用瘦金體抄寫的《資治通鑑》內頁
本文作者:平陵一哥